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系统的构建

2015-02-13赵伟东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物态警校公安院校

赵伟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论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系统的构建

赵伟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在公安院校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物态文化建设居于首要地位,它是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理论认识不深,行政色彩浓重,教育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建设路径: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物态文化建设的深层理论认知;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坚持以警为本的原则。

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系统;构建;路径

一、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背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指出:“文化正在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正逐渐上升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公安部依据此次会议精神于2012年10月下发了《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方案》,要求:“公安系统立足新高度,以新视角、新姿态、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和繁荣。”②《公安部制定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2年10月18日。

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预备警官的重任,多年来公安院校紧跟党和国家的要求,发展公安教育,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公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国家文化建设和公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前沿阵地,扮演着文化育警的重要角色。公安部部级教官曹礼海教授认为“公安队伍成长的源泉是公安院校文化,它是生成公安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是公安事业的基础和源头,”③曹礼海曹圣扬:《公安文化十五讲》,中国人民噶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一版,第211页。而作为公安院校文化建设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的公安物态文化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根基中的根基。通常我们把公安院校文化建设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级,即公安物态文化、公安制度文化、公安行为文化和公安精神文化。

二、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含义和内容

公安院校物态文化是指由公安院校在长期的公安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可以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打上警察烙印和色彩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是警校文化的物质外壳,凝聚、渗透和传递着警校文化的最高层级即警察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警校的地理环境、校园环境、建筑群体、物质生活条件、警务训练设施、警务装备、警校的视觉标识符号、警察人文景观以及其他物化形态。公安物态文化是公安院校文化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组成部分,是公安院校文化系统四维结构中的第一层即基础层,它是维系公安院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价值

1.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特点

首先,公安院校物态文化是一种政治性校园文化。政治性主要是从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性质、目的和本质角度来讲。具体是指公安院校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需要,它与政权文化紧密相连,公安院校培养的预备警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要与党和国家在思想上、组织上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崇高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的这一主要特性是区别于普通院校的重要标志。

其次,公安院校的物态文化是一种器物性文化。余秋雨先生认为:“任何精神文化都需要物态载体。”①余秋雨著:《文明的碎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公安院校的物态文化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能体现警察特色和精神的物质实体,比如公安院校里用警察语言命名的建筑群体、与警务工作相关的环境和氛围、警务训练装备和器械、与警务化管理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条件、公安教育的技术手段、校园的规划和绿化、雕塑和壁画、校徽和校旗等视觉标识,这些物态形式固然有着普遍意义,但是一旦进入到公安院校就打上了警校文化的独特印记。

再次,公安院校的物态文化是一种基础性的警校文化。这是由于物态文化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的,马林诺夫斯基强调:物质文化是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②[英]B.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警校物态文化是公安院校其他文化层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物态文化建设空谈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都是站不住脚的。

2.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的价值

物态文化是警校文化的基础。警校文化的核心层面是警察精神,离开了真实存在的物质实体,精神文化就失去了载体和依托,即抽象的意识如果不能浓缩和凝聚在具体物象上,人们就难以深刻地把握。警校物态文化的特殊作用在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员,培育警察思维,树立人民警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种警察意识最终会转化为警察行为,形成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既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③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1日,第10版。,所以公安院校必须充分发挥物态文化润物无声、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

物态文化具有学科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传统思维认为学科教育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现实中教育被误认为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实际上,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教育的过程也具有长期性,物态文化的教育方式能使学员获得自我认知、规范行为、塑造人格。每当学员置身于警校校园,通过学校的物态文化标识,以及校园环境所蕴含的警察教育氛围,他们立刻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预备警官身份,矫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按照警校的组织纪律和培养宗旨来严格要求自己。

公安院校的物态文化建设对内熏陶和塑造警校学员,提升了公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助于为公安系统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对外则是公安院校向社会大众展示和宣传警校文化、警校教育理念和学员精神风貌的窗口。

三、公安院校物态文化系统构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总的看来,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来看,这是前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一)现状

加强和改进警校物态文化建设已成为警察大学的共识。国家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加大了经费投入。公安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加强了对警校的管理和指导。警校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警体训练馆、警务器械、室外活动设施、网络安全实验室、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学、校园道路规划、绿化和硬化更加科学、校园雕塑、多功能厅等等,这些都成为警校校园建设的重点项目。各地警察大学既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又注重从建筑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去构建物态文化,把山、水、树木、花草、建筑、雕塑、道路、文字符号和标识等设计元素有结合起来,使得校园景观协调统一,充满了艺术性和人文性。

各地公安院校正在形成兼容并包,又有自我特色的物态文化建设模式。很多警校依据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去构建物态文化系统,设计出了多种物态文化风格,各功能区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置身其中如沐风栉雨,让人陶醉。公安院校还注重借鉴普通高等院校和国外警察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注重室内(外)物态文化的建设,从文化长廊到桌椅板凳,从教学设备到图书资料得到极大地丰富,警校的图书馆是公安类图书最全面最丰富的地方。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理论认识不深。很多警校缺乏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认知,弄不清物态文化建设的本质、功能、目的和意义,不懂得物态文化建设的操作流程、方式方法。有的把物态文化建设等同于拆迁改造工程,有的委托园林规划公司或者设计院,以致于警校物态文化没有反映出公安院校办学特色,雷同化现象普遍存在,从横向看同是公安院校相互之间没有明显差别。

2.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重,难以体现出警校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很多领导片面地认为物态文化建设是领导行为和行政行为,长期以来行政命令较多,办公方式比较僵化,忽略了师生的感受。其实对人的教育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为人服务的,警校物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凝聚和浓缩着师生们的思维和想法,这难以博得师生的心理认同。所以一定要群策群力,汇聚师生智慧,齐抓共建,让物态文化建设涉及到每一个人,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分子,当警校文化凝结着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他们的领悟才最深,文化育警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体现。

3.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虽然一直以来公安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物态文化建设,但是现实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物态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之间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警校物态文化反映的本质内容是警察精神文化,作为警察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物态文化如果不能包含和孕育警察精神文化,我们认为这种物态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四、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没有现成的模板可用,但是经验和成效可以交流、分享、借鉴。当前和今后努力构建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仍然是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物态文化建设的深层理论认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的思想和态度是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警校物态文化建设首先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物态文化在警校文化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和特殊功能,它直观真实地传递着警校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和精神,是警校的靓丽名片,形成了人们主观评价的第一印象。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理念上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明确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物态文化建设;第二,准确定位,即要建设什么样的物态文化;第三,明确主体,即谁是物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第四,找到方法,即如何构建警校物态文化。

(二)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文化建设必须是科学的、精心设计和布局的

从宏观上看,公安院校的决策部门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贴公安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做好整体规划。首先制定出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初步草案,然后下发各个部门征求师生意见形成意见稿,最后是引入专家进行论证形成结论方案。从微观操作上看,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要主要围绕和侧重以下方面:一是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涉及校容校貌、校内校外周边环境、室内办公教学系统、道路规划和路灯安置、铁艺栅栏的应用、LED显示屏等。二是宣传通告系统的构建。制作校牌、校徽、路标、用警察语言命名建筑设施、宣传橱窗、校史馆、监控系统建设等。三是精神载体系统的构建。雕塑、浮雕、壁画、校训石、文化长廊、宣传标语、广播电台等。四是休闲娱乐系统的构建。校园里添置石桌石凳,做好绿化,开辟休闲共享空间,完善室外体育设施、丰富室内健身器材、设立电影播放厅、心理调节室等。

(三)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公安院校要成立以校领导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统一负责物态文化建设,制定规范、明确责分工、监督建设过程、建立评价机制,为物态文化建设提供人事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长期以来公安教育都面临着金费不足的问题,加之公安院校的特殊性,一般没有校友的资助和捐款,社会资金也很难引入,经费基本依赖公安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的拨付。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制度机制为保障,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物态文化建设坚持以警为本的原则

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在于培育优秀的人民警察,物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熏陶和塑造预备警官。一方面,从构建公安院校文化体系的视角来看,物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以人为核心,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又回归到人的过程,所以根本还是如何育人的问题。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师生处于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必须予以充分尊重,要善于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用多样的物态文化形态来感染、熏陶和塑造他们。实际上,警校物态文化建设的评价主体也是警校的师生,评判一所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的成效,依据的标尺就是警校的师生,因为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最有说服力。

公安院校的物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常提常新的命题,从研究的学科视角上看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环境生态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从探究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来看,要多关注普通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经验和公安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还可以借鉴军事院校,以及国外警察大学的文虎建设成果。校园文化的精髓在于建设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公安院校物态文化建设最大的特色就是警察特色、公安特色,所以深入挖掘这一切入点,是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闪光点所在。

(编辑 高 翔)

D631.15

A

1672—6057(2015)06-11-04

2015-09-23

赵伟东,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3级公安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安思政与文化。

猜你喜欢

物态警校公安院校
阿富汗:警校生毕业
『物态变化』易错警示
『物态变化』易错题练习
“物态变化”问题讨论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初衷
初衷
第三章物态变化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