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采《近思录集解》成书时间小考
2015-02-14丁大勇刘翠华
丁大勇 刘翠华
叶采《近思录集解》成书时间小考
丁大勇 刘翠华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近思录》 (宋朱熹、吕祖谦编,查洪德注译) 之“前言”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朱熹去世以后,曾学于朱氏之门的叶采,致力于注解《近思录》,积30年之力而成《近思录集解》,于宋理宗淳熙八年成书,十二年,表奏于朝。
查阅《历代建元表》 (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辞源》“附录”部分第444页),宋理宗赵昀时代共有八个年号,分别是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
那宋朝有以“淳熙”为国号的帝王吗?有,宋孝宗赵昚。孝宗赵昚共有三个年号,依次是隆兴、乾道、淳熙。
可见,“(《近思录集解》) 于宋理宗淳熙八年成书”的表述明显有误。
南宋朝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卫王,凡152年。朱熹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去世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即公元1200年。南宋孝宗赵昚,在位27年,1174年改国号为淳熙。淳熙八年是公元1181年,朱熹尚在人世,时年51岁。哪有“在朱熹去世以后,……叶采,积30年之力而成《近思录集解》,于……淳熙八年成书”之说呢?
三晋出版社出版的《近思录》(王华宝译注) “前言”第3页:“《近思录》十四卷,总成于淳熙二年(1175),起初只言其大纲,而无目录。”“附录”第251页:“(《近思录》),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案年谱,是书成于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第253页:“《近思录》虽成于淳熙二年,其后又数经删补,故传本颇有异同,至各卷之中,惟以所引之书为先后,而未及标立篇名,则诸本不殊。”由此可知,《近思录》书成于淳熙二年(亦有成书于淳熙三年之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近思录》 451-452页《吕祖谦原序》 末尾:“淳熙三年四月四日,东莱吕祖谦谨书”)。《近思录》书成于淳熙二年或淳熙三年,《近思录集解》书成于淳熙八年,中间只相隔了六-七年,又何以有“曾学于朱氏之门的叶采,致力于注解《近思录》,积30年之力而成《近思录集解》”的说法呢?
那么,《近思录集解》究竟成书于哪一年呢?
既然“在朱熹去世以后的叶采,致力于注解《近思录》,积30年之力而成《近思录集解》”,可以得知,叶采写《近思录集解》开始于朱熹去世以后(朱熹去世于公元1200年),写了30年,即于1230年“成”。1230年是宋理宗绍定三年。由此可初步推测,《近思录集解》写成于宋理宗年间。
写成不等于“成书”,从写成到“成书”还有一定的时间。《近思录集解》成书于宋理宗何年呢?
中州版《近思录》“附录”第452-453页《江永〈朱子原订近思录集注序〉》:“宋淳祐间,平岩叶采氏,进《近思录集解》,采朱子语甚略。”454-456页《王鼎〈朱子原订近思录序〉》:“夫是书自朱子手订后,淳祐中,叶氏采《集解》,一遵原本。”466-468页“《四库全书总目》各本《近思录》提要”之《江永集注本提要》:“至淳祐间,叶采纂为《集解》,表进于朝。”“淳祐”是宋理宗的第五个年号,可见,《近思录集解》成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但到底是宋理宗淳祐几年呢?
中州版《近思录》“附录”之“序跋”部分452页《叶采〈近思录集解序〉》最后一句话是:“淳祐戊申长至日,建安叶采谨序。”“长至日”即夏至日。由此可知,《近思录集解》成书于“淳祐戊申”年的夏至日。“戊申”是天干纪年,淳祐元年是辛丑年,壬寅年是淳祐二年,癸卯年是淳祐三年,以此类推,戊申年是淳祐八年。到此可以推定,叶采于公元1230年写成《近思录集解》,18年后,宋理宗淳祐八年(戊申年,公元1248年)“成书”,四年后,即淳祐“十二年”,“表奏于朝”。
三晋版《近思录》“附录”部分之三“主要版本概况”253页第19-21行:“北宋(“北宋”误,应为“南宋”。本页第12行、第15行、第17行、第22行、第24行、第25行、第26行的“北宋”均为“南宋”之误。) 叶采:《近思录集解》,十五卷。叶采为朱熹再传弟子,书成于淳祐八年(1248),为《近思录》注释著作中现存最古者。该书逐段解释。在日本甚为通行,并有德文译本。”非常明确地指出《近思录集解》书成于宋理宗淳祐八年。
由此可知,本文开头所引中州版《近思录》“前言”中的那段文字中,“淳熙”乃为“淳祐”之误。该书第466页的“淳熙十二年,采官朝奉郎,监登闻鼓院,兼景献府教授,时尝赍进于朝,前有进表及自序”中的“淳熙”亦为“淳祐”之误。
丁大勇,刘翠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