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5-02-13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贾 涛

(安庆师范学院 学生处,安徽 安庆 246133)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水平。所以,针对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开发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⒈理论课程内容固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采用固定教材的形式,教材选择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活的适应、自我意识、人格理论、情绪理论、生命教育等内容[1]。课程内容编制从横向上看,基本脱胎于普通心理学教材,没有围绕着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从新组织。同时课程内容中选取的心理案例、拓展阅读等资料的时效性差,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关联,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纵向上看,心理健康课程只在大一学期开设,其他年级段基本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个连续的过程,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中必然会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课程此时明显缺位。

⒉实践课程引入不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综合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2]。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仍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教学方式。因此不少学生学校举行的教学满意度调查中,反映部分教师的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授 -受式为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⒊隐形课程重视不够。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资源存在方式,是以内隐的形式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隐形课程指的是通过校园文化、生活等环境影响,以间接、内隐、非特定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体验。就目前高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开设课程与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强调得是其专业性和独立性,而忽视了其是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发现,单纯依靠心理课和心理讲座等显性课程在整体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完善与发展,需要结合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形成心理健康的隐形课程氛围。

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不够。根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这就决定了,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心理健康内容的一个必然渠道。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实际则是,网站多是一些心理学概念、心理现象或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静态宣传页面,鲜少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另一方面网站的互动性功能较弱,学生难以及时地通过网络联系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释疑解惑。

二、开发具有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⒈将心理咨询案例编入理论课程,分年级动态设计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应是一门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师应将心理学的理论原理通过现实的印证和案例分析进行讲解说明,这样能让学生对心理分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心理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应考虑到心理健康课程的持续性,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除了开设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的集中授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应将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技能、情商训练、爱情与性等具有鲜明不同大学生涯的问题,以专题课程的形式分散的布置于不同的学期,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群体。

⒉将团体辅导作为实践课程,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内的人员通过交互作用,能够在观察、学习、体验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并积极地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发展出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4]。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要求,可根据团体辅导的特点,开展不同的特色活动,如新生适应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情绪管理辅导、意志行为训练等,这样既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空间上的局限,也通过实践活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了完成了多层次的交流,突出了互动性和实用性。

⒊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等隐性课程作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定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道德培养和个性塑造,是心育领域中广泛而又重要的隐形课程。通常包含三个方面:(1)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硬件环境,如建筑设计风格、各功能室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备等;(2)校园制度文化,指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等;(3)校园精神文化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仪式中,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使其心理活动发生变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达到显性课程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⒋利用网络课程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空局限性。(1)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足大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将学校已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制作成微课,放入专题网站,使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地学习到最新最适用的心理健康课程。(2)开设互动栏目,将课程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网站可开设如BBS大讨论、师生互动、心理测试等栏目,组织专家在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就能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时空限制、服务对象有限、心理开放程度较低而产生的局限。(3)开发相关app软件,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等新兴信息工具完成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介入工具,开发相应的app,以自媒体的运行方式,一方面进行课程的自我推介,一方面借助手机接入的灵活性,更好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及时预警与干预。

[1]葛明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5]5号),http://o.news.hbu.cn/2011-09-23-5135.s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2014,7.

[4]李睿晗.团体辅导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6):73-76.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