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15-02-17高新文顾岩峰

关键词:河北河北省京津冀

高新文,顾岩峰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高新文,顾岩峰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加快河北高等教育发展,增强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续航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力图客观分析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深入阐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探讨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如建立政府间长效合作机制,挖掘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等。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区位优势;京津冀

21世纪以来,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而京津冀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政治功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引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提出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河北省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有高等教育护航,因此,这也对河北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北京、天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而河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为经济发展护航续航的能力明显不足,势必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振兴河北高等教育尤为迫切,这不仅需要高校自身增强造血能力,更需要河北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认真谋划,共同为振兴河北高等教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做出应有的努力。

一、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瓶颈

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了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拥有超过100所高校的省份共有8个,河北省以114所高校位列其中,跻身于教育大省之列。但放眼全国,与教育强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4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体现办学实力的高水平大学缺失。从“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数量来看,拥有河北工业大学1所“211”工程院校,只占省内高校数量的0.99%;从近年来国内高校排名来看,燕山大学、河北大学进入前100名,从未进入过前70,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相对不足。

第二,科研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后劲不足,没有形成集群优势。2001年5月至2014年3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共启动10批116家大学科技园认证工作,河北省仅有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大学科技园,仅占2.6%,这表明,河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直接转化率低,为地方经济发展护航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体现高等教育水平的学科建设能力明显滞后。全国共有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河北分别只有1个和5个,在数量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四,师资力量尤其是优秀师资力量薄弱,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不足和高层次教师流失严重。北京、天津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对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现象,“人才抽水机”效应明显。同时,京津地区虽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但大部分优秀人才都直接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领域,或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为河北省真正引进来并发挥作用的非常有限。

而高架桥主要依靠桥面的纵横坡排水,对桥面沥青层的渗水性能要求较高,英达热再生工艺施工,桥面防水排水能力也能得到有力保证。

鉴于此,《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2~3所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目标。2011年,省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择优建设全国知名大学”,为振兴河北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表达了办好高等教育的迫切心愿和坚定信念。先后确定11所重点骨干大学进行建设扶持,重点实施知名大学和重点学科创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程、创新服务平台再造工程,启动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工程,评审认定了18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7个“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同时,积极利用“百家央企进河北”、“百家院所进河北”平台,通过推动全省8所高校与中央企业共建12个重点实验室等措施,极大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河北高等教育也应该正视自身存在的发展障碍,对照不足找差距,找出差距谋振兴,实现和京津两地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避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省份,高等教育发展都较为迅速”[1]。以“长三角”为例,辐射了上海、浙江、江苏3个省份的15个城市,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0余家入驻,成为中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这种强大的经济辐射和科技创新驱动,极大促进了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高等教育,并在良性环境中使得这些省份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长三角”地区,也汇集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既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反哺本地区经济发展。

以2013年经济生产总值为例,北京、天津分列全国第13位和第20位,河北生产总值位列第6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势必会带动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新的增长极,成为第三增长极的核心引擎。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高层次人才支撑和高新技术的支持,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对科技创新、技术改革、人才支撑的需求空前迫切。

目前,在京津冀三地的高等教育及高科技人才容量上,河北省始终处于落后的地位,集中体现为北京、天津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上具有明显优势。从拥有“985”工程高校数量来看,全国共有39所,北京、天津分别有8所和2所;从拥有“211”工程院校数量来看,全国共有112所,北京、天津分别拥有25所和3所;从各省市人口数量与高校数量的比例来看,北京、天津分别平均23.3万和28.8万人口拥有一所大学,高于河北省71.1万人口拥有一所大学的比例。总体而言,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与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去甚远。

河北高等教育就产生了一个难题,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河北高等教育水平不高是否构成难解的悖论?事实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二者之间并没有完全对立的矛盾,前者反而对后者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河北高等教育必须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内,充分利用好协同发展这一重要平台,实现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的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与途经

(一)积极谋划,为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政府间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政府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样,加快区域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进程也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间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北京、天津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河北高等教育虽有发展但起色不大,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也没有实质性开展。河北省应该跳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站在区域协同发展的高度,主动与北京、天津两地建立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在顶层设计上积极互动,实现全方位对接,签署《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战略协议》,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京津冀三地还应建立执行机构,提升区域间合作的执行力,真正使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进入实质性开展阶段。目前,河北省与天津市签署了共建河北工业大学协议,为实现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合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建立人才互通机制,发挥人才带动作用。人才资源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人才合作也是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形式。当前,京津冀在高端人才储备上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北京最强、天津次之,河北较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三地应打破属地思想和地域界限,鼓励和推进区域内高端人才资源合理、有序、良性流动,以优质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

3.开展联合培养,加强协同育人。发挥京、津两市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京津冀三地便利的地缘优势,探索开放学分互认、暑期课程、合作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联合培养模式,盘活京津冀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共同打造合作育人平台,提升区域内高校,尤其是河北省高校的育人质量,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强化人才“储备库”的功能。

4.加强科研联合攻关,建设协同创新体系。京津冀三省市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不利于科研大协作和联合攻关。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组建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增强了校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科研合作,这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应该积极借鉴这一点,鼓励京津冀三地高校,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结合各自的优势学科和优质科研力量,寻找契合点,开展重大课题联合攻关,一方面提高参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源动力。

5.加强联合智库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整合区域内高校的各种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组建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贡献度的新型智库。

(二)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挖掘河北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河北高等教育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外在因素的推动作用,但更需要河北省立足自身发展,遵循内在发展规律,推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河北省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必须处理好内在关系,各司其职,才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1.河北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制定持续支持政策。第一,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需要持续的资金保障。从2013年河北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情况来看,河北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高于北京、天津,但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本年比上年增长比例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呈现负增长态势,在全国处于第27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各省份2013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

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拨款12 904.36元,相比2012年减少3 470.18元,与京津两地差距也非常明显,处于全国第27位,远低于全国15 591.72的平均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

从2013年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来看,河北省出现-33.72%的逆增长,在全国排名第25位(如表3所示)。

表3 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

通过数据对比,河北高等教育投入与北京、天津存在巨大差距,也远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财政投入。河北高等教育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省必须给予高校大力的资金支持。首先,要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缓解高校财务状况紧张、办学资金匮乏的困境。其次,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与公共财政年预算公用经费的占比,或是制定合理的比例,每年随公共财政年预算公用经费而增长变化。总之,要缩小与全国各省份对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投入的差距,为河北高校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第二,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河北省高校不少、规模不小、层次不高、贡献不大的局面。当前,河北省共有11所骨干大学,每所高校各有特色,在河北省持续的重点建设中切实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在11所骨干大学中,拥有1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1所“211”工程高校,4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其中6所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由于资源所限,很难将11所骨干大学全部建设为高水平大学。根据其它省份的经验,地方“211”工程院校和省部共建大学一般被列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对象。以河南大学为例,河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2011—2020年)》,为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此,河北省应根据河北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择优遴选重点建设对象。在此基础上,尽快制订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重点建设,建设若干所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校。

2.河北省高校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第一,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深刻变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首要课题。“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实现与政府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依法治理,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办学主体,实现依法自主发展”[2],因此,高等院校要明确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需要理顺和确立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要加快制定《大学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大学章程对于高校犹如宪法之于国家,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据。教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强调,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目前,河北省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制定《河北省高校章程核准办法》,8所高校获得核准。高校要以章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学校治理法治化、决策民主化,提高管理效能,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校快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其次,在大学章程的框架内,明确党委、行政、学术三者的权力界限。一是贯彻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界定书记与校长的职责;二是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构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协调运行机制,激发学术活力;三是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二级教代会制度,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和推进学代会制度,实现对学生组织与学生事务的有效管理,丰富学校的育人功能;五是支持各民主党派组织及社会团体按照各自章程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设建言献策。

第二,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河北各高校要立足于自身传统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办学定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要。河北省高校求同、求大现象严重,专业结构趋同,新兴专业匮乏,基础学科较多,交叉学科偏少,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钩。反观京、津地区高校,在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也紧盯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增设新兴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河北高校要适应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不断发展和改造传统的学科专业,建设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同时,要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调整,加快推进地方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整。

第三,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而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教学,这就需要牢固树立教学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要鼓励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将其纳入到年终考核;重视实践教育教学,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比如慕课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互享;聘请京、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开设讲座,来校任课,开拓学生的视野等。通过一些列措施,力争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第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流价值理念。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文化育人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具有教育陶冶和创新激励功能,它与大学精神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灵魂”。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区域文化研究,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高校也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主阵地,要通过开设公共课程和特色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要求,适时开展实践养成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优秀人才;以依法治校为依托,强化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共规范。河北高等教育有其固有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积极探索破除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整体上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河北省政府以及各高校都要主动筹划,切实助推河北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

[ 1 ] 李小亭,高新文.利用环京、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河北高等教育[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66-68.

[ 2 ] 宋维明.在章程建设中夯实依法治校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7-19.

[ 3 ] 高新文.河北高等教育发展探析——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15(1):113-117.

(编辑:刘伟霄)

2015-10-03

高新文(1981-),男,河北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应用伦理学研究工作。

G

A

1008-6927(2015)06-0021-05

猜你喜欢

河北河北省京津冀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