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5-02-17张文祥刘建霞张洪全张小清
张文祥,刘 鑫,刘建霞,张洪全,张小清
(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7)
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张文祥,刘 鑫,刘建霞,张洪全,张小清
(黑龙江科技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7)
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应用、适应市场需求,在分析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的各个平台及模块培养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实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的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应用型;平台+模块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186
针对高校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课程缺乏延续性、教学脱离行业应用、岗位偏离市场需求的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难题[1],笔者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就业市场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的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所以,对黑龙江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通信行业发展的特点是速度快且应用广泛,所以随着通信网络的更新换代,NGN、三网融合、LTE等技术的发展直接给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带来了巨大影响[2]。特别是对实验实训设备、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的要求也变得更高,相应的对掌握通信新技术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3]。
针对这一现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希望能较快地了解到行业发展的趋势,并更新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则希望我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新技术的应用。鉴于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采用“3+1”形式。“3”是指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的三年期间学生在学校本部完成所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任务;“1”是指在第四学年中,学生到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等。
二、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对于通信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要有章可循。改革遵循的原则主要涉及到针对性、市场性、前瞻性和应用性4个方面。
1.针对性。通信工程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很多,课程体系改革不可能针对所有岗位,改革时必须要有针对性。根据针对的岗位群对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类教学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
2.市场性。教育的最终出口是就业,就业可以看成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4]。课程改革时要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需求,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5]。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行业需要,结合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进而提炼、整合专业课程体系,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3.前瞻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具有前瞻性。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要切实把新技术课程、新科技前沿课程引入进来。
4.应用性。所谓学以致用,学习是手段,应用是结果[6]。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既要在保证理论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缩短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标准的差距。
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办学教育理念,考虑到与我校合作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源优势和合作的切入点,在深入分析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覆盖区域的工业环境和人才需求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了“平台+模块”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分为4个平台,共计11个模块,各模块所占学分及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上,笔者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积极引入了大量的企业课程、新技术课程、新科技前沿课程,切实注重课程的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充分考虑开课先后顺序的合理性,按照就业和能力培养的需求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
图1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一)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旨在实现三大教育理念中的“大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国防与安全模块旨在通过军训、军事理论、安全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日常安全意识,引导学生遵守安全规章,确保其生命财产安全,增加学生安全教育演练。特别是通过信息领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领域安全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强化国防观念,加深学生对国防知识的了解,通过对学生基本军事技能的培训激发其爱国情怀及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2.思想与政治模块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讲话、形势与政策、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以信息行业职业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理念。
3.体育与健康模块旨在通过开设健康教育、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对自身的认识,能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身的缺点,提高面临困难时勇于向前、不怕挫折的毅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和日后的工作中。
(二)公共基础教育平台
公共基础教育平台旨在实现“三大”教育理念中的“大工程”教育。通过工程教育、基础教育两个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掌握各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1.工程教育模块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工程文化概论、工程图学,旨在以信息工程技术发展为主线,通过学习工程文化概论、工程图学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现代信息工程观。
2.基础教育模块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英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旨在以信息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具备理工科基本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知识和实验能力。
(三)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旨在实现“三大”教育理念中的“大实践”教育。通过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使得学生掌握通信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信息与通信领域从事通信软件的开发、测试以及通信网的设计、运行与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专业基础模块旨在通过学习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基础知识,为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网络、通信网理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检索、专业外语、职业规范与知识产权、专业导论、就业指导。
2.专业方向模块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分为通信网络设计和通信软件开发两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通信网络设计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光纤通信、信息论与编码、现代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新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概预算、网络优化与维护、通信施工与监理,该方向主要是为通信网的设计、运行与维护、技术管理等岗位输送人才。通信软件开发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通信软件新技术、软件测试技术、软件文档写作、无线通信原理、IT项目组织与管理,该方向重点培养学生通信软件的开发、测试等方面的能力。
3.专业能力模块是专业模块的后续和延伸,开设的课程有电子工艺实践、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技术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该模块旨在加深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宽通信领域专业知识面,在实训和实习中使得理论知识能够得到综合的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素质拓展与职业教育平台
素质拓展与职业教育平台旨在综合实现“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通过公共选修课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1. 公共选修课模块旨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学生可以通过选择跨专业的课程完善知识结构,又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社会实践模块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在就业前,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老师和同学之外的人士打交道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毕业后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3.职业技能模块旨在通过组织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大学生科技立项与竞赛、职场模拟比赛、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种活动拓展专业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
在“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提前进入企业锻炼,可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和用人、选人制度,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自从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每年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
2.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增强。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观念,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以2015年为例,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超过10%。
3.解决了企业招人难、用人难问题。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生产需要,提前为自己培养和选择适合的人才,压缩了新人培养成本和周期,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4.解决了学校资金难问题。由于通信行业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快,仅靠学校的资金投入很难支撑和维持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解决了学校的资金难问题。同时,教师到企业通过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强化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实力。
五、结束语
新的课程体系是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线,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能力为先、实践为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 1 ] 倪洁,徐志伟,王钢,等.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28(2): 45-48.
[ 2 ] 张文祥,郭继坤,陈丽娟.数据通信与网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5):52-53.
[ 3 ] 李志军,马鸣霄,陈丽娟,等.托实训基地的程控交换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78-181.
[ 4 ] 袁玉英,张连俊,周雪芹.新形势下应用型通信人才的培养举措[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0): 108-109.
[ 5 ] 杨双,葛仁华,嵇建波.通信类专业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2(3):52-54.
[ 6 ] 符茂胜,吴世伟,刘仁金.应用型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2):134-136.
(编辑:刘伟霄)
2015-07-27
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双导师制的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GBC1214061)。
张文祥(1971-),男,辽宁宽甸人,教授,黑龙江科技大学通信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通信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
G642.0
A
1008-6927(2015)06-0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