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5-02-14王灿
王灿
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王灿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其宗旨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努力探求一条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情感上润泽的路径,即“知识”与“情感”的彼此互动而渗透。
一、在“情境创设”中实现“情感的融通”
曾经读过肖川教授的一段文字,他说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理想的生活呢?借助情境的创设,便可实现“情感的融通”。
例,笔者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文中有一句话:“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了下来。但是,眼睛还是紧紧盯着我们。”围绕这句话,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这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请设身处地,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体悟鸽子的心理活动。接下去就是学生精彩的对话。
示例一:“鸽子”:孩子,请你不要伤害我,我肚子里还有个小宝宝,请你不要伤害我们,好吗?我们一定会感激你的。“我”:你放心吧,我不会伤害你的。一会儿我将帮你搭个小屋,帮你包扎伤口,你就安心的在这里养伤吧。
示例二:“鸽子”:又碰到你们人类了,真倒霉,你会像刚才那个粗鲁的人伤害我们吗?求求你,放过我们吧!“我”:不要慌张,安静点,你伤到哪里了?给我看看,不是所有的人类都会伤害你们的。我们做个朋友好吗?你现在一定很饿吧,一会儿我就拿些吃的给你,你在这等一会儿啊!
通过对话交流的情境创设,学生们渐入角色,能真切的把握鸽子的胆怯、恐惧对人类由不信任到逐渐信任的心理过程,认知在提升,情感在深化。
二、在“拓展比较”中达成“情感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为此,笔者尝试了带领学生在拓展与比较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深化与延伸。
例,笔者在教学李煜的《相见欢》一词时,首先播放音频朗读,让学生试着用感情朗读,初步感受李煜的“离愁别恨”,读出“愁”的滋味。但是,为什么会产生离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离愁呢?显然,仅仅读这首诗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借助多媒体介绍了一段李煜的视频材料,看完后,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李煜的作为亡国君王的失国之痛。接着,我引导学生赏读词中写“月”的句子,适当补充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等诗词,感受诗人借“月”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还补充李煜在同一时期写的《乌夜啼》《虞美人》等词,进一步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与其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由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李煜及其词评价,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李煜的词,了解李煜。
在这样的拓展与比较中,一方面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李煜的亡国之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走进了李煜的人生世界,从而达到情感的延伸。
三、在“质疑探究”中促进“情感的渗透”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初步感知课文整体内容后,读出问题。在质疑探究中,可以借助相关资料,或者同伴互助等方式,交流解决问题,这是促进学生情感渗透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如,笔者在教学《梵天寺木塔》一文时,当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进入自主翻译课文,小组合作交流阶段,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质疑。如“匠师在回答钱帅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匠师为什么不亲自去请教喻皓”,“喻皓为什么而笑?是嘲笑匠师吗”?……其中的有一句话的翻译,学生争论得比较厉害。“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中的“遂”有的同学解释为“终于”,有的同学认为是“于是、就”。大家都认为自己有理,好像都解释得通。接下去,引导学生将翻译放到原文中去分析、比较,最后班长进行了总结,解释为“终于”,那是强调塔稳定了,它的重点在后面;而解释为“于是、就”,那么这句话强调的重点就自然在前面,即“匠师如其言”。而本文主要是赞颂喻皓高超的建筑才能的,所以解释为“于是、就”比较好,更能突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对文章字斟句酌地去赏析、去玩味、去质疑探究,我们就能深入到文本深处,深入到作者的内心,达到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的尝试与探究,笔者以为无论是“创设情境”亦或“拓展比较”还是“质疑探究”,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触摸到作者内心世界、体悟作者的真实情感、聆听到作者的灵魂,从而自己也在感受中得到熏陶、感染,情感得以升华。
王灿,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