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禁忌语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2015-02-14李传龙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特点因素分析

李传龙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禁忌语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李传龙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禁忌的现象体现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文章以大量的语言事实为依据,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得出禁忌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加顺畅,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关键词:禁忌语; 特点; 因素; 分析

0引言

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禁忌折射出浓厚的社会文化传统。禁忌来源于英语“taboo”一词,有人把它译为“塔布”,“taboo”一词来源于汤加语,其原意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能或不敢使用某些词语,而采取与之相关或相似的词语来代替,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禁忌(verbal taboo),这些词语称作禁忌语。葛校琴曾经说过:“在一些公众场合让人们感到不悦或冒犯的语言都属于禁忌语。”[1]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特定的禁忌语,禁忌语也包括许多方面,从总体上看,遭禁的多为一些低俗的、冒犯的词语或话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许多遭到禁忌的话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大众采用一些含蓄、迂回的言词,让人听起来典雅、礼貌。

1禁忌语的特点

1.1普遍性

语言禁忌现象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体现,不论是落后的原始社会,还是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于“死”的话题讳忌莫深,并且对于死亡充满着恐惧心理,人们提到“死亡”的时候常常采用一些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如在汉语中,“死亡”多用“去世、升天、驾鹤西去、与世长辞”等词语来替代;英语中则用“ pass away 、go to a better world、depart、sleep”等来表示“die”(死)。另外,禁忌语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如有生老病死的禁忌,宗教、神圣事物的禁忌,有关数字、颜色词的禁忌,姓名称谓方面的禁忌,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等。

1.2民族性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邢福义,1990)民族风俗的不同造就了文化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又体现在语言中,从而使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中外禁忌语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不同折射出两者在社会制度、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禁忌语是反映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面镜子,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中,新娘的结婚礼服必须是红色的,因为红色蕴含着“喜庆、快乐、吉利”,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则代表着“暴力、冲突”等意义;在中国,人在生老病死之后,我们习惯用白色装饰丧礼;但在西方,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在美国,黑人历来受到歧视,在过去黑人成为“nigger”或“Negro”,随着黑人的不断斗争,其地位也不断提高,现在用“Blacks”、“colored people”或者“African American”来称呼美国黑人。因此,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体现出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

1.3与时俱进性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禁忌语也不例外。如在古代人们将不正常的性关系叫做“拈花惹草”,到现在叫做“包二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通常用“试婚”来表示婚前的性行为,用“闪婚”来代表闪电式结婚的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禁忌的话题也变得随意,如“怀孕”、“月经”“死”等禁忌语的禁忌色彩越来越被大众所忽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不经意中蹦出“死”这个字,它几乎都成为大众嘴里的口头禅:我爱死你了、累死了、渴死了…,此时“死”字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

1.4地域性

禁忌语是反映文化传统的一面镜子,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民族习俗形成了禁忌语的不同,由此禁忌语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地的渔民把“翻、沉、倒”等字眼当成一种禁忌;由于“苹果”与上海话中的“病故”谐音,所以当地人去医院看望亲朋好友忌讳带苹果,但在其他方言区看望病人则没有这个禁忌。江浙一带的养蚕业中也有不少的禁忌语,例如“亮蚕”是指称不具备包茧能力的蚕,不包茧也就意味着不能抽丝,最终导致养蚕人挣不到钱,因此在称“天亮”时,养蚕人用“天开眼”替代。这些禁忌语的差异体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1.5婉转性

由于禁忌语自身的特殊性,人们通常选择一种迂回,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从而使禁忌语显得委婉、高雅。婉转性主要是对某件事情或某种现象不做本质的评价或结论,而是通过使用一种抽象的手法或概念,采用比较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谈论不宜说出口的事情。[2]汉语中把去厕所说成“方便一下”,这样的表达在餐桌上既不影响其他人的食欲,又能让别人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英语中把“vagina”(阴道)说成“private parts”(隐秘部位),用“the facts of life”(生命的本质)代替“knowledge about sex”(性知识)等。

2禁忌语的形成原因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禁忌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时期的禁忌语都带有特定时期的文化烙印,它的形成涉及了许多因素。

2.1礼貌因素

人们在交际中,禁忌语不被直接言说,而选择使用禁忌语的规避形式来转弯抹角地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受制于人际间行为规范中的“为人要礼貌”的结果。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这一情况,他认为,交际中并不总是直言不讳,采取间接表达的方式是出于“礼貌”,或者说是为了保全交际双方的“面子”。 Leech还将礼貌原则细化为6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礼貌原则在交际情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在交际中有默契地对一些事物或者话题避而不谈,对一些敏感词汇避而不用,就其目的而言就是为了让交际双方都感到各自的无威胁性、无挑衅性,相反极力让交际双方体会到各自的善意和友好,给对方留“面子”。禁忌语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讨厌,礼貌原则要求人们对一些内容、话题避而不谈,对一些词语避而不用,从而赢得对方的赞赏和友善,满足对方面子上的要求。如人们通常会用“弱势群体”来表达一些在生理或身体方面有缺陷的人,这样显得委婉、含蓄,充分照顾到对方的面子。

2.2避俗因素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相对西方较为开放的民族来说汉民族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汉语中更加注重规避一些禁忌语,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回避一些词语或者选择一些高雅、委婉的表达来替代,以免造成别人的不满。如涉及性生活的药物时,用“保健品”来指称。在涉及与排泄有关的话题时,我们不会直接说“去拉屎”,而会说“去洗手间”或“方便一下”。避俗求雅心理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心理,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侧面反映。它使得禁忌语的规避形式更为含蓄、高雅,更符合汉民族保守、含蓄的心理特征。

2.3心理联想因素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从语义学的角度将词语的意义划分为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后面6种意义又被Leech总结为“联想意义”。人们的心理联想可以赋予词语以独特的情感意义,可以为词语增添一种额外的附加意义。情感意义形成于心理联想,即心理联想赋予词语以情感思想。禁忌语正是由于其词语本身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让人们联想到诸多不吉利的事情,如人们对“性”话题的回避多源于心理作用。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音,存在着同音不同形的字,一些词语由于与某些禁忌词汇谐音,所以被人们视为禁忌。中国人在去看望病人或给老人拜寿时,不能出现“钟”,只因“送钟”与“送终”同音;阿拉伯数字“4”不讨中国人喜欢,只因其读音与“死”谐音。

2.4对自然以及神灵的天然崇拜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索绪尔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是一定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界存在强大的神灵,并且对自然充满着崇拜感,往往把语言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神秘的,他们尤其对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危险事物充满未知和警戒心理。“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佑和保佑。这就自然导致了语言的禁忌”。比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对老虎形成了崇拜的心理,他们就把“虎”说成“猫”,而在东北地区,常常把老虎看作是神,避讳虎名,把老虎叫“大虫”。

2.5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寄托,上帝、神灵等在信徒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能随便提及,要不然会被看作是对上帝的一种藐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十大戒命”(The Ten Commandment)中的第三戒守就是不可妄称上帝的名称。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著作《语言论》中提到:“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damn(该死)等词不能随便提及,只能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佛教规定出家人必须剃度,忌讳吃荤,只能吃素菜。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禁忌语的禁忌形式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

3结语

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任何国家和民族之中。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中,禁忌语的形式或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禁忌语的禁忌色彩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开始出现在公共场合或书面语之中,赋予了禁忌语具有民族性和与时俱进性。伴随着民族间交流的日益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民族的禁忌语有着许多差异,在一个民族看来是禁忌的,但在另一个民族那里却是被推崇的,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禁忌语时,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减少交际过程中的失误。

参考文献:

[1]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9-41.

[2]高永晨.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J].苏州大学学报,1994,(1):30-34.

[3]陈 原. 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337.

[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25.

[5]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50.

[6]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

[7]夏 添. 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语用特征[J].中国校外教育,2007,(11):28-29.

[8] 韩 莉.英语词汇的隐喻认知[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4-96.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Taboo Language

LI Chuan-l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

Abstract:Language is a mirror of culture, so language taboo phenomenon embodies rich cultural tradition. Based on much language material suppor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boo language and the reasons about taboo language through linguistic method,so tha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s more smoother without embarrassment.

Key words:taboo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factor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31(2015)01-0094-03

作者简介:李传龙(1989-),男,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4-12-25

猜你喜欢

特点因素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解石三大因素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