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学批评乱象及其思考

2015-02-13赵友龙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作家

赵友龙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文学批评以其独特的内容、价值、功能、任务成为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极。文学批评独立于文学创作之外,但它是“有害文学的铁栅”(鲁迅语),不仅帮助作家去伪存真,更能够激励作家直面文学、创作佳作;对于读者来说,文学批评可以引导读者高效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促进文学的传播和深化;对于批评家自身而言,“好的说好,坏的说坏”,历练批评眼光和批评胆略,可以使文学批评的“钢刀更加锋利”。同时,文学批评应该把握文学脉搏,及时提出和探讨相关命题,推动文学理论的良性建设和有序发展。

遗憾的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强势冲击,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几乎处于“失语”状态,表面的繁华与喧嚣,却难盖复制和移植西方话语的实质。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学创作走上“唯利是图”的道路,“唯包装、唯印数、唯点击、唯效益”,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学精神渐行渐远。不少批评家徘徊在文学批评的十字路口,面对市场化的浸染,他们放弃评论立场,背离历史担当,削弱良知责任,使得文学批评乱象丛生,严重损伤了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危害了文学批评事业的发展。

一、当代文学批评乱象

⒈名利批评至上

有评论者感叹道:“文学批评在我们当今时代的命运,似乎并不是批评家个体所能把握的。媒体的巨大裹挟力和商业无所不在的腐蚀力,已经对文学批评的品格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在多元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文学批评委身于利益,让位于名誉。他们有的肆意谩骂(“骂评”),有的言辞苛刻(“酷评”),有的自我炒作(“炒作批评”),有的拿钱办事(“红包批评”)……当代文坛上炙手可热的《余秋雨批判》、《知识分子批判》、《无知者无畏》、《十作家批判书》等评论作品,将评论的视角转向了鲁迅、余秋雨、王蒙、王朔、金庸等文坛名家,批评者们通过对文学史上文学大家的质疑、诘难、批判甚至攻击,吸引大众眼球,赚得自己声名,以此作为成名道路上的踏脚石。尤其是,评论者们高举着文学批评的旗帜,一时间芸芸大众无所适从。

在商业化潮流的冲击下,不少批评家调整文学批评的信条,信奉“效益至上”,争当商潮的宠儿。看什么、说什么、写什么,总要深入研究市场行情,只要“红包到位”,便根据买方需要进行“私人定制”。有时候批评家以文化大师或文化英雄的身份,频频出席各级各类研讨会,亮相各省各市新媒体,他们无暇甚至根本不读作品文本,提供给大众的批评,内容肤浅平庸,让人不忍卒读。难怪有研究者评论:“当下很多文学批评家可以说已经丧失了文学阅读能力,他们不读文学作品也不会读文学作品,因而他们所写的一些文学批评文章实在让人不能理解。”[2]

⒉人情批评盛行

作为文学阵营的盟友,批评家与作家之间往往交情笃厚。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里,批评家往往“手下留情”,违背批评“秉持公心,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精神,溢美之词说尽。近来文坛出现的“交口”一词,形象呈现了人情批评的现状。在一部新的电影面世时,导演们以发观影费、打招呼等方式向批评家博人情、博关系、博友谊,随后这些批评家在报刊、杂志、博客上对电影交口称赞。作品本身的内涵、价值、品位暂且不论,评论家在公开场合一定要大肆称赞。于是在批评家们大呼完美之后,便是广大观众大呼上当。

人情批评不只存在于个别作家作品的评论中,在专业的研讨会议中同样可见。中国当代文坛每年举行成百上千的作家作品研讨会,这些场合的批评不尽全是应景之作,但碍于人情不便直言乃是常事。对于故友的作品赞美有加,即使是批判也往往点到为止;对于新人的作品,奉行“嘴上留一线,下次好见面”的准则。

丧失立场的吹捧,放弃原则的赞美,损害了批评的尊严。温情批判使得作家和评论家迷失在自我建构的虚幻世界中孤芳自赏。因此,批评家要少些“朋友式批评”、“赞歌式批评”,坚定文学批评的人文立场,坚守文学批评的原则,捍卫文学批评的尊严。只有这样的文学批评才会具有刚健力度,才具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⒊疲软批评泛滥

别林斯基说:文学批评是一种“运动的美学”。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断变迁,人们的思想情感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文学批评应该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观照新人新作,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着眼于文学批评的现状,我们发现疲软的批评泛滥。一是文学批评缺乏相应的精度和准度。不少评论家热衷于归纳式批评,对于某些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进行整体概括,文学批评容易失真。这些批评置换于其他的历史年代,似乎依然适用。二是文学批评存在模糊性,批评没有建立于文学作品的充分阅读和科学分析之上,评论家往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呈现出含混、晦涩的特点。三是文学批评进行过度解读,过分放大评论对象的积极价值和正面意义,常常是只有结论,缺少相应的论证;或者对作品进行否定性宣判,无视文学意义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四是漠视当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受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批评家似乎对文学批评失去了基本自信,生怕祸从口出。即使参与批评,在作品优劣这样的问题上语焉不详,更不用说作品的价值、意义和作用。

读者对于文学批评的“无魂无魄、无骨无血、无声无色”现状早已见怪不怪。如何激发批评家的文学良知和评论勇气,彰显批评家的锐气和才华,匡正批评界疲软之风,使文学批评沿着正确的文学轨道自由释放自己的话语,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思考的命题。

二、当代文学批评乱象原因探析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侯文宜指出:“文学批评活动,赖于三个必然联系的要素。一是批评主体,即从事批评活动的人、批评家;二是狭义对象客体,即以作品创作为中心的批评对象;三是广义对象客体,即作品创作赖以产生的语境,包括一切社会存在及意识形态的客观现实。”[3]

⒈文学活动背离“文学精神”

高尔基提出“文学是人学”,人应该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国批评家列文说:“人人都是潜在的批评家,只要他读作品,并对他所读的东西做出反应就成。”[4]从字面看,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都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殊不知,无论作为文学的创造者还是文学的批评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指的是作家、批评家忠于文学事实,言之有物,能够体现批评家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承担社会历史责任。这就要求作家从现实中截取素材,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凝聚为神奇的艺术世界,引领读者体验人生的荣辱得失,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批评家应立足于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着眼于文学的终极目标,用自己的批评话语重塑人类生存的精神坐标。但是遗憾的是,回顾当前的文学批评,批评家的文学精神已经消解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中,淹没于汹涌的功名利禄之中。“酷评”、“骂评”、“赞歌式批评”、“圈子批评”、“棍子批评”、“炒作批评”、“红包批评”等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

⒉文学创作追逐媚俗和浅淡

文学作品应以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公民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但置身于市场和媒体双重渗透的时代里,文学创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逐渐丧失了审美情趣和精神力,走向媚俗和浅淡。

从《穿越时空的爱恋》到《宫》系列等,这些作品争相体现着穿越、痴恋、争斗等流行元素,更多类似的作品层出不穷,《宫1》之后有《宫2》,《宫3》紧随其后。不少作家奉行“读者就是上帝”,“市场就是生命”,以市场作为自己追名逐利的遮羞布。他们忽视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艺术创作的神圣性,责任、道义、精神的内涵都被抛之脑后,继而向读者献媚,向市场屈膝。

《文心雕龙》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作家应该由外界刺激引发情感体验,再由情感的激发产生创作冲动,最后创作出审美的文学作品。但是,“他们逐渐放弃思想,谢绝批评,淡化甚至抹去自我意识,而开始追求感性化、平面化和狂欢化的叙事原则”[5]。殊不知,读者的审美情趣有高低优劣之分,在当今世俗化风气弥漫的社会里,读者更多地追寻文学瞬间的快感和开心。于是,在一哄而上、声势浩大的热闹后,文学创作者们加快步伐,趁着这一波大众流行趋势未变,急忙准备下一顿文化快餐。

先锋派代表人物莫言说:“创作无非是一种发泄,作为发泄而言,文学也是人类的大便。”作为发泄,被批评界批评为“媚俗”的池莉不断重复着“烦恼人生”,在《来来往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小姐你早》、《有了快感你就喊》等作品中唠叨着家长里短、矛盾纠纷、爱恨情仇,缺乏对现实对社会的深度思考,更加没有作家自己的审美情趣的体现和诗意的艺术表现。

当前文学的媚俗和浅陋绝不是个别作家、个别作品的状态,近年来在市场上热卖的各类小说,大多以狂放的姿态向人们展示这样一些内容:“不满现在回到过去”的颓废、“肆无忌惮、追究金钱”的功利、“打破屏蔽、活色生香”的性爱……在这样媚俗和浅陋的文学创作潮流下,文学批评甘于为这种媚俗和浅陋推波助澜。

⒊批评观念相对保守滞后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观念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初,徐中玉的《当前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林默涵《应该用什么准则来要求作家》、刘心武《应该用什么准则来开展批评》等文章针锋相对,力图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观念进行细致的剖析和研究,新的探讨随之开始。

从精神分析学批评方法到女性主义批评,从文化学批评到地理学批评,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应当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时期的观念,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当前的社会和文坛在不断变化,但是批评家们对于这种变化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原有的、固化的批评观念和方法依然根深蒂固。

一部分批评家远离现实,用一大堆文学理论形成自己的批评圈子,动辄便是某某批评家、某某理论,文学批评结果通常也是将理论思辨放置于主体创作之上,实际上就是某一理论的阐释和延伸,缺乏对作品和现象的理解和体察,更没有主体的审美感受。面对这种远离了社会现实和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不仅读者无法进入,作家无法涉足,即使是师出同门的学者也常常不知所云。批评家应该将所学的知识理论搁置一边,用开放的心态直接面对批评对象,遵从人类自身的感官和常识,以新的理解去结合原有的历史、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有内涵的面向实际的批评。

三、对当代文学批评乱象的几点思考

可以看到,当前“文学批评处于危险难以自拔的境地,换言之,就是自我价值遭到怀疑、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困境。”[6]如何摆脱文学批评的诸多乱象,重塑文学批评的历史形象?笔者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立足社会现实

斯大林曾经说过:“你们不应该用抽象的观点装满艺术家的脑袋。他应该知道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但也应该知道生活。如果他真实地反映我们的生活,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不可能不觉察到、不可能不反映使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的东西。这就是社会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7]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要求批评家们进行文学批评时不拘泥于教科书上固有的答案和理论,而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客观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新的论点,新的解释,新的创造”才能得以实现。

杜甫诗歌能够以诗传千年,是因为杜甫始终坚持有感而发,立足所见所思的社会现实,以宽广的胸怀为基石,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里人民的悲欢喜乐。疲软批评的泛滥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文学批评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不能很好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要中。文学批评工作者要回归客观现实,表现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怀,表达对真理、对理想的追求。“文学评论应该关心时代变局中最深刻的变化,也要关心变化中那些坚若磐石的,不变的永恒价值。唯此,文学评论才接上了时代的地气。”[8]

⒉批评家要回归“文学精神”、“批评精神”

翻阅近来的文学作品,媚俗的、娱乐的、搞笑的、暴力的、色情的作品充斥眼球。市场化条件下,文学创作在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应该要凸显创作者的精神高度,追求文学对人类精神的正面引领。于正《宫》系列电视剧收视率节节攀高,繁华热闹的背后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这样一系列宣扬“穿越”、“宫斗”主题的作品能带给观赏者怎样的精神感悟?又能带给社会怎样的精神引领?批评家如果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依然高唱赞歌,或是置之不理,就是对“文学精神”和“批评精神”的背离。

文学创作者应在立足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纯正高远的文学情怀、文学理想、文学追求,关注自身内心世界和精神向往,用作家独有的文学精神丰富读者的世界,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正能量,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优秀的素材。作为批评家应该遵守批评精神,并视之为一种永恒的信念和准则。“文学精神”和“批评精神”是一种厚重的姿态,提醒批评家记住职责、荣誉的守则。批评家只有摒弃人情负累,在浮躁的物质世界里坚守自己孤寂的事业,不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都应该最大限度地维护独立的文学精神,这样才能清醒地评价新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让文学批评厚重有力、健康发展。

⒊革新文学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

通过《关于文学批评学研究的对话与整合——全国文学批评学讨论会综述》、《文学批评的学术转型》等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文学批评产生之日起,批评的观念和方法始终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当前转型社会中,文学批评逐渐异化。在金钱名利的诱惑腐化下,批评家和文学创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不断地沦丧。批评家颠倒美丑、价值不分,对于文学作品满足于肤浅的评论,很少会“深入历史、深入现实、深入作品”的细致研究。至于批评的方法,奉行“跟着翻译走”,在大量外来的理论中上演“拿来主义”。批评家们迷失在众多外来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中,又或者是试图将纯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这些仅仅满足于择取和筛选的努力,并没有跳出原有的圈子。

如何开辟和确立文学批评在现代的生存之道?笔者以为,批评家需要对旧有的批评观念和方法进行回味、深思、剖析,在此基础上合理汲取、借鉴外来的批评理论,胸怀多元共生的批评理念,结合现代文学的实践、现实批评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整合。批评家要摆脱纯理论的的苦思冥想,更加注重史实、更加注重现实、更加注重实践,显现出考证与思辨的的统一,最终实现批评价值观和批评方法的重建。

当前文学批评繁花似锦的背后折射出严峻的危机,文学批评需正视现实,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清理、自我校正。要想解决当前文学批评乱象,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文学精神”的守望,离不开批评观念和方法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摆脱对社会状态的表象描摹,回归对人生、对人类思想苦痛和焦虑的反思和探讨。唯此,文学批评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历久而弥新。

[1]吴义勤.批评何为[J].文艺研究,2005(9):5-11.

[2]高玉.文学批评的操守与格局[J].文艺争鸣,2014(2):1-3.

[3]侯文宜.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80.

[4]列文.文学批评何以不是一门精密科学[M]//戴维·洛奇.20世纪文学评论: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02.

[5]斯炎伟.图像文化逻辑与当前文学的生存境遇[J].文艺理论研究,2005(2):26-31.

[6]唐应龙.走出文艺批评的困境[N].文艺报,2005-11-10.

[7]吴元迈.苏联三十年代“写真实”口号提出的前前后后[J].苏联文学,1981(1):100-103.

[8]郭军.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4(7):39-43.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作家
作家的画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曾国藩的散文创作与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