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散文《夏》对生命的颂扬

2015-02-1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王力炯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棉苗高昂生命力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王力炯

谈散文《夏》对生命的颂扬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王力炯

散文《夏》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散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在夏天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不过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的对生命的颂扬也是题旨中应有之意。

一、对旺盛的生命力的颂扬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笔下有三类不同性质的生命:一是植物类,比如山坡上的芋芋细草,远处的山林,田间成熟的麦子,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二是昆虫类,即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的蝉儿;三是人类,即辛勤劳作的农民。无论是哪一类生命,此时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旺盛的生命力的表现就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在表现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时,作者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

谈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自然就会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白居易这种朴素的白描式的表现不同,梁衡运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句:“山坡上的芋芋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这个比喻句主要通过变化来表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数量词“一片”从面上进行渲染烘托,使人仿佛看见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小草,这些小草仿佛给远山披上了一层绿毯,形容词“密密”从点上进行刻画,表现小草之间距离小,可谓间不容发,形容词“厚”既与“密密”一词形成呼应,同时是对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的进一步突出强调,所以这个比喻句有力地表现了小草不遗余力的生长状态,生动形象如在眼前。远处的山林与小草有着同样的变化,不过山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树林颜色的变化:“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树林的颜色由“淡淡的绿”变成了“黛色”,即由浅变深,动词“凝”恰巧表现了这种渐渐变化的过程,这种颜色的变化正是树木内在的旺盛的生命力的外在表现,这种内在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季节要尽情地释放,要热烈地表现。

田间成熟的麦子是这个季节的主宰,它把一望无际、无边无垠的大地全都染成了金黄色,正如文中所描述的:“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此时的麦子以铺天盖地的势头昭示着自己的生命力,昭示自己的成熟之势,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此时的大地犹如盖上了漫无边际的黄绫,在太阳和热风的协作下时时刻刻兴奋着人的嗅觉,看到这种磅礴的气势,看到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内心的激动、惊叹、兴奋、感慨油然而生,难以抑制,甚至种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也会从心底升腾而起。

虽然此时的主角是麦子,但田间棉苗的生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作者用一个动词“挑”来表现棉苗的生命力。此时刚刚种下的棉苗是柔弱的,但是凭借自己细细的茎努力地擎起七八片绿叶,给读者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仿佛看到它拼尽全力保持平衡的形象,就像一个身材瘦小的举重运动员在努力地举起出人意料的重量,令人瞠目结舌。如果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此举无异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与棉苗不同的是高粱、玉米,它们举起喇叭筒就显得轻而易举了。此时的高粱、玉米仿佛是自己给自己吹响了昂首阔步一往无前的生命进行曲,朝着自己的目标挺进。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似乎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没有忘记自己赖以生长的土地,每时每刻都向大地母亲汇报着自己前进的足迹,凭着自己的实力默默地充实着自己,成长着自己。

夏季是蝉的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因为只有在夏季才能听到蝉的鸣叫,只有在夏季蝉才叫得最响亮,叫得最开心,一声声地不停地长鸣才是蝉旺盛的生命力的最佳表现,也只有通过长鸣才能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

劳动的人们是作者颂扬的主要对象。在本文中,农民们弯着腰,流着汗,紧张而热烈地收割着地里成熟的麦子,因为农时不可违,不能等,麦子收割完又要赶紧把麦子碾下来,夜里还要关心天气情况,生怕突然袭来的风雨毁了丰收的喜悦。等麦子进仓,又得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这种紧张、热烈而急促的生活节奏背后蕴藏的是农人们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生命,都在夏季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吻合的。

二、对不同生命状态的颂扬

在文中,作者描写了不同的生命状态:成熟与新生、高昂与低调、苦涩与喜悦,无论是何种生命状态,都是生命中应有之意,都与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一致的,都蕴藏着作者的喜爱和颂扬之情。

(一)成熟与新生——生命的永恒

文中的麦子是成熟生命的典型,而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是新生生命的代表。此时的麦子经过半年的积蓄,已经退去春天的灵秀之气,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用成熟的金黄色装点着暑气蒸腾的土地,主宰着承前启后的夏季,只等着农人来收割,完成自己的生命之旅。此时,虽然一种生命完成了自己的旅程,不过又有新的生命——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接替着麦子在大地上继续开始生命的征程,生命的价值得到了转化。成熟与新生的交替更迭是生命生生不息、是生命永恒的表现形式。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的论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所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高昂与低调——生命的彰显

蝉因其声声入耳的长鸣彰显生命的存在,显得相对高昂,而瓜秧等则显得相对沉默低调,这是两种不同的展现生命的方式。清代诗人袁枚有这样两句诗:“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这样的诗用来形容蝉可谓恰当不过,蝉作为一种短暂的生命存在,就必须高昂地展示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的存在。反之,如果不能抓紧时间彰显自己的生命,一声声地不停地鸣叫,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到了秋季就会是噤声寒蝉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正是因为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灿烂。蝉也是如此。与高昂的蝉相比,瓜秧等就表现得相对静默,这也是一种彰显生命的方式。此时的瓜秧就像一位宁静致远的仁者,努力地充实着自己,与世无争,喜欢静静地享受自己成长的过程,直至到达生命之旅的终点。

(三)苦涩与喜悦——生命的内涵

苦涩与喜悦是生命内涵的重要意义。就农人而言,夏秋两季的确是最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是苦涩的但同时也是喜悦的。农人们在收割时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总是浸透在汗水中。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曾这样描写收割的场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当代作家雷抒雁的《麦天》中这样描写收割的艰辛:“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冯骥才在《苦夏》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诚如上述作品所描述的那样,夏天总是给人一种苦涩的感受,不过夏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收获什么,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丰富了人生的内涵,又何尝不是喜悦?

《夏》这篇散文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力的颂扬、对不同生命状态的颂扬。

猜你喜欢

棉苗高昂生命力
棉花轻简育苗及移栽技术要点
Origin of the low formation energy of oxygen vacancies in CeO2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谈棉苗机械化移栽技术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你是否该买一部iPhone
二甲戊乐灵乳油施用深度和剂量对棉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