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解读《孔乙己》

2015-02-14郭丽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者孔乙己文本

郭丽娜

重新解读《孔乙己》

郭丽娜

长期以来文本阅读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即:强调语法视野下的工具性解读和人文视野下的人文性解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所以,文本阅读应该以学习语言运用为核心,即:从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提炼言语形式,习得阅读方法,并最终学会使用语言。如何实施呢?

一、前提:素读,获得读者体验

文本一旦被选入教材,就具有了多重身份:编者推动课程目标实现的范例、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这三者必须做到同步共振才能产生教学能量。编者与教者必须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创造性地选择、解读和运用文本;学者由于阅历较浅、心智水平有限,无法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价值。那么,教者就必须切实地将文本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范例。要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教者必须首先素读。

所谓素读就是指教师在毫无任何外力的干预下,自主、自由、自创地阅读文本,历经感知、梳理、分析、欣赏、质疑、查证、判断等一系列复杂、多样、立体地解读活动,从而对文本产生具有一定的广度、高度、深度的解读收获。“批文入情”可知,《孔乙己》一文叙述了旧时代一位叫“孔乙己”的读书人穷困潦倒的悲惨故事,感悟出作者意在告诉读者,看客的冷漠,国民的劣根性,作者呼唤民族的诚与爱。循着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经查阅资料可知,鲁迅先生写作此文原来写于1918年冬,是向封建制度发出的讨伐檄文。于是,我们便勾起对“五四运动”的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回过头来审视作品中那些爱笑的顾客、小伙计和那冷酷的丁举人,我们就越发认识到作品深刻的批判性。此时此刻,我们便会为孔乙己的命运而唏嘘不已,想为孔乙己立传,想为他鸣不平。

“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可见,素读的价值就在于教师具有了读者的思维,会以此关照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特点,便于从学生的角度来使用素读的结果。

二、教学:提读,挖掘教学价值

读者角度阅读文本一般的路径应该是“感知内容→领悟意图→掩卷遐思”,但是文本一旦进入教学系统,首先必须经过教师的提读,以开发教学价值。所谓提读即指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再次审视文本,从中提炼出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训练点的阅读活动。教学角度的阅读文本的一般的路径应该是“教学目标→感知内容→领会意图→提炼训练点→实施训练→鼓励演习”。

《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价值要体现该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学习目标,那么教师就要围绕这样的目标提炼、设计本单元较为突出的特点,并转化为教学点,形成语文学科特有的训练点。比如: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训练学生的整体把握阅读内容的能力,了解人物故事,为欣赏人物形象、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做铺垫)、作品中不同的人物角色的作用、描写鲁镇酒店和天气渐冷景象的作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手法、结尾矛盾语言的文本价值、标点符号的妙用、孔乙己名字的由来等,据此习得如何阅读文本、如何表达的本领。

三、实施:导读,选好切入节点

实施文本解读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在导引上下功夫。学生的阅读需要无非是消遣性、欣赏性和学习性三种类别,教师的导引要把阅读需要引向语文学科学习的轨道上来。

整合读者、编者、教者和学者的不同的阅读角度,不妨这样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学生素读→问题探究→言语能力。“问题探究”既要体现学生阅读发现、质疑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者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干预的主导作用。教师驾驭文本解读的本领就在于随时发现学生解读文本的发现、困惑,及时升华成阅读训练点。

比如阅读《孔乙己》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小说结尾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与“的确”这两个词语矛盾,据此,教师便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打开文本解读的大门,分析孔乙己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抵近文本内核,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但是对于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小说设置主人公之外的角色的用意等,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妙处,这需要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引导,鼓励创作,习得阅读和写作的真本领。这就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解读和训练策略。可见,具体实施过程中,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及时鼓励借鉴表达至关重要。

郭丽娜,教师,现居浙江平阳。

猜你喜欢

教者孔乙己文本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