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创新导向下的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初步”为例

2015-02-17李羽佳张俊玲

关键词:风景园林课程设计景观

张 敏,杨 眉,吴 妍,李 文,李羽佳,张俊玲

(1.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教育创新导向下的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初步”为例

张 敏1,杨 眉2,吴 妍1,李 文1,李羽佳1,张俊玲1

(1.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风景园林专业正处于改革与转型期,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制定新一轮培养方案,值此契机,针对专业基础课“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出现的问题,重新调整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创新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173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任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是教育重大改革试点[1]。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成立的重专业实践的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该学科教育和改革的需要,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风景园林学科课程体系中起着启蒙和引领作用,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设计的各项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新形势下,针对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当前“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开设的“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是继风景园林导论开课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前导作用。2014年前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个学期,教学内容为两个模块,即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课程设计以表现技能训练为主体。通过数年的教学分析发现,传统教学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开课学期及学时

原教学体系中设计类课程开课时间较晚,专业课开课时间滞后[3]。该课程在大一下半学期开设,而大多数专业课集中在大三、大四,导致与考研、就业产生冲突。同时,该课程也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原教学计划的48学时不能够满足现代风景园林多元化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

原课程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园林图纸的基本能力,掌握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局部透视和鸟瞰图的绘制方法。同时掌握一定色彩表现方法,如水彩或彩铅、马克笔彩色渲染。显然,此培养目标与培养独具本校办学特点且兼具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人格(Quality/Personality)为目标的卓越风景园林师的差距相差甚远[4]。

(三)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课程主要包括制图模块和表现模块,过于强调表现技能。针对国内对设计技巧过于偏重的现状,需要在哲学、艺术和人文方面多加培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境伦理道德[5]。

(四)教学方法

通过横向对比发现,教学方法较国内外先进院校有较大差距。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造性思维。惯性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匮乏、个体封闭式学习以及模仿与样式主义是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6];教学方式多以模仿范式进行;教学结果呈现机械化,流水式作业。国外院校通过开放式教育鼓励、启发、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通过现场调研、速写、测绘、摄影等途径引导学生对景观环境认知的理解;通过汇报、讨论、桌面辅导推进课程设计进度[8]。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值此契机,针对现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专业技能。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课学期提前,学时增加

2014年教学培养计划调整了“风景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学年与学时。授课时间由大一下学期提前到大一上学期,分为“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和“风景园林设计初步II”,授课时间分别在大一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总学时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到72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和完善

新一轮的教学内容中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基础与设计表现两个板块,拓展到环境认知、创新设计及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专项研究的5个板块。其授课的内容得到了较大的拓展。详细内容参见下表(表1)。

表1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概览

同时,为了使得该课程在两个学期之间有良好的承接,特别加入了专项研究这个环节,即针对风景园林前沿研究领域做主题性的调研分析作为寒假作业,在第二学期开学之始由学生汇报,指导并总结。

(三)课程实践教学多样化

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新一轮教学培养计划中,结合理论知识,通过设置多样化且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详细内容见表2。

表2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以及通过学生个人及团队协作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抄绘、描绘、自绘、测绘、速写、查阅、调研、分析、摄影、设计、制作、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和素质。学生提交成果方式为图纸、照片、文字及图册、各类模型、PPT等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成果的内容及形式,为日后设计课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改革特点

(一)培养目标多元化

2014级“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此轮教改内容突破了往年单纯注重制图基础和技法表达作为授课重点的局限,将培养目标逐渐拓展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通过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综合掌握基本制图方法和设计表现技法,同时,通过创意模型设计、风景摄影比赛、实地测量等实际动手环节训练,启发创造性思维,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环境感知能力,设计语言以及图纸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职业生涯奠定较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全面化

教学内容得到较为全面的拓展和完善,以往授课内容以风景园林基础知识和表现技法拓展为重点,改革后其授课内容全面化,主要特征表现在:

1.艺术与科学的交融。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在该课程内容中,与美术类课程及形态构成等课程相辅相成,加入了景观色彩入门基本知识介绍,摄影技术,电脑及软件介绍等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风景园林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要求学生具备出色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加入环境认知模块及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模块。如“景观小品设计及模型制作”中,同学们对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要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的设计作品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有的造型新颖奇特,有的凸显地域特色,有的彰显文化魅力,有的体现可持续利用,作品呈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又如“小型别墅庭院景观设计”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设计面积为750m2别墅庭院,最后通过A1展板展现模型。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创意实践,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被激发,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以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枯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探索更为行之有效且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从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个人与团队的分工与协作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兴趣引导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国内外教学方法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在该课程中,尝试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专业情操,尽量避免填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计引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第一堂课后布置的课程作业“景观认知——A4纸质模型制作”,要求学生仅利用一张A4大小的纸张设计并表达自己对景观的认识。通过教学成果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彰显,作品体现了学生多元化的设计创意。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基于实践的互动式教学。在此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汇报、演讲等教学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个人的A4纸质模型创意介绍、景观小品创意介绍以及寒假作业的专项研究的汇报,都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整体对知识认识的拓展性,汇报的严谨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现场体验式教学。大一新生由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素质教育,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入门感性化以及景观直观化是实践实施的有效途径[9]。现场的亲身实践对学生理解景观环境的景观构成要素、基本尺度、材质、空间限定以及意境的体会至关重要。该门课程通过设置环境认知模块(景观设施尺寸测绘、校园主要铺装材质调查、景观小品设施色彩运用调研等课程设计),让学生们通过“测”参与到现场实践中来,具体为现场调研、尺度把握、材料认识等来加强对空间的理解,通过“绘”落实为专业技术图纸,提高了学生对空间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制图和表达等基本技能[10]。

4.个人与团队分工协作教学。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制定学生的合作方式。个人设计有利于彰显个性特征,独立的设计思维和风格,而团队协作有利于加强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在此课程中,景观设施尺寸测绘及小型空间模型设计及制作采取两人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课程设计顺利进展,又能够保证每位学生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以上内容是“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试探性改革和实践的一点感想和总结,通过改革,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但新形势下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仅仅是一个开始,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要做好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如工程类课程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美术类课程的“素描”、“色彩”,构成类课程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其次,由于课程任务量大且时间紧迫,容易导致学生作业多心理负担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要结合风景园林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做到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 1 ] 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16-19.

[ 2 ] 吴妍.设计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50-152.

[ 3 ]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1-5.

[ 4 ] 李瑞冬.论基于KAQP人才培养模式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专业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园林,2009(11):55-58.

[ 5 ] 韩锋.环境伦理:中国景观教育在认识论上的缺失[A].全国高等学校景观学(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筹).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0-213.

[ 6 ] 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2):1-5.

[ 7 ] 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6-90.

[ 8 ] 林广思,袁静雅.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门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J].中国园林,2015(5):17-22.

[ 9 ] 王浩,苏同向,张青萍.风景园林“五化法”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园林,2009(2):40-42.

[10] 刘悦来,董楠楠,王敏,等.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J].中国园林,2013(12):71-75.

(编辑:杨建肖)

2015-10-13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编号:JG201301009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572014BC36)。

张 敏(1983-),女,吉林白山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张俊玲(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G

A

1008-6927(2015)06-0063-04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课程设计景观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