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书释音》特殊音注与宋代通语音研究

2015-02-16吕胜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浊音清化清音

吕胜男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1100)

《唐书释音》特殊音注与宋代通语音研究

吕胜男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人文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1100)

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演变为元明早期官话,其间一些重要音变,大多在宋代产生、发展或完成。《唐书释音》为北宋人董冲所著,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通语音变现象有所体现。在《唐书释音》中的特殊音注中,有大量反映宋代通语音变的例子,其展现的语音演变发展趋势同于中原通语,但发展速度则比较慢,较之中原通语显得相对保守。

《唐书释音》; 特殊音注; 宋代通语

一、引言

《唐书释音》,二十五卷,宋人董冲所撰,成书於宋徽宗崇宁五年。董氏自序中有如下记载“皇帝诏儒臣修唐书,其事广于前,其文粹于旧,学者愿观焉。或字奇而莫能辨,则怅然而中止者有矣”,因而董氏为之作注。

《唐书释音》版本众多,各个版本中的脱衍讹误等都会影响到《唐书释音》的音注研究,有的还涉及到文字、训诂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校勘是必需的。经过校勘比对,发现各版本的差别不大,不同仅限于形近讹误,并无其他。我们在对《唐书释音》进行研究时,主要工作底本采用了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常用参校本采用了清乾隆写扌离藻堂四库全书本、元大德刻明成化弘治递修本、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等三个版本,对其音注进行逐一校勘,以确定可靠的研究材料。

《唐书释音》产生于北宋年代,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通语音变现象有所体现。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演变为元明早期官话,其间一些重要音变,如唇音分化、浊音清化、知照合流、韵母整合、入声韵合并和声调系统调整等,大多在宋代产生、发展或完成。宋代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语音系统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对于宋代语音的研究,为汉语语音史和方言史的研究不可或缺一环。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唐书释音》中的特殊音注所反映的通语音变现象。所谓特殊音注,即两个声类混注数量在他们全部音注数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不能据以判定二者的分合,但却可以反映出宋代实际的语音演变现象和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古典文献学校勘法、穷尽性的语料分析法、反切系联法、反切比较法、算术统计法等方法。

二、声母系统特殊音注与宋代通语音变

(一)浊音清化的发生

在《唐书释音》中,清、浊声母发生有混注现象,其中浊声母与清声母发生接触的总体情况如下:

全浊音声母清音声母平声仄声并母帮母33滂母24奉母非母10敷母01定母端母13透母27澄母知母00彻母10群母見母11溪母20從精母31清母14心母11邪母心母12精母10崇母庄母01初母00生母01船母章母00昌母00禅母书母01章母30匣母晓母43总 计全浊平声与送气清音混15全浊平声与不送气清音混12全浊仄声与送气清音混24全浊仄声与不送气清音混9

上表可见,《唐书释音》里清、浊声母的接触情况:平声部分浊音与送气清音的混切数仅略高于不送气清音,仄声部分二者的差距就稍大一些,总体上混注比例不大,低于5%。但五音之中10个全浊声母与清声母的混注分布比较全,仅船母没有与清声母的混注,其余都有程度不同的混注。从发音方法角度来看,全浊音与全清(不送气清音)和次清(送气清音)无论平仄都有混注,具体来说,与全清混注21例,与次清混注39例,大的趋势是送气多于不送气。

这种混注的方式非常奇特,与一般的浊音清化是有距离的。其全浊声母与清声母的互注接触关系非常特殊,与现代汉语方言中全浊清化送气的表现不太吻合。现代方言中浊音清化大致有四种情形:一是古浊塞音、古浊塞擦音声母今读不送气的清声母(少数说话音例外),如湘方言中的长沙话;二是古浊塞音、古浊塞擦音今读送气清声母,如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和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三是古浊塞音、古浊塞擦音平声字今读送气清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声母,如北方方言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北京话为代表)和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第四种是古浊塞音、古浊塞擦音今读不送气清声母的为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字读送气清声母,尤其在平声字里读送气清音的字数接近于读不送气清音的字数,如闽方言中的闽南方音(以厦门话为代表)[1]。《唐书释音》中浊音与清音混注与上述任何一种都不相当,这可能是反映了浊音刚刚清化之初的不稳定状态。如果这个推测成立,这也可以说明《释音》音系中浊辅音清化刚才起步,离最后完成尚有距离。

根据混注的比例,我们认为清浊混注目前尚不足以影响声母系统中清浊声的混并,得出在《释音》作为一个声母的音类,全浊声母仍然存在的看法。但作者在注音中有意无意地出现了一部分清、浊声母的混注,这一客观事实又表明了全浊声母“浊”(振动声带)的音征正在发生模糊或消蚀的变化,以至于作者在一些场合,不经意间出现了一部分清浊误注。考虑到音释注音中有清浊同音异写的存在,或许已经有一部分全浊音字正在变读清声母,很有可能有的出现了清声母的异读,而造成清浊同音异写的出现。

(二)知照合流开始

1.庄组与章组混注

(1)之累切,楚蕊切,5-56(初三章混注)(该音释用例中,“ ”为被注字,下标中的“之累切”为该字在《广韵》中的反切,“楚蕊切”为董氏音注,“5”为音注在《唐书释音》中的卷数,“56”为被注字在《新唐书》中的卷数。格式下皆同。)

(2)□叉宜切,尺宜切,15-137(昌初三混注)

(3)龊测角切,赤角切,10-89(昌初二混注)

(4)孱士连切,市连切,13-120(禅崇三混注)

(5)俟床史切,实比切,7-71下(船崇三混注)

(7)酾所宜切,式施切,25-224下(以书切生三)

2.知三组与章组混注

(3)鱼张连切,之廉切,7-71下(章知混注)

(5)王真陟刃切,之忍切,7-73上(章知混注)

(7)踬职日切,竹力切,13-118(章知混注)

(9)掣尺制切,丑曳切,17-157(彻昌混注)

3.知组与庄组混注

(1)笮侧伯切,陟廴白切,17-154(知庄二混注)

(2)迮侧伯切,陟格切,23-218(知庄二混注)

(4)栅楚革切,敕革切,18-163(彻二初混注)

(5)忄登直陵切,真陵切,19-177(庄三澄三混注)

(6)直切,真又切,21-198(庄三澄三混注)

(7)砦犭才 切持艾切23-216下(澄崇混注)

知、庄、章组声母混注,有几个趋势值得注意:(1)知组三等与章组混注;(2)知组二等与庄组二等混注;(3)知组三等与庄组三等混注;(4)庄组三等与章组混注;(5)用章组字与二等韵拼切庄组二等字;另外有一例较为特殊,用澄母与一等韵字拼切崇母二等字。这些混注大致可以看作两个层次,首先表现出章、庄二组合流的发展,这是韵图三十六字母照组的雏形;其次舌上音知组与照组声母,大致依洪细音的不同而发生接触,形成知二与庄组、知三与章组合流的态势。

知组三等与章组合流,读音混同,是反映宋代通语音变的一大语音特征。

(三)零声母正在扩大

影、云、以三母混并以及疑、微两母大部分并入,这形成了现代汉语零声母。这个音变,在通语语音史上,大约起于唐代。最初可能是云、以混并形成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后来喻母与影母合并,元代疑母开始逐渐脱落鼻音,明代初年完成零声母的转化,可能直到明代中期在官话中微母并入零声母。在董冲音释中有较多的影、云、以、疑、微诸母之间的混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语音变的初始状态:

(1)掾以绢切,于眷切,8-74上(云以混注)

(2)舆以诸切,于如切,20-195(云以混注)

(5)畹於阮切,五远切,8-74下(影疑混注)

(6)聩五怪切,王怪切,20-194(疑云混注)

(9)樾王伐切,亡伐切,20-186(微云混注)

三、韵母系统特殊音注与宋代通语音变

宋代通语较之中古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经过隋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宋代通语音系的韵系大大简化而为18部,较之《切韵》音系大致有如下变化:1.重纽、重韵合并;2.同摄一二等、三四等合韵;3.蟹摄细音逐渐分化出来归入止摄;4.江摄并入宕摄;5.梗、曾二摄合并;6.入声韵尾弱化;7.假摄洪、细音分立两部;8.某些音类或字类的变化,如:蟹摄合口一等向止摄靠拢,佳 部分字归入麻韵,流摄唇音部分归入遇摄等。这些演变同样在董冲音释中有所体现。

(一)重韵混注

1.一等重韵

(2)皲居云切,居匀切,23-216上(臻摄谆、文混注)

(4)王宣须缘切,荀袁切,1-10(山摄仙、元混注)

(7)□(辨)符蹇切,扶健切,14-133(山摄仙、元混注)

(二)止/蟹摄混注

主要有灰韵与微韵合口混注;泰韵合口与脂韵混注;齐韵与之韵混注三种。前两种反映蟹摄合口一等向止摄靠拢,后者表现了蟹摄细音归止摄。

2.会古外切,古水切,5-46(旨合泰合混注)

3.王比骈迷切,符其切,11-100(之齐开混注)

附带一提,董氏释音有一例泰韵合口一等字为祭韵三等细音切下字的混注:

木彗于岁切,于岁羽切,11-96

这一混注同样反映了泰韵合口呼向细音靠拢的现象。

(三)同摄开合口混注

1.山摄

(1)番普官切,普安切,10-87(寒桓混注)

(2)胖蒲官切,普安切,16-149(寒桓混注)

(3)幔莫半切,莫旰切,15-138(寒桓混注)

(4)钹蒲拨切,蒲割切,25-222下(曷末混注)

上述4例桓、寒韵系混注均发生在唇音条件下,《广韵》山摄一等唇音如合口桓韵,董氏却以开口寒韵系字注之,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相应。

2.果摄

(1)妥他果切,他可切,5-57(歌戈一混注)

(2)叵普火切,普我切,13-119(歌戈一混注)

唇音不分开合,唇音条件下歌、戈韵系没有对立。透母后戈韵系合口与歌韵系混注,反映了戈韵系合口u介音的失落。

3.臻摄

(1)吃欺讫切,苦骨切,19-176(没迄混注)

(2)辶余律切,余吉切,8-73下(质术混注)

臻摄入声的这两例开合混切,其语音根据不明,存疑。

(四)一/二等混注

2.砦犭才 切,持艾切,23-216下(泰 混注)

(五)二/三等混注

1.□(□)博巧切,方表切,21-202(效摄宵肴混注)

2.苴徐嗟切,锄驾切,5-43下(假摄麻二麻三混注)

3.然如延切,燕山切,5-43下(山摄山仙混注)

4.乎萌切,乎明切,6-71上(梗摄庚三耕混注)

5.迸北诤切,北净切,4-32(梗摄清耕混注)

董注中二等韵与三等韵发生这些接触,有可能暗示二等韵开始衍生出-i-介音来。但用来注三等韵的二等字并非纯牙喉音,这与中古开口二等牙喉音颚化还是有些距离的。

(六)-t/-k/-p尾混注

1.-t、-k尾混注。

(1)以物切觉:

觳苦角切,胡勿切,16-149

(2)质与昔、锡、职、德的混切:

①施只切,式质切,7-72中

②檄胡狄切,刑吉切,1-3

③土戚七则切,七疾切,19-181

④踬职日切,竹力切,13-118

⑤日匿尼质切,昵力切,22-208

2.-t、-p尾混注

-t、-p尾的混注仅见1例:

昵尼质切,尼立切,23-217下(缉质混注)

宋代通语18部的入声分四部,《广韵》臻、深、梗、曾四摄入声韵尾弱化合并为一部:质缉部,《唐书释音》曾、梗、臻、深摄入声之间的这些混注,同样反映了四摄入声韵尾弱化现象。

(七)-k尾入声韵之间的混注

曾、梗两摄入声混注:

1.嶷鱼力切,鱼历切,15-142(锡职混注)

2.倜他历切,他得切,17-158(锡德混注)

四、结语

在《唐书释音》中的特殊音注中,有大量反映宋代通语音变的例子。声母部分如:清、浊声母混注;知、庄、章声母混注;影、云、以、疑、微诸母之间的混注。韵母部分如:重韵混注;止、蟹摄间的混注;同摄韵母开、合口的混注等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其语音演变发展的趋势同于中原通语,但发展速度则比较慢,较之中原通语显得相对保守。如全浊声母与全清声母有一些混注,这是浊音清化的表现,但清、浊音的混注总体数量很少,且其混注的方式也看不出清化的规律,似乎反映了全浊清化的初始态势,等等。又韵母方面也有这样的情况,如同摄二等韵与一等或三等的混注,其出现的数量在不同的摄中并不平衡,似乎表现出一些摄二等韵的演变不平衡,有的已分别并入一、三等,有的仍保持独立。重韵的情况亦然。

[1]周长楫.浊音和浊音清化刍议[C]//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音韵学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

[2]李荣.切韵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绍荣芬.切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黄儒敏]

2014-11-10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书释音》音韵系统及赣方音历史演变研究”(2012SJB740015)

吕胜男(1982-),女,江苏东台人,博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航地勤服务。

H113

A

1007-9882(2015)01-0118-03

猜你喜欢

浊音清化清音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日语半浊音的变化规律研究
清浊音分离抗噪的语音识别算法的研究
有关鼻浊音使用实态的研究
——以NHK新闻为中心
袁士良从“清化”论治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西江桂和清化桂木材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
基于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改进清音分离方法
《山水清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