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入境
2015-02-14王桃
王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入境
王桃
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够快速吸引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氛围中,即入境。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探究问题、乐于表达的兴趣。在入境中学习对学生学好语文大有裨益。
一、初读导入时的入境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为了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我们在教学一篇文章之前,常常借助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导入语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时候,恰巧学生每天都在操场上面跑步、跳绳。我于是趁机导入,问学生每天课间跑1000米感觉如果?如果每人都拉着一辆黄包车跑步能够坚持跑多久?如果车上坐一个人能拉着跑吗?如果在炎炎的烈日下和暴雨中你愿意拉着黄包车跑步吗?学生没有一个人愿意。但是祥子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去拉车。这样的苦苦挣扎是我们所无法体会到的,但是我们学生可以感受到祥子的不得已,从而悟出在旧社会人生的悲凉与无奈。
二、品读鉴赏中的入境
(1) 教师在精读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点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教师的一桶水引出学生一河奔腾的思想之水;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杜甫诗中描述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学生们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情形。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穿着湿漉漉的鞋子上一整天课,是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很快就能够体会到那种焦灼难耐。“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样的心声未尝不是学生们的心声。但是诗圣想到的干燥暖和的房子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随即追问学生:“诗人的思想可贵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纷纷为大诗人的心怀天下而感动。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要力求最真实自然的状态,朝着语文学习的方向而去,不需要刻意为之。
(2)入境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中角色去体验人物的心理感受、进入文中所描写的具体情境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如学习《七根火柴》,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卢进勇,通过卢进勇的视角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小说的具体场景,可以说卢进勇的眼睛就是电影的镜头;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无名战士,深入体悟其处境的艰险及高尚无私的思想品质,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学生本身都有一种想当演员的潜在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排演中去体验、领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质疑问难。小说阅读教学尤其值得尝试。比如在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于勒,在码头遇到若瑟夫一家时,会相认吗?学生一致认为穷困潦倒的于勒不会去承认自己的身份,很没有面子。看得出来,于勒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他让船长带他回祖国,他想与亲人近一些,又不敢见到他们,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于勒的遭遇是值得同情。
三、课外阅读中的入境
要引进时代的活水,善于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精美文章。教师更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得精一点,读得深一点,去阅读文学名著。一开始不必让学生去读我们自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可以先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命同构题材的名著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指导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的、内容较为深奥的文学名著,让学生通过象征去触摸伟大,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与文学大师们进行精神对话。学生喜欢读《西游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正因为这些作品本身的恒久魅力,能够让孩子找到他们的共鸣点,读进去,把自己也想象进去了,想不入境都难。教师更应该理性的引导学生去亲近文字,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四、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想象,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要教师一一解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经思考、讨论,相互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问题不是越解决越少,而要以问促问,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更深入发展,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读书,读得入境,才能问得出来。浮光掠影,读不进去,是问不出问题来的。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入境阅读,还要能把深刻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学生读得进去,悟得深刻,笔下所写自然不会是无米之炊。
王桃,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