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
2015-02-14海英
海 英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离异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
海 英
(盐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处于离异家庭中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离异家庭中学生作为离异子女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引起了教育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极大的关注。离异家庭中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从离异家庭中学生存在社会适应性不良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离异家庭;中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础细胞,然而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家庭”这一概念却慢慢地被淡化、异化,“家庭”已不再是人们眼中最稳定的结构。越来越多的婚姻和家庭存在潜在的破裂危机,一些原本较为稳定的婚姻走向解体,导致离异家庭的出现。一些心理学者在将离异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对比研究后发现,离异家庭子女有着较低的个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问题行为较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更易产生反社会倾向[1]。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处于个体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重要转折期,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2],因此提高离异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意义。离异家庭中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离异家庭中学生与完整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可以采取以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立体的教育体系,对一个家庭内部而言,是应该包含家长和兄弟姐妹等所有的家庭成员对个体文化价值观等的影响过程;对于家庭教育活动的目的而言,家庭教育不仅涉及家庭成员本身,甚至还应该包括各种以增进个人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以及使人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家人关系和谐,家庭成员顺利融入社会,具备社会幸福感的一系列其他活动。长久以来一直有种误区,认为学校教育是中心,家庭教育只是作为一种配合学校教育的辅助性活动。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这样的观念如不及时更正,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离异家庭来说,尤其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实际上,家庭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核心引导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需要更新观念,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就把子女的教育全推给学校,同时,还应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单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掉以轻心,更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子女的学习成绩下降,道德品质出现退步,严重的可能会走上歧途。如今虽强调家长不能对子女要求太严格,但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子女放手不管。家长有责任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对于离异家庭的家长来说更是这样。因为父母离异本身就对子女产生了很大影响,家长如不能站在子女的立场上去考虑他们的想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就很难与子女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很难使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去适应社会。在教育问题上,自己作为子女的监护人,不仅是监护子女的人身安全,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安全。家长需要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导其做好人、做好事[3]。
2.给予恰当的关爱
离异家庭中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往往会在人际关系和自控性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父母不恰当的关爱引起的。有的家长觉得需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就严厉管教子女,有的因为愧疚而溺爱子女,有的则对子女不闻不问,这些都不是对子女有益的关爱,都会给子女带来不良影响。离异家庭需要给子女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但不是溺爱,也不是对子女不管不顾。单亲家长要给子女恰当关爱,把握好爱的尺度,用亲情关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更好地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给予爱的同时,还不能忘了在子女面前树立好威信。父母的威信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威信的爱是难以真正教育好子女的。离异家庭中,家长利用好威信的作用对子女的自控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3.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
家长对于子女来说,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子女,因此要重视自身对子女的影响,提高家庭教育素养。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要给子女做表率。单亲家庭的家长首先要对自己过去的那段婚姻有正确认知,尽快从这件负性生活事件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起生活信心。不能因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把自己的愤怒等负面情绪发泄到子女身上。研究表明,家长离婚期间的心态和是否采取较好的教育方法紧密相关。家长的心态是乐观自信,还是悲观失望,在子女表现出的品德和社会适应上有明显差异。
家长有责任让子女了解离婚是父母双方的事,不是子女的原因;离婚是父母双方因为一些事情不能再共同生活下去了,但是父母双方肯定不会抛弃、也不会不管他们的。子女对父母离异这件事在心理上需要一个接受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父母要经常与子女交流,一方面争取子女的理解,另一方面真正地了解子女的想法。切记不要什么都不跟孩子讲,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使子女在社会适应上出现一些问题。父母敞开心扉对子女叙说自己的心情,会带动子女改变对父母离异的看法,慢慢在心理上接受这一事实,有什么想法也会直接说出来,这样会让双方的关系更加亲近,父母才更能够对孩子教管有度,尽量减少离婚对子女的影响。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4.鼓励子女多接触社会
离异家庭子女在生活中容易受父母一方的影响。与离异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可能只能感受、模仿父亲的坚强或者母亲的善良,长期下去,会形成与其中一方相同的性格特征。有的性格特征其实不适宜子女的发展,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减小这种影响,应该注重性别角色教育,鼓励子女多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可以多创造机会带领孩子走出家门,让子女充分地接触社会。
有些子女因为父母离异而变得自卑、不爱社交活动,怕被别人看不起。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这方面的变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鼓励子女进行正常交往,帮助子女克服自卑,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如果子女在生活中接触不到太多的伙伴,那就需要家长多带孩子去亲友家、社区、公园等地方与伙伴们玩耍,同时教导孩子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团结协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带领子女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子女体验到友情和温暖,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使其增加对家庭、社会的使命感。
二、学校教育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如今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能意识到需要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引起注意,但是如果没有明文规定,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可能只是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落实。有些老师还是会认为离异家庭中学生就是成绩差、难以管教,所以也就对他们放任自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长期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住校生管理细则中纳入对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管理,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特殊情况,开展提高他们适应性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注重个体差异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因此在教育上讲求因材施教。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离异家庭子女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可能偏向沉默寡言、有的可能偏向激烈冲动、有的可能变化多样。这些情况都不是用一种教育辅导方式就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虽然对于离异家庭学生的辅导存在困难,难度也比较大,但是学校、老师不能因此就对他们不管。对于男生和女生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女生可能偏内向些、情感更细腻些,什么事情都放在心里,有什么想法也藏在心里,并不会以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教师针对这类离异家庭的学生要富有耐心,慢慢地取得她们的信任,然后再采取一些辅导方式就会大有成效。而男生则会显得自己对父母离异这件事根本不放在心上,没什么大不了的,对自己没什么困扰,其实不然,对这类学生需要指出他们的矛盾之处,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一些困扰,这样可以让他们配合辅导工作,尽快的从父母离异中走出来,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不同年级的离异家庭中学生,教师需要关注的点也不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要特别警惕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合理的解压[4]。
3.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教人做人的地方。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可能比学习文化知识来得更重要。要让这些特殊学生更快摆脱父母离异的影响,适应正常学习生活,需要大力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把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落到实处。要给班主任进行培训,讲授基本心理学知识,让他们了解正确与孩子谈话的艺术。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专业知识跟一些逃课、违反纪律的问题学生进行谈话,让他们正视问题,尝试带领他们改变错误的认知,转变消极情绪;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作用,对于一些有轻微抑郁和发展性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接受专业指导。还可以利用沙盘游戏、团体辅导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有些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对于这类学生,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到自身对子女的影响,真正给予子女关心、鼓励,经常与子女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三、社会教育
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常常认为离异家庭子女是问题少年,只会给人惹麻烦,很难做出符合社会准则的事情;他们缺少管教,不懂得约束自己。因此一般人都歧视离异家庭子女,不愿意相信他们。有时候甚至在公开场合议论离异家庭子女,嘲笑他们。这种社会评价会给他们造成巨大压力。
社会宣传和社会文化需要给大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人们了解自己的闲言碎语可能会对别人造成巨大伤害。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议论别人,而是给予离异家庭子女一些帮助,做自己能做的,让这些孩子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不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冷漠,主动回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他们跟完整家庭孩子一样,都需要快乐、健康地成长。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失去了一些温暖,如果社会再给他们压力的话,那么中学生社会适应性不良问题的出现就不只是孩子自身的事了。社会应该积极宣传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大众去帮助离异家庭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1]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82-184.
[2] 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2000(1):30-34.
[3] 蒙裕青.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的关系[J].中学教学参考,2009(1):127-128.
[4] 徐东.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的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9):70-72.
〔责任编辑:赵荣蔚〕
G444
A
1003-6873(2015)04-0056-03
2015-06-1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离异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研究”(C-c/2013/01/069)。
海英(1982-- ),女,江苏无锡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4.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