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集序》的崇高之“悲”

2015-02-13广东顺德华侨中学阮祥毅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人生态度人生观

☉广东顺德华侨中学阮祥毅

《兰亭集序》的崇高之“悲”

☉广东顺德华侨中学阮祥毅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内容可以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乐、痛、悲。“乐”与“痛”都不难理解,而对文中的“悲”如何理解,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有价值的话题。

文中第一段写诸多名士相聚兰亭的赏心乐事,这里有怡人美景可赏,有高朋相聚之乐,有饮酒赋诗之趣,“信可乐也”。第二段由眼前好景,生发出好景不长,人生苦短之慨,叹言“岂不痛哉”。第三段则用一个“悲夫”衔接前后文,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那么,作者在这里“悲”的是什么呢?作者的人生态度又是什么呢?

我以为,文中的“悲”,是一种积极的悲,是一种博大的悲,是一种饱含崇高美的“大音稀声”之悲。

我们先看“悲夫”前面,有一句表明作者人生态度的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一死生”“齐彭殇”,这是庄子的观点。庄子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作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既然生与死没有区别,长寿、短寿都一样,那我们活在世上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呢?这是一种虚无的哲学观、消极的人生观。作者不同意庄子的这种虚无观,认为它是虚妄荒谬的。作者否定了庄子虚无消极的人生观,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并非虚无,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人生,努力去彰显人生的价值,好好度过我们美好的人生。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了王羲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支持作者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就是第一部分所畅言的“信可乐也”的现实内容。有怡人美景可赏,有高朋相聚之乐,有饮酒赋诗之趣,乐趣如此之多,人生不是很美好的吗?

再从赋诗这种高雅活动的成果来看,它有四个价值:第一,赋诗抒怀,可以“畅叙幽情”,娱情怡性;第二,一首好诗,又可以给他人带来高雅的艺术之美的享受;第三,受到他人的称赞,显示出自己的创造才能和生命的价值,自己会更加快乐;第四,把这些佳作汇集成书,又可流传后世,使后人能够了解感受到前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并得到艺术之美的享受,从而又使创作者扬名后世,流芳千古。“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编录《兰亭集》并给它写序,意图也即在此。这不是很有价值、很美好的事吗?怎么能说人生是虚无的呢?

人生的精彩还远不止这些。文章第二部分虽然归结到“痛”,但这痛不是消极虚无的痛,而是珍惜留恋之痛。这痛的根本原因是人生苦短,“终归于尽”。这种痛无论是谁,都无法逃离,无法避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但是,人生虽短,却并非虚无。人生充满精彩,并且欢乐多多。不仅有“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的生趣,还有很多令生命放彩的功业值得人们去建立,更有许多奋斗的成果供人们去享受,“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都证明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很美好的,怎么能说人生是虚无的,死了和活着是一样的呢?

所以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不是信口随便说说的。这是有可靠的现实作依据的。文章第一、二部分,就是为这个观点的提出作准备的。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的价值意义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对古人虚无的人生观点不能理解,面对古人文章中哀痛生命虚无的叹息,他不由得感到悲伤。文章第三段开头一句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这句话是说,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因由(人生虚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面对他们的文章,我没有不感叹悲伤的,因为从内心说我确实不能理解它。生活如此美丽,生命如此精彩,人生怎么会是虚无的呢?这就是作者“悲夫”的真正原因。这里的“悲夫”,不是好景不长、人生苦短之悲,而是跳出了这种一般之“痛”,正确看待人生的崇高之“悲”。悲的对象,就是那些认为人生虚无的观点。虽然作者对人生短暂一样哀痛,但这是积极有为的珍惜之痛,而不是消极虚无的哀伤之痛。人都会走向死亡,这是普遍存在的,谁也没有办法逃过。正因伤痛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所以,生命无比珍贵。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发奋有为,不要让宝贵的生命虚度,让人生变得虚无。这是一种积极的悲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出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人生短暂不假,但短暂之中有精彩,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人生短暂不等于人生虚无,这是两码事。作者深感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所以“痛”,但他不赞成人生虚无,所以对持这种观点感到“悲夫”。作者的“痛”与“悲”,是两种绝然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而这种虚无观点,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它贯穿古今,很难在人们的心中消失。我对往昔虚无之观不理解,后人也会面对我们今天许多人仍然信奉虚无之观而悲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所以,这种“悲夫”穿越了时间空间,连接了古往今来,博大而深广。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具有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觉得人生虚幻无常,所以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的“悲夫”,不只是伤感古人,其伤怀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明确地指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在整个社会风气都崇尚清谈、主张虚无的大环境下,王羲之能不附众议,独出己见,真可谓空谷足音,不同凡响。这不仅表现了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他独有的深思邃见和勇气。这种声音,在当时确实很难听到,难能可贵,真可谓“大音稀声”。正是这种胆识,这种深邃之见,使他一生积极有为。他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非凡成就,就是对虚无人生观的抵抗。他不仅创作了清雅的兰亭诗篇,还留下了《兰亭集序》这样的美文,并创作了被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旷世书法名作,他也因此而成为千古“书圣”。

他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在“悲夫”的感慨之后,这样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句话是说,因深感虚无观点之荒诞,所以我特意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章。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况是相同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作者不仅在理论上否定了人生虚无、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更以自己的实践,以切实的行动,来彰显生命价值——编书写序,创作书法作品,让人生的精彩流美人间,让生命的芳华流艳后世,来给那些生命虚无论者以当头的棒喝——生活如此美丽精彩,生命如此富有价值,怎么能说人生是虚无的呢?我们应当走出人生虚无认识的误区,珍惜宝贵的生命,让生命闪耀璀璨的光华。

品读《兰亭集序》,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篇美文的精彩艺术,更被作者仰观宇宙、通视古今的高远情怀,积极有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他那极富价值的亮美人生深深打动。所以,文中的“悲夫”,是一种饱含崇高美的“大音稀声”之悲,这种伟大的“悲夫”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精神珍品,值得永久珍爱,万古传承。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人生态度人生观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世界观(二)
人生观(一)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