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施教 抓好阅读
2015-02-14胡富存张旺雪
胡富存 张旺雪
因文施教 抓好阅读
胡富存 张旺雪
现代文教学教师们往往用过多的讲解分析去压抑和代替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必须因文施教,采用多种方法,使现代文阅读取得实效。
一、感受法
感受法是指读者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再造其相应的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行为等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以及未直接明言的内涵,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起点。在文学赏析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想象欣赏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营造“如观其人,如闻其声”的氛围。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在描写荷塘时多处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是由远景推向近景,太近就看不清“曲曲折折”的全貌,而“弥望”就是满眼,显然已由远及近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荷叶的近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是由近景变为特写镜头,以少女的风韵写尽荷花白璧无瑕的美质。如果学生能够像欣赏电影镜头那样去想象上文的景象,就能欣赏到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二、感悟法
感悟法自古以来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感悟学习是体现语文教学本体特性的重要方式,现代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加强感悟式阅读,注重感悟体验品味,让学生在感悟阅读中把握文本意义,建构文本世界,领悟世界的真义。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有所领悟,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从阅读中提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需要感悟式的教学方式,因为散文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比如说,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诗一般的语言,梦一般的意境。这是文本本身带给读者的体验。但是,在主人公苦涩的情感世界里、在湘西的幽暗野地的花香中,似乎又给我们另一番滋味:一点怀古的幽情,一次苦笑,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什么。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都超越了有限的情感形态和意味形态,进入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领域,从而对人生、历史、乃至宇宙都会产生一种人生感悟和哲理情思。
三、发现法
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将“发现创新”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希望学生能“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发现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方法,它的表述可以是:“我发现这篇文章在……方面很好,或在……方面写得不够好。”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下面《金岳霖先生》教学方案就是运用了这种方法。
四、探究性阅读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学习方式。在中小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因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开展探究性学习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问题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出,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篇图文并茂、文质俱佳的科学小品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研究的专题分别为:本文说明顺序安排,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科学小品的特色,修饰限制词的运用等。要求学生尽量掌握文中所有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可以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发现研究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紧扣课文独特之处提问,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紧扣作者写作意图提问,紧扣文章的社会意义提问等。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后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
胡富存,张旺雪,教师,现居甘肃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