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发展 礼法合治 党的领导”将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新三大法宝

2015-02-13马敏艾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礼法理政治国

马敏艾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毛泽东在1939年写就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称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它们已经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也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让中国人站了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一直在探索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治国之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他们带领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提出并实践成功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我们党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帮助我们确立了大国地位,让中国人富了起来。虽然没有认真总结,但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其中包含着的“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党的领导”也应该称之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三大法宝”。

目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大党大国正在探索一套治国强国之道,尤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在实施“和谐发展、礼法合治、党的领导”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中,正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手段。尽管还需要更多实践、更长时段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和确定这些理论、战略的历史地位,但从审时度势、着眼全局、契合国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和取得的实效等方面来看,这三项重大战略理论创新应会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党的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法宝”一样,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三大法宝,也必将帮助我党取得中国发展胜利,确立强国地位,让中国人强起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实践、思考、总结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执政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出台了一些新的战略措施,例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等等。这些战略思想先后表述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一、二、三、四中全会的决议文件、中共中央一些重要专题会议文件、习近平同志等主要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中,并在全国贯彻实施。这些新理论和新战略获得了全国人民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肯定,在实践中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很短的时间中取得了广泛影响和显著实效。

一、“和谐发展”是中国和世界的正确选择

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和谐发展”是统筹处理国内国外关系的决断,是中华民族在现实条件下复兴的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的第一个新法宝。中国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现有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形成一定影响。为了消除国际社会的担心,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上,我国提出了走“和平发展”之路,在国内,我们党践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期盼。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理念和决心,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争取尽可能多的国际支持,根据国力发展水平,逐渐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和谐世界主动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必须要有保持与国力水平相称,用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国防力量,才能确保国际和平与国内和谐的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上致辞时表示,“此时此刻,全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和谐的亚太,一个发展的亚太,一个繁荣的亚太。”①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2014年11月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这是目前对“和谐发展”的最新表述。

我们知道,早在2005年4月的时候,中国国家领导人就曾经在雅加达的非峰会上提出过一个与“和谐发展”非常相似“和谐世界”的新论断,倡导在亚非各国家之间共同形成和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并且在后来写入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之中,在各国中引起共鸣,逐步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理解,特别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再一次在联合国演讲中表达和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内涵与联合国宪章及有关宗旨基本一致时,标志着这些新理念逐步进入了国际社会的新视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发展,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和谐发展”的新法宝,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决定的。同时也是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的战略选择。这一新思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符合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新秩序,是真正为世界政治体系建设服务的有效理论。中国在中国国际层面上提出“和谐世界”到“和谐发展”,与当前正在国内建设伟大的“和谐社会”形成姊妹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历次报告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在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中,已经非常清楚地表述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战略任务提出了,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建设。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又不断发展丰富了“小康社会”的新内容,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形成了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与在国际层面倡导“和谐世界”共同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新法宝,这是新时期国际国内新的统一战线,也是对联合国精神和原则的新丰富与新贡献。

法国《回声报》网站2014年11月14日发表题为《我们的世界必须找到共同的价值观》称,在当今这个混乱的世界,有共同价值观的存在十分重要。但民主制度的运转失灵已使“西方”的价值观失去普世性。认为:“西方普世价值受质疑”;人权、法治、道德等“共同价值观很有必要”。①多米尼克·莫伊西,《我们的世界必须找到共同的价值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特别顾问,法国《参考消息》,2014年11月19日。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有很多关于“和谐发展”的论述。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从走和平发展之路、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做好周边外交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和积极参与多边事务等5个方面共20篇讲话中指出谈到了:为什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他全面阐述了“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等“和谐发展”新理念,表达了中国发展将造福世界的真诚意愿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p253.2014、6。“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p266.2014、6。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发表“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地区形势主流”“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邦、富民,实行亲、诚、蕙、容理念”。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外文出版社,p353-358.2014、6。因此,把“和谐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国际国内实现统一战线的新三大法宝之一,当之无愧。

二、“礼法合治”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规矩,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理想中的“礼治”并未真正实现过,反而“法治”经常被反复使用。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模式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体现出了一种连续的气质。“这种文化气质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形成了以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的宗法式社会。这样的社会存在必然要求社会治理以德为核心,以礼为载体。“礼治”的治国方式,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渊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二是礼制所维系的等级秩序,这就为形成传统的“人治”体制奠定了基础。三是礼治的基础在于善良民众普遍良好的德性,良好的德性则依靠君主的德行示范。传统德治的含义既是把道德作为手段来治国,也要求统治者成为圣贤之君,向世人垂范其德行,以德率民,此即理想中的圣王之治。

战国时期,商鞅以李悝的《法经》为本,在秦国实行变法,促进了秦国的强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提出“以法为教”,要求民众广习法律。但是管子已经看到刑律的不足,因此他主张德法并举。韩非子不仅主张德法并举,更是将情引入法。他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俱矣。”汉以后的儒家逐渐认识到国家统治是阶级统治,激烈的阶级矛盾不可能用仁爱重情的德治来调和。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宗天哲学中推出其“刑德观”,他依天意提出“大德小邢”,“德主刑辅”的主张。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德刑并施成为一个不容否定的现象。各家之争只在于德刑的地位,不管如何分歧,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是:德主刑辅,德前刑后,德彰刑隐。在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中,以礼为主,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对内乱、犯上之罪历来都是以重刑酷法严惩。因此,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不过是刑治而已。事实上,传统的“法治”与“礼治”是一致的,都以约束民众的自由,要求民众履行服从的义务为特征。 “礼治”要求:“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法治”则充满了“不得”,充满了刑罚。故而传统“法治”最适当的称谓应当是“刑治”。西方“法治”思想与上述传统不同的是,它是以制约王权为目标的法治。道德只对个人行为和思想负责,法律对个人及他人共同负责。他们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基于建立普遍有效的社会秩序的要求,选择了法治。当然,在借鉴古今中外“礼法合治”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弃其糟泊”的原则。

历史证明:任何法治国家都有其核心和精髓。在中国古代,倡导法制的法家,其核心是韩非所讲的“法、术、势”;西方现代法治中的精髓是“三权分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就是“三统一”,这是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科学总结,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事实上,我们国家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以来,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法治建设的进展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立法、执法。在执法方面,这么多年来,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十五大提到2010年之前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更为艰巨的建设法治体系的任务。

目前,依法治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新修改的宪法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治国方略写之其中。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是政治民主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是一种文明的法律观念或法律精神,还意味着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被称之为“法治社会”,其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体现在有一种合理规范的社会秩序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礼治奠定了坚强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用两段话创新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这两段话回答了为什么要依法治国?总结了五层含义,提出了14项措施。同时,全会公报特别强调了7个重要精神,这也是习近平讲话精神中论法治的重要部分和主要观点。譬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等等。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2014。习近平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充分肯定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的“让法治成为信仰”,核心和重点学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正着说,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2014。

十八大以来的道德与法治精神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当前全面加强党领导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最大的礼治;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就是中国社会当前最大的法治。两个全会的决定精神,初步确定了“礼法合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2014。“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礼治”要求。与此同时,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中,关于法治中国也有三篇讲话,其中特别是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要旨。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6。有的认为这是执政党治国理政认识的重大提升;有的认为,这是为科学汲取古人治国理政智慧提供了镜鉴;也有的认为,这是数千年来,“礼”与“德”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也必将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礼”的作用,但是也不能一味沿袭旧的礼制,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和完善,最终形成引导我们的新的礼制。因此,把“礼法合治”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治国理政国的新三大法宝之二,顺理成章。

礼治与法治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就公民而言,遵守法、礼、德等规则,就是遵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譬如,湖北武汉一年轻男子车窗抛物被环卫女工制止,竟下车扇了女工耳光后开车离去。后来,该男子被武汉江汉警方传唤,当面向被打环卫工道歉,并受到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问题是:当男子车窗抛物、扇了耳光扬长而去的行为举止,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时,只有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才让其向被打环卫工道歉。有些人因此得出结论:礼治不灵,法治更好。其实不然。这一事件提示我们:法治文明,应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文明,浸润于道德的灌溉,也植根于法治的土壤;法治是构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守护文明秩序的内在力量;法治文明建设,公正有力的执法是支点,文明自觉的守法是落点;当每一位公民把法治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文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一个高度法治化的文明社会才会离我们更近。

黑格尔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那么,是什么东西让黑格尔如此景仰和敬畏呢?他认为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理解:所谓星空,在唯物主义者面前就是自然规律,在唯心主义者面前就是上帝和真主;所谓道德法则,就是人类规律,包括价值观和法治观。

如果法律和道德是一硬币的两个方面,那么联系这两方面的正是礼。法律要靠道德滋养,否则会成恶法;道德要靠法律促进,否则缓成善行。要真正实现“礼法合治”,必须提倡“礼法合治”的共同作用。马克思说过,法律主要是他律,道德主要是自律。我们知道,西方的道德是基督,法治靠宗教。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为人民服务,当今中华民族最大的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的法治根基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及社会主义道德。因此,要防止礼法互相否定。礼法可以合治,但是不能代替;礼法不是党的两个“方略”,而是党的共同“法宝”。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这里的“最高境界”不仅仅只有道德,还有公德、美德等等。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为当今中国最大的礼治初型。

总之,有人类社会以来,我们主要还是依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维持秩序、规范行为。物质文明主要是:衣、食、住、行、业。精神文明主要是:道德、宗教、价值等。政治文明主要是: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维持和规范社会的方式也有很多,虽然经历了政教合一的“神治”、精神领袖的“人治”、独断专行的“刑治”、克己复礼的“德治”、民主科学的“法治”以及恩威并济的“礼法合治”。到目前为止,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形式时隐时现,没有间断过,但目前主要是以“德法并治”为主,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选择“礼法合治”的原因所在。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强盛的重要保障

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在谈党的建设问题,这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的国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国的常识。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党的建设”,而当前提出的“党的领导”,应该是从中国建设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来考虑其领导地位和作用,既是理论问题,更是法律问题,是宪法和法律确认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随着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建设的转变,需要把“党的建设”向“党的领导”的角色进行转变。在第一次提出的“三大法宝”中,最后一个法宝就是“党的建设”。其主要考虑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让中国人站了起来。在第二次提出的“三大法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是通常说的“党的领导”。从此,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让中国人富了起来。在目前这次“三大法宝”中,第三条也是“党的领导”,虽然三次提法的位置和表述有些变化,但是,基本精神没有变,而且更加明确、更加规范、更加全面,更加法治。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讨论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党建主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表述,并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提出了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决定。到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领导”共有十多个方面的表述,不仅非常深刻,而且非常全面,并把“党的领导”贯彻在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不仅坚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和根本问题。习近平提出:①新华网北京10月25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刊发了《习近平八论“规矩”》一文。“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因此,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兴国的新三大法宝之三,别无选择。

当前,“礼法合治、党的领导”这两个主题在十八大特别是四中全会以来得到了新的加强,成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手段。尽管还需要更多实践、更长时段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和确定这些理论、战略的历史地位,但从审时度势、着眼全局、契合国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和取得的实效等方面来看,之前的“和谐发展”和最近的“礼法合治、党的领导”这三项重大战略理论创新应会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一样,成为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理政的新三大法宝。②目前,关于新“三大法宝”的公开文章非常少。2014年11月本课题组负责人以《让“礼法合治”将成为党执政兴国的新“法宝”》为题参加了云南省委和《求是杂志》组织的党建理论研讨会,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并编印入内部文集交流参考。2015年3月以《“和谐发展、礼法合治、党的领导”将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新三大法宝》申请了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获准进行研究。

目前,关于党的新“三大法宝”的公开文章非常少。赵国鸿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三大法宝”》中提出了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三大法宝”,对我们很有启发,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指的新“三大法宝”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是准备达到的目标,并非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非常遗憾的是没有提到“党的领导”,更没有涉及民主和法治这些治国方略。把“科学发展观”这样的指导思想作为手段,不容易把握;“走和平发展之路”虽然是很好的强国手段,但“和平”要求太高,主导不了,也很难把控,且主要对外不兼内。而“和谐”既对外又对内;既有“和平”之意,又有“和而不同”之儒家思想;既有中国风范,又不失世界元素。因此,把“和谐发展、礼法合治、党的领导”作为我党发展富强民主强盛中国的治国理政的新“三大法宝”,既是历史的选择,也将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礼法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晏子论礼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论荀子“礼”“义”的用法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