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英会蒋干中计》自主阅读课型设计

2015-02-13江苏省天一中学卫晓燕张春华特级教师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周瑜曹操交流

☉江苏省天一中学卫晓燕张春华(特级教师)

《群英会蒋干中计》自主阅读课型设计

☉江苏省天一中学卫晓燕张春华(特级教师)

一、创设情境,揭示教学目标

导入语:《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请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它的含义。

学生:“兵不厌诈。”

教师:《群英会蒋干中计》就是兵不厌诈实施反间计的典型。蒋干是《三国演义》中的特殊人物。两下江南,两次中计。群英会上,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发现”庞统,害得曹操又中了连环计,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一败涂地,蒋干可算得上东吴的超级“助手”。周瑜在群英会上是如何施计,蒋干、曹操是如何中计的?这堂课我们采用批注法进行阅读。

二、批注前奏,概括情节

学生快速阅读,按照整个事件的先后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在课文中标示出来。师生简要交流,得出故事情节结构(课件展示):

群英会蒋干中计

1—3段开端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发展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

敌人。

7—8段高潮周瑜装醉泄秘密,蒋干上钩盗

密信。

9段结局曹操中计杀蔡、张。

10段尾声周瑜闻讯庆计成。

三、自主阅读,批注评点

(一)明确要求

批注法的一般做法是:

1.找出对理解文本内容有重大作用的关键词,用符号标出来。

2.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态度,用符号标出来。

3.在书本空白处作批注。或赞同,或补充,或修改,或驳斥,或阐发。

(二)示范引路

出示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明白批注评点的具体做法(括号内为批注):

①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俊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则“置之死地而竟死矣”)马俊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困守穷山以待外应,岂亦兵书中有此策邪?)

②平曰“……某引兵冲杀十余次,皆不能入。(十余次在此补出)……因见街亭并无伏路军,以此心疑,登高望之。(此句亦是补出)只见魏延、高翔被魏兵围住,某即杀入重围,救出二将,就同参军并在一处。某恐失却阳平关,因此急来固守,非某之不谏也。(将上项事诉说一遍,凡载之未详者,皆于王平口中补出)

(三)话题带动

1.批注周瑜与蒋干会晤过程中,周瑜之“笑”、蒋干之“惊”。

2.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四)自主阅读,批注评点

学生在教学任务的指引下自主阅读,在自读的时候,在书本空白处写旁批。批注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发现探究的过程,就是品味鉴赏的过程,就是自主发现的过程,就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批注的情况,因材施教,给予指导,同时发现问题,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五)师生交流,分享与释疑

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批注内容进行交流,一是分享。交流分享同学们的鉴赏成果。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鉴赏的角度也会不同,交流的重点也会各异。二是释疑。有的同学在批注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疑问,通过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思维碰撞。通过碰撞,对问题进行整合,产生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围绕刚才出示的几个问题,师生进行批注交流。

话题一:周瑜与蒋干会晤过程中,周瑜有“六笑”,蒋干有“四惊”。

1.周瑜的“六笑”批注交流示例

①“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你有百万雄兵,我有锦囊妙计,这里设下十面埋伏,只等你来自投陷阱,是从容的笑。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先发制人,嘲笑蒋干欲盖弥彰。是料事如神、骄矜潇洒的笑。

③“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近,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庆幸反间妙计有了牵线人,此刻该引鱼上钩了。

④“说罢,大笑畅饮。”——让蒋干感到自己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⑤“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也让蒋干认识到周瑜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⑥“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稳操胜券的自信。

2.蒋干的“四惊”批注交流示例

蒋干“愕然”:周瑜开口便说破,何等聪明!

蒋干“惊愕”:监酒戒言公事,想开口而不得。

蒋干“面如土色”:周瑜慷慨豪迈,立场坚定,更加使他开口不得。

蒋干(看信)“大惊”:蔡张怎么会给周瑜写信?莫不是蔡张结连东吴?

蒋干的“四惊”其实仍是为了突出周瑜的智谋超人和稳操胜券的自信。

话题二: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结合矛盾双方并抓住周瑜、蒋干的“醉”与“睡”的细节,看它是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师生交流,归纳。

师生交流探究,出示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进行比较。(略)

四、有机生成,碰撞与拓展

这部小说在写作手法等方面有许多启发,例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的写法,细节、对比等。在写作手法上还可能产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碰撞产生的火花就是探究的成果,甚至可以拓展到课外。课堂有教师预设的内容,但对于这类课型来说,更多的是课堂生成。作为一个动态的课堂,通过探究和交流,应该会撞击出很多火花。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解决了一些疑问,同时也会在课堂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推动课堂走向课外,推动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深刻,推动学习的过程更加深入。例如:

1.周瑜什么时候写的书信?蒋、曹难道不会核对笔迹?情节是否有失真实性?

2.蒋干是里通敌方的内奸吗?蒋干坏了曹操那么大的事,为什么不杀他?

3.如果改为“蔡瑁、张允台启”(与“蔡瑁、张允谨封”对比),蒋干、曹操还会上当吗?

五、教学反思自主阅读,教学相长

(一)授之以渔,由“这一篇”学会“这一类”

自主阅读不是走马观花,它有略读、精读之分,对于经典作品,更要通过精读读出其精髓。课堂指导学生运用传统有效的“批注法”实施自主阅读,它融诗性与理性于一炉,是审美的断片,是瞬间思想的火花。林黛玉进贾府时提醒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读书也是如此。

在本课设计展开“批注法”教学前有一个前奏,即“概括情节”。如果说“批注法”属于精读的范畴,那么“概括情节”便属于略读。宏观的阅读内容和微观的细节展现,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启示同学们,自主阅读时先略读,再精读。批注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领略文本精致的美、深层次的要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类古典小说,文本篇幅较长,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都可以运用批注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随读随批注的良好习惯。

(二)设计简约目标,力争一课一得

一堂课与其面面俱到,“眼花缭乱”,不如将教学目标定位集中一点,简约一点,力争“一课一得”。这样学生也就有充分的思考、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了。这堂课围绕两个重点组织教学:一是批注法的运用,是读书的方法策略层面的内容;二是自主阅读意识的强化,是读书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容。一堂课45分钟,老师要勇于更要善于对课堂内容作出取舍。

从实际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来看,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优质的思维参与,读出了许多真实的、个性化的理解,有了深层次问题的交流和碰撞。真正作到了动脑、动手、动口,是一次愉快而有效的尝试。

(三)教师精巧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经常听到老师们交流听课体会时说:“这个班的学生真能思考,真会表达。”啧啧称赞之余,是掩饰不住的羡慕之情。殊不知,为了能让学生们充分主动地思考、碰撞、理解,甚至是有新鲜的随堂生成,任课教师作足了准备,动足了脑筋。学生优秀的表现,源于教师的深度备课和即时教学智慧。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面临更大的挑战。

教师要设计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自主阅读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参与度更高,自由度更强。教师更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有精彩的学习表现,但是,不是每一个呈现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呈现什么?怎么呈现?这都要由教师组织和引导。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重点,设计思考和活动的主要环节,研究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例如话题一:周瑜与蒋干会晤过程中,周瑜的“六笑”、蒋干的“四惊”。这个话题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帮助很大,是必要而及时的。自主阅读不等于自由阅读,更不等于无重点、无主题阅读,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才是有意义的。例如话题二“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就是引导学生探究曲折情节背后的逻辑关系,“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探究的热情被激活,被点燃。

教师备课要深度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产生建立在自身情感体验上的认识,而不是仅仅依靠参考书的现成答案。学生原汁原味的体会在教参上是看不到的,是教师细致解读文本的结果。教师还要有整合判断学生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学生语言信息常常是琐碎、零乱的,我们不能让无价值、无厘头的内容干扰了主要教学目标,更不能让错误的内容误导了学生的认知。

猜你喜欢

周瑜曹操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交流”等5幅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