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心作嫁衣悠然听清音
——古诗自主阅读策略研究

2015-02-14江苏省泗洪中学刘建华

语文知识 2015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诗歌教师

☉江苏省泗洪中学刘建华

甘心作嫁衣悠然听清音
——古诗自主阅读策略研究

☉江苏省泗洪中学刘建华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一直是令广大师生头疼的难题。课堂教学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学生沉寂一片;让他们赏析诗歌时,他们或是沉默,或是不知所云。在这样静默的课堂里,学生的自主阅读成了一种煎熬,教与学的效率都极为低下。为此,怎样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成为一道亟待攻克的难题。本文意欲从教师、学生、诗歌文本等层面,探究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策略。

一、主动隐身幕后,为学生作嫁衣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颇有启示意义,他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事实上,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奉送真理”。例如有的教师在执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明确此诗为记梦诗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行文线索:交代入梦的缘由→进入梦游状态→梦醒。问及教学设想时,这位教师坦言这首古体诗语言难以理解,学生自主阅读难度较大,诗歌内容梳理会消耗大量时间。其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这种顾虑的教师为数不少,他们一直这样“善意”地给学生“奉送真理”,并且乐此不疲。但实际教学效果真是难以言说,各类古诗鉴赏的得分率低就是最好的说明。

究其原因,我们“奉送”的“真理”并没有被学生恭敬而主动地接受。教师代替学生包办了古诗鉴赏的重任,其效果必然低下。就像教人骑自行车一样,教的人一直在骑自行车,学的人一直没有自己实践的机会,他又怎能学会骑车呢?聪明的教车人必然知道,只有在传授骑车要领之后,让学车人反复自行操作,他才会真正学会骑车。与此同理,古诗阅读必须将阅读的主体任务交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的顾虑和担心有其道理,学生的古诗阅读有其共有的先天不足,一是它是文言的,二是它有其独有的构思。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代替学生自主阅读的理由,教师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是,学生的自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不管,而应做足学生自主阅读前的培训工作。因为古诗阅读必然有其基础性的知识和技巧,例如对物象、意象、意境的了解,对表达技巧的把握等。当学生自主阅读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再呈现、再解读,切不可以教学进度为由粗糙、简单地揭示古诗的创作主旨等。

二、立足认知差异,巧于旁稽博采

客观地讲,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有人认为古诗就是一篇文言文,古诗阅读就是将诗歌翻译一遍,然后概括诗歌内容;有人认为古诗就是一篇抒情散文,古诗阅读就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把握住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人认为古诗就是一段故事,古诗阅读就是读懂诗歌中蕴含的一个乃至多个故事;有人认为古诗就是一段对话,古诗阅读就是解读诗歌中包含的多个主客体的对话……实际上,这些认知各有其优缺点,古诗需要翻译,但远远超出翻译;古诗有抒情成分,但仅为抒情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古诗里有故事,但讲故事只是小说这一类主流记叙文体的功能;古诗里有对话,但对话会消解诗歌独特的情趣。

基于学生的这些认知差异,为使学生的自主阅读顺畅进行,很有必要在教和学两个层面开展旁稽博采式的借鉴工作。

从教的角度讲,教师有必要反省自身对诗歌及诗歌阅读的理解状况,通过日常听课、观摩名师课、阅读相关教研文章等方式,借助其他教师和理论典籍的力量,完善自己对诗歌的认识,提升诗歌阅读技能。当这项工作做好后,教师对学生古诗自主阅读的指导就不会表现为囫囵吞枣、蜻蜓点水式的讲解。从学的角度讲,学生很有必要“睁眼看世界”,立足自身认知情况,考查老师、同学乃至各类资料对诗歌和诗歌阅读的界定和演示,勇敢地对自己储存的诗歌及其阅读知识进行扬弃、更新,力争加深对诗歌知识的了解,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这样就能使自主阅读具备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选准适宜方法,发掘文本意蕴

古诗阅读千头万绪,怎样精准地切入是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重大难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师不适宜推介固定、唯一的切入方法。笔者以为,最适宜的就是最好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与改进,学生自然会积累起多种阅读切入方法,但是只有使用起来最便捷的才是值得推崇的。

在一次古诗自主阅读经验交流会上,有位同学就以赵嘏的《长安秋望》为例,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窍门。

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融情入景,刻画了许多意象。这位同学平时就善于分析诗歌形象,在这首诗的自主阅读中,他同样从诗歌形象入手。在形象方面,又从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两个层面分析。凄凉的“云物”、几点“残星”横塞的“雁”“长笛”、篱笆边静静开放一半的紫艳的“菊”、香艳消尽的“渚莲”……铺陈了凄冷、落寞的意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登高倚楼吹笛的诗人不免愁肠万转,空自发出“鲜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的哀叹,将他长期寄居长安,屡次被“汉宫阙”拒绝的失意之情、羁旅愁思一表无遗。

这位同学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巧选形象切入,知道以相关的修饰性词语辨别主人公的心境,并知道沿用教师平常教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和“卒章显志”等知识,给予诗歌以恰当的分析。简言之,这位同学运用的是形象切入法。这是他熟悉的方法,而且历经多次验证而皆妥当。当他将这种方法沿用到诗歌自主阅读之中时,诗歌文本的解读就容易得多。

实际上,古诗阅读的方法千千万,适合学生的方法也很多。只要师生合力,教师用心,学生尽力,总能找到适宜的方法。

四、抛弃世俗追求,倾听清泉之音

多年以来,教师谈诗歌必然以高考为最终指向:“根据考试说明,必考的题型有形象分析、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类型题目必须有三个作答步骤”……这些考试经验的介绍足见教师对高考的重视,也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无尽的企盼。但是结果如何?所谓的经验还是教师的,学生对诗歌的把握还是云里雾里,答题也是驴头不对马嘴。这些都是学生对古诗浅阅读的表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变成了应付任务。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潜心于古诗阅读呢?有感于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的一个人生妙悟:“虽然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澈的泉水,但是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泉水叮咚,美妙的天籁本就存在,但是各种“烦乱生活”、急功近利的阅读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融入诗境。学生的古诗自主阅读必须摆脱这些束缚,以悠然的姿态,倾听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像泉水一样清明、纯真的声音,并努力倾听自己在诗歌阅读之后回荡的声音。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完全可以不用理会什么考试的要求,拉网式地分析形象、技巧、语言、思想等。只需要引导学生捡起诗歌诵读这个法宝,自主、反复诵读诗句,领略秋季山中环境的空明、清新、幽静、唯美,体悟山中人生活的宁静、悠然、自得、和美,品味诗人王维的倾诉:愿意回归自然,过上山居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更应在这种倾听中自主建构自然、人生的认知体系:原来“春芳摇落”之时,还有曼妙的景色;“山野村居”之中,也有别样的人生。于是,在古诗自主阅读中,学生的认知得到丰富,人生得以升华。试问,还有什么比这些对学生的成长更为关键和重要呢?况且,有了这样的深阅读,各类应考型的题目自然会迎刃而解,因为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透彻的解读和领悟。

不可否认,古诗阅读需要各类解读方法和原则,因为这是深阅读的基础。但是,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维,主动隐身幕后,采取“迂回战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文本自身意蕴,开展深度自主阅读,悠然倾听诗人咏叹的各类清音,进而在共鸣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一举实现解题的现实目标。

猜你喜欢

古诗诗歌教师
诗歌不除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