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理念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分析
2015-02-14姜成建
姜成建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理念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矛盾分析
姜成建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摘要:伴随着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无论是在目标定位、还是教学模式,都掺杂了许多的人为设计因素,而这些设计又脱离了教学实践,势必在现实的教学中引发诸多矛盾。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多一些基于实践的思考,少一些基于设想的理论设计,是减少这些问题与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设计;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探索,走出了以往重知识轻实践的办学模式,探讨出不少新思路、新方式。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伴随而生了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有些改革的理念人为设计的痕迹过重,严重地脱离教学实际;有些改革理念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单凭某一个层面的人员或部门,难以实施等等,所有这些都与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解决,势必会危害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尝试着将这些矛盾做一一的分析解剖,以期得到重视与解决。
1培养目标的理念设计与招生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用性专门人才”,到 “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再到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最后到“高端技能型人才”。提法几经变化,每次提出都引发诸多争议与讨论[1]。的确,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及内在需求,需要给高职一个正确的定位,来适应其不断发展变化办学的需求。但是每次定位之后,除了引发一些正常的讨论之外,更多的是争议。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与目前高职招收的生源,即目前高职的教育对象有关。目前的高职在招生方面,可谓大包大揽式,生源类型涵盖高中生、职高生还有技工生等等。招生对象的“不专一”,必然会导致高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与类型差异较大。而这种差异也势必会与现实中我们所设定的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产生矛盾。
以2011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而言,笔者以为这种定位与现实教学至少有两点矛盾。一是定位的覆盖范围有些狭隘,导致许多人将高职教育与是技能教育完全等同起来,在教学中只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目前的职业教育招生情况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涵盖“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所谓“技术型”人才是指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达不到工程型的人才标准要求,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生产现场工作。他们能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相关专业知识面较广,同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等。如技术员、农艺师、项目经理、会计、广告设计等等。在目前高职的生源中,来源于高中起点的学生,有很多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与素质,但是我们在重“技能”、轻文化素质的大职业教育环境下,忽略了这部分人的发展空间,也人为地限制了他们继续升本深造的愿望。二是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 这一理念,( 所谓“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操作型人才。即从事生产第一线或现场工作,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2]。从思维角度看,这部分人主要靠动作思维来完成他们的工作。)目前的高职院校除了招收原来的高考生外,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初中起点的“3+2”的五年一贯制招生、单独招生,有的院校甚至直接开展了注册入学制度。这些种类繁多的招生形式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是就几年的教学实践而言,通过后三种形式招进来的学生,不仅知识构成欠缺,就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而言,将其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都很困难,就更不用提所谓的“高端” 了,没有了“高”字,何提“高职”?
由此可见,将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不仅有其不合理性的一面,单从目前的招生实际看,目标与现实是冲突的,实现其预设的目标是困难和不现实的。
2办学模式设计与现实教学的矛盾
五年一贯制的“3+2”办学模式的成与败。五年一贯制的“3+2”办学模式已经探索开展了十多年了。毋庸置疑,这种模式有其成功之处,那就是迎合了社会对学历教育的需求。但是这种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矛盾。一方面五年一贯制的直通车,让良莠不齐的学生都能直接进入高职教育阶段。而这些孩子其薄弱的知识体系,较差的生活养成习惯,让教学一线老师与一线管理人员苦不堪言。院系管理者也面临很多尴尬的局面:让其分散到高考生班级中,他们在学业方面很难跟上。让其单独成班,管理上难度很大。不少学生入学一年左右,基于多门学科不及格,就会自动退学。为此,不少院校不得不一再降低教学要求,但是降低了教学要求的高职教育,又使人们不得不质疑高职究竟“高”在何处。
单独招生的得与失。单独招生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将一些具有一定特长的生源选拔进入高职院校。但是在现实生源数量减少,招生压力加大的情形下,一些院校将招生名额大力倾向于单招生,单独招生成为很多院校解决招生难的一大法宝。不少院校不仅没根据这些生源的特点设定专业限制,甚至是大开闸门,将一些技工、中职都没很好完成学业的学生直接招到高职院校中来。从短期看单独招生,有力地解决生源减少导致的高职招生困难的问题,可以说是有“得”。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高职的声誉,严重点说完全能危及高职的发展。这又不得不说是“失”。这是因为由于多数单招学生文化基础极差,使他们很难进入高职的一些文化理论学习,再加没有良好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对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专业课也毫无兴趣,课堂无论对他们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煎熬,教学内容很难按计划推进。所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说提到的“高端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速成,完全是不现实的。
新设计的“3+2”专本连读模式的圆与缺。目前,各高职院校又开始了新的探索,“2+2”、“3+1”、“3+2”专本连读模式在各地纷纷应运而生。本文仅就我省目前举办的“3+2”专本连读模式尝试做一分析探讨。说这种办学模式 “圆”,是因为该模式满足了本文前面提到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圆了这部分生源的梦想,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努力与探索。说其有“缺”, 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办学模式的设计,若是基于高考生源,倒也不妨是一种好的努力与尝试。但是不少举办此模式的院校或专业是基于中职对口生源的,这显得有点一厢情愿了,这部分生源的综合素质,前面我们已经做了分析。对他们而言,我们本应该设法缩短他们的学制,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拉长他们的学制。即使人为地拉长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若是能基于生源本身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倒也未尝不可。可是,在办学实际中,由于一些合作的对口本科院校占据着主动权,他们在选择的文化基础课教材时,硬性地指定了一些本科版本的教材。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行为,对那些对口高职生源来讲,就严重脱离实际了。由此可见,这种人为的设计、人为的要求,造成了很大的教学困难不说,最终也势必导致这种办学模式的流产。
另一方面,新的专本连读模式,对每个层段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培养规格等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与定位。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主要担负了文化课程的授课,这确实有些不合理。前不久有学者就提出,应该尝试将原有的设计做一对调。即高职院校应发挥高职教育的特长,重点开设专业课程以及一些基本的理论、人文素质课程。而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放在本科院校进行。这样不仅各自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理顺了关系,而且也科学定位了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解决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与困难。
3教材建设的不衔接与文化课教学难的矛盾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3]由此可见,教育部也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就如何深入开展好文化课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不一,有高中生、职高生、技工生等。这些学生在来高职院校之前,所接受的知识体系是不一样的。就单一学科而言,如数学,他们使用的教材版本、教学内容、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其体系多是基于原来本科或专科教材的框架下构建的。这些内容是基于原有的高中教材连续而来的。目前,无论是高中教材的改革,还是中职教材的改革,都是基于自身的理念,各行其道,各念其经。这样就造成了高职的很多教学困难。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不衔接。如高职教材中要用到的反函数、极坐标、参数方程等知识,目前的高中、中职教材均没有涉猎到。而对于高职教材中要重点讲授的微积分知识,经过高中学习的学生涉猎了初步的内容,做了粗浅的学习,他们来到高职后又要重复学习一次。对于中职的学生而言,教学进度有些随意,这部分知识有的学校做了讲解,有的学校就没有讲。而对于单招而来或注册入学的技工生而言,高中部分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是仅仅接触了零星的点滴,单薄的可怜,无从言及体系。另一方面是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一样。高中生对知识的掌握明显较其他生源要扎实一些。在同一课堂上,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教师与学生均感到无所适从。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况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一文中指出:“根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统筹开发中高职教材,实现教学重点、课程内容、能力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和贯通。……加快形成中高职教材统筹建设机制。组织编写、遴选一批中高职衔接教材。鼓励各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高职衔接教材。”[4]但问题是,文中只提到了中高职的对接,对于高中及技工等生源,我们又应如何进行衔接与统一、协调呢?因为对目前的高职院校而言,重点生源还是高考生源,而不是我们一直设想的中高职的直通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高职教育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很多矛盾,这些矛盾有些是教育体系不完善所致,有些是社会原因所致,但也有很多是我们人为设置的。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多一些基于实践的思考,少一些基于设想的理论设计,是减少这些问题与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成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调适与完善[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87-90.
[2]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21-22.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G].教职成[2015]6号2015-7-27.
[4]教育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G].教职成司函〔2014〕159号 2014-12-3.
(责任编辑孙胜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82(2015)04-005-03
作者简介:姜成建(1968-),男,山东威海人,威海职业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