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探*

2015-02-14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设

李 艳

(潍坊职业学院 科技处,山东 潍坊 26103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探*

李艳

(潍坊职业学院 科技处,山东 潍坊 261031)

摘要:科技创新团队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科研人才成长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顶层设计、人员梯队建设、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和团队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专业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学科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类面临的科学研究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和复杂,同时,产业升级转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大量涌现,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如果仍靠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来进行科研和服务,则越来越难以实现。适应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高职院校有必要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整合优化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增强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聚集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和有科研潜力的青年教师,形成阶梯性师资队伍,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找准切入点,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协调一致地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利于连续性、持久性地推进专业建设;团队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跨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便于某一专业吸收其它专业的最新建设成果,优化课程结构、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

1.2 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人才成长

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学科多专业优势,为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浓厚的氛围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平台,创造有利于科研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信息、切磋思想、阐述见解、共享成果,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产生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1]。特别是年轻教师能受到团队带头人的直接指导和帮助而得以快速成长。因而,科技创新团队具有培养科研人才的作用。

1.3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科技创新团队将不同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效地整合不同的学术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使高职院校具备对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开发难度大的研究项目进行攻关的能力,提高承担各级各类重大课题和项目的机率。同时,由于学科专业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团队既能进行重大技术研究和攻关,又能进行应用推广研究、发展研究、市场研究,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更加适合行业企业和市场需求,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与行业企业界的合作。

2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2.1 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和特点

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依托一定平台和项目,在科技领域进行持续创新研究和服务的科技人才团队。团队以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具有明确的创新使命。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瞄准应用技术前沿,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能造就该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具有团体效应的团队。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团队以职业院校科研人员和教师为主体,积极吸收校外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团队人数主要取决于研究项目的大小和规模。第二,研究以应用型科技创新为主要目标,致力于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等服务。第三,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特点,多学科多专业交叉便于集中力量攻克难题。

2.2 科技创新团队的构成要素

2.2.1 定位和目标

科技创新团队的定位,即团队在高职院校整体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承担什么职责、完成什么任务。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应积极联合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围绕区域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为区域产业持续创新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有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团队目标应该明确具体,既有长远发展的大目标,又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小目标。目标应该具体分解到团队的各个成员身上,由团队成员合力来实现。团队目标还应该有效地向大众传播,让团队外的成员也知道,以营造实现团队目标的外界环境。

2.2.2 团队成员

人是构成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最核心的因素。对于团队来说,成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人员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员的学科、专业、品质、能力、经验等各个方面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首先要有卓越的领军人物和团队带头人。领军人物要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能带领整个团队始终高效运转。团队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和方向,能认同团队目标,具有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 能坚持长期从事研究工作。整个团队的成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专业搭配合理,有梯度,互补性强。

2.2.3 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包括团队规章制度、竞争和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聚合在一起,保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正常有序运转的前提条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有效激发团队整体活力、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潜力和作用的重要途径;考核机制是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优秀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应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促进团队良性发展。

3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临时组建的团队多,长期稳定的团队少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科研资源和科研意识相对薄弱,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缺乏竞争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储备不足,因而高职院校中能够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展开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高水平、有影响、有特色、有优势的科技创新团队少之又少。大多数科技创新团队是为了争取资源、争取项目而临时组建起来的,“拉郎配”式的拼凑现象严重,结构松散,力量分散,稳定性差,存在时间短,随着项目的结题验收,团队也随之解散,项目的后续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无法跟进,导致资源浪费。由于存在的时间短,人员不稳定,团队往往不能取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3.2 单学科组建的团队多,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的团队少

职业院校现有的科技创新团队多是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为基础形成的单学科、单专业、单部门的团队。跨学科跨专业,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组建的团队较少,跨学校及与企业合作的团队奇缺。由于团队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同一学科专业,团队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团队成员之间互补性差,缺少其他学科专业人员的支持,科研前沿信息的获取受到很大限制,导致研究人员视野和思路不够开阔,研究领域相对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创新能力低,科技开发难以突破封闭和保守的状态,难以取得具有原始创新性的重要成果。

3.3 团队运行机制建设薄弱

首先是部分高职院校科研意识淡薄,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内涵提升的高度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使科技创新团队始终处于“自发”和混沌的状态。其次,高职院校现有的科技创新团队普遍缺乏高层次、有影响力的带头人,团队管理缺乏核心和灵魂。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缺乏科学性,缺乏必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或者管理制度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团队目标、任务分工、工作程序等不明确,致使团队运行不够协调,效率低下。

4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应重点强化的几个环节

4.1 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对高职院校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已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面对、亟待加强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的顶层设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学科专业布局、发展状况和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从优化配置学科专业资源和实现科技创新团队长远发展出发,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目标、结构要求、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具体内容,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建设一批能够立足地方、优势集中、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团队。

4.2 重视科技创新团队人员的梯队建设

一个科技创新团队要有活动,能长远发展,团队成员之间年龄搭配合理,学科专业、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互相补充,形成梯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梯队中,不仅要有作为团队核心、起统帅和引领作用的领军人物式的团队带头人,还要有精力充沛的中年骨干和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年轻研究人员。

团队带头人遴选是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的关键性问题,其品德素养、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和发展趋势。团队带头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团队成员具有强大的人格吸引力,更要有很强的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要有较强的决策组织管理能力,能凝聚团队力量,同时又能沟通外界、协调有关方面。

中年骨干人员是科技创新团队的中坚力量,年轻人员是科技创新团队长远发展的希望所在,要加大对中初级科研人员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员的培养力度,为他们创造条件,如提供外出学习机会、优先支持科研项目立项、支持下企业锻炼等,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持久力。

打造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梯队,还要注意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为团队输送新鲜血液。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吸引这些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团队,完善团队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工作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的对接,提高团队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落地率,从而真正达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目的。

4.3 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与激励机制

健全科研管理机制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打破学科专业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式的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模式,建立科技、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与科技创新团队的互动机制[3],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形成综合集成的创新模式和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提高团队整体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激励机制建设,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外部集体评价,内部分层分角色”的激励机制。从整体角度评价考核团队,给予考核优秀的团队额外的科研经费补助;在团队内部,强化团队成员个体考核,依据不同成员在团队中的不同角色、承担的任务、成果贡献,以及个人成长等进行评价, 并分配团队收益。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团队每个成员各尽所能,而不是为奖励而奖励。因而,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更为有效。对于绩效突出的团队成员,除给予经济方面的奖励外,还应重视精神奖励[4],如在年终考核、评优树先中优先考虑,这些精神层面的奖励更能激发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和科研积极性。

4.4 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团队成员所共同接受并共同遵守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团队文化是一个科技创新团队的灵魂。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必须把优秀团队文化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必须树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成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是团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当爱岗敬业,奋发图强,遵守职业道德,主动热情地去做好工作。让奉献成为一种信念,每个团队成员都要以团队整体目标为指导,以团队整体利益为重,在团队合作中发扬奉献精神,在团队整体业绩提升中实现个人价值。其次,必须明确团队整体目标与愿景,培养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度,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再次,要重视营造互信互助的合作气氛,使互信互助成为团队合作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于洋,黄忠德,于淼.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及政策建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129-132.

[2]王芬,朱文斌.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3):107-109.

[3]向敏,孙小娅.关于构建高职特色科技创新团队的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11(11):77-78.

[4]曹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91-93.

(责任编辑高蕾)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Yan

(ScienceandTechnologyDepartment,WeifangVocationalCollege,Weifang261031,China)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owth of scientific manpower and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iming at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all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personnel echel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team culture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Key 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top-level design; echelon; operation mechanism; team

中图分类号:G71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82(2015)04-007-04

作者简介:李艳(1980-),女,山东潍坊人,潍坊职业学院科技处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山东省商经学会课题(sjxhkt-11).

收稿日期:2015-09-11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