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阅读之整体把握角度浅谈

2015-02-13四川省达州中学张琪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贾家贾雨村贾宝玉

☉四川省达州中学张琪

《红楼梦》阅读之整体把握角度浅谈

☉四川省达州中学张琪

《红楼梦》内容浩繁,主题深广,头绪众多。初读者如何尽快了解全书内容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研读心得,提出了整体把握《红楼梦》的八条线索,姑且称为“八一一”读法。有了“八一一”读法,可使小说阅读有“高屋建瓴”之感,收“抓纲务本”之效。

一、一僧一道

读《红楼梦》,会发现从开头到结尾乃至每到关键情节都会有僧、道的影子,不理解僧、道在小说中的作用,则读不懂《红楼梦》。

僧、道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以交代小说来历。

《红楼梦》怎么来的,是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一大石上抄以传世的,其名为《石头记》。大石上怎么会有这些文字,原来是女娲补天后留下一块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经历了一番风花雪月的故事,然后将经历刻在了这块石头上。茫茫大士,就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癞头和尚;渺渺真人,就是跛足道人。

(2)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僧、道二人来往于天上人间,将顽石带到警幻仙姑处挂号,然后投胎贾府,成为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茫茫大士(癞头和尚)曾要甄士隐舍弃英莲;后贾宝玉失玉后,又到贾府送玉,点化贾宝玉。渺渺真人(跛足道人)唱“好了歌”,送给贾瑞风月宝鉴。在宝玉被马道婆施魔法陷害后,僧、道二人前来救了贾宝玉性命。最后由二人将贾宝玉引登彼岸,仍送回青埂峰下。可以说,在小说的关键时刻,二人必然登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深刻反映清代佛、道文化。

《红楼梦》中,佛、道内容俯拾即是。空空道人、茫茫大士,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来往于天地之间,为宝玉等人排忧解难,引导人们灵魂飞升,最后到达太虚幻境。贾宝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柳湘莲斩断情丝,随道士出家;惜春悲观厌世,出家为尼。这些都暗示佛、道是看破尘世之人的理想归宿。《红楼梦》还有两个佛、道反面人物,一是贾敬修道,走火入魔,沉迷于炼丹服丹,最后服丹烧胀而死。一是马道婆,利用佛教,骗人钱财,向贾母索要巨额香油钱,帮助赵姨娘以邪术害人。这应该是清代社会现实的投影。比如贾敬之事,应该是影射雍正皇帝好道食丹暴毙的史实,小说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史实。按照不少红学家研究的结果,雍正是曹家的政敌,雍正得势登基,曹家自然一败涂地。作者借小说讽刺雍正,也是自然之理。

(4)为小说增添神奇浪漫的色彩。

巨石有灵性本已神奇,僧、道与顽石交流更增烂漫。僧、道往来于仙界人间,出入甄士隐梦境。二人仙界、人间形象迥异:仙界仙风道骨,人间腌臜邋遏。这些描写都为小说抹上奇幻色彩。

总之,首回僧、道携通灵宝玉下凡,末回僧、道带贾宝玉离去,僧、道贯穿全篇。要把握小说,必从僧、道开始。

二、一甄一贾

读《红楼梦》,不知甄、贾,乃不知“真假”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更谈不上读懂《红楼梦》。

甄、贾在小说中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甄士隐和贾雨村。甄士隐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他进入仙道,天上地下全知,作者将他设计成讲述故事的人物,最后由他详说太虚幻情。贾雨村在小说开始不久就飞黄腾达,高中进士,进入官场,几度沉浮,后官至大司马。此人名化,字时飞(谐“假话”“实非”),别号雨村,是宝玉极度厌恶的“国贼禄鬼”的典型代表,曾被平儿骂作“饿不死的狗杂种”。小说最后由他归结“红楼梦”。

另一层含义是指甄家和贾家,小说以“真假”结构全篇,甄、贾,即“真假”也。贾家在明,小说主要讲贾家的故事,甄家在暗,以甄家暗示贾家。小说中,甄家在南方,贾家在北方,其实这有曹家世代为官南方金陵,祸败后迁回北方京城的影子;甄家有一甄宝玉,贾家有一贾宝玉,二人秉性几乎毫无二致;贾家的大事,首先从甄家开端,甄家被抄家,接着贾家被抄;甄家官复原职,贾家接着也遇大赦。太虚幻境有一副对联,上联曰“假作真来真亦假”,其实作者以“贾是甄甄是贾”来结构全篇;或者说“甄家贾家均影曹”,也未为不可。

不仅如此,仔细分析小说情节,还有值得回味的。比如甄仕隐和贾宝玉有对应关系。甄士隐在小说第一回中出现,他的经历就是贾宝玉一生的缩影。由富而祸,由祸而贫,由贫而悟,由悟而遁。甄仕隐家祸缘于一场大火,贾家最后的结局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少论者认为贾家也因遭遇大火而败。这与小说后四十回贾政在白茫茫的雪景中望见宝玉离去的结局应该不同。

还有就是贾雨村,虽为国贼禄鬼,却是薛宝钗心目中理想的“大丈夫”,贾雨村有诗曰“钗于奁内待时飞”,其实就是暗示薛宝钗的婚姻价值取向。钗,就是宝钗,时飞,就是贾雨村。有论者认为小说后面的情节是薛宝钗嫁给了贾雨村续弦或做妾。这样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也许就是中国社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实的典型写照。

《红楼梦》的结局,也与甄士隐和贾雨村有关。

高续本让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贾雨村因婪索获罪,押回原籍为民。一日来到急流津觉迷渡口,见到甄士隐,谈及宝玉,甄士隐详说原委,原来宝玉即“宝玉”,钗黛分离之时,此玉早已离世,后“高魁贵子”,只为显示此玉神奇。并预言贾府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宝玉遗腹子贾桂,后将飞黄腾达。后香莲难产而死,为薛家遗子而逝,甄士隐度脱香莲,送回太虚幻境。遇到一僧一道,述及“宝玉”已回,还将送回原所,叙明后事。于是僧道将“宝玉”送到女娲炼石补天处,云游而去。后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见石头依旧,文字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因担心字迹消磨,意寻世上清闲之人托他传世,后于急流津觉迷渡找到贾雨村,贾雨村向空空道人推荐曹雪芹。几世几劫后,空空道人找到悼红轩中的曹雪芹,掷下抄本而去,遂留下《红楼梦》这本传奇。

“甄士隐去,贾雨村焉”,即“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小说一开始,甄士隐离去,贾雨村贯穿全篇。不知甄贾含义,何以读《红楼梦》?

三、一母一姥

小说中写了两位老太太,就是贾母和刘姥姥。如果说二人是小说的主人公,也许很多人不会同意。但如果说二人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人物,也许不会有多少异议。

二人一尊一卑,贯穿全篇。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是贾府百年盛衰的见证者。“她”,不仅连接着贾家的盛衰,也影射了清朝百年创业史。小说中,她是一个核心,贾府众多人物皆因她而聚,众多人物的故事如宝玉、黛玉、凤姐等都与她有关。大观园里的活动,如芦雪庵的赏雪、赏月等,她是参与者或组织者。在后四十回,贾家败落,她毅然拿出积年所存财宝贩济全家,令人感动。贾母在小说第三回出现,在最后一回,贾政扶贾母灵柩南归,路遇宝玉出家辞别。贾母的故事是小说一重要线索。贾母的故事使小说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贾母的生活是清代贵族阶层奢华生活的缩影。

身处乡村如“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却能与贾府老太太、少奶奶、千金小姐打成一片,实在令人称奇。作者设计,让她数进贾府,既见证贾府荣华富贵,也见证了贾府的衰败。作者让王熙凤救济她,而她最后知恩图报,搭救凤姐之女巧姐,完成了一个济困扶穷终得好报的传奇。刘姥姥四进贾府,一进是为了化缘,就是所谓的打抽风;二进是为了送鲜,让贾府公子小姐尝乡村时令瓜果蔬菜,也可算是报恩吧;三进,是接受王熙凤的托付;四进是救巧姐于火坑,完成了知恩图报的传奇。刘姥姥数进贾府的故事,不仅使小说贯穿了一个知恩图报的传奇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清代的广大农村的现实生活。贾府一顿螃蟹宴的花销足够刘姥姥一家生活一年。没有刘姥姥的故事,何以了解清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贾母和刘姥姥,是小说的两只触角,一只指向社会高层,一只指向社会底层。一母一姥,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现实。

“富要有仁,贫而不贱”,也许是“一母一姥”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给读者的启示。

四、一木一石

一木一石的故事,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是贯穿小说的主线,这可能是所有读者没有异议的。

《红楼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名称叫《石头记》,石头,当然就是小说的重要线索。石头怎么来的?这里就不得不说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作者借神话展开天才构想,小说由此演绎。说女娲炼石补天,炼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使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由于经过锻炼,乃通人性,遂嗟叹自己无材补天。这就是石头——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的由来。

“木”又是怎么回事?“木”其实是草——绛珠仙草。这里就涉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也就是木石前盟的故事。木石前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说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绛珠草,因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浇灌,修成女体。由于神瑛侍者欲往人世,绛珠仙子也要下世为人,将一生一世的眼泪偿还,遂引出众多风流冤家也要陪同前往。于是演绎出了十二金钗的风流故事。

由此可知,“木”是指由绛珠仙草脱胎而来的林黛玉,“石”是指由顽石转世而来的贾宝玉。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顽石和神瑛侍者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石头怎么入世的,是由神瑛侍者带到尘世的。在小说中顽石经仙僧施展幻术,化为美玉,带到太虚幻境。随赤瑕宫神瑛侍者进入尘世,由贾宝玉作为护身符佩戴,这就是“通灵宝玉”。

赤瑕,意为红色有斑点的玉;神瑛,意为神奇的玉石。关于神瑛,让我们想起颐和园一块名为“神瑛”的石头。相传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人,爱石成癖,后发现了一块“青芝岫”的石头,异常喜爱,因石头太大太重,为搬运这块石头而弄得倾家荡产,该石头遂被人称为“败家石”。后清朝乾隆皇帝发现这块石头,把它运进了颐和园的乐寿堂,并题“神瑛”于其上。据说,自从这块石头被搬进了乐寿堂,清朝的国运就一天不如一天,终至灭亡。颐和园这块神瑛“败家石”,与小说中的神瑛“顽石”,应该具有某种神奇的关联:贾家有顽石致破败,清朝有神瑛致灭亡。就小说人物刻画而言,写贾宝玉由“神瑛”化身而来,应该寓指贾宝玉本是块美玉,却被贾政等人视为“败家石”,突出了人物天生的叛逆性格以及终为时不容的结局。

由此看来,顽石对应的是通灵宝玉,神瑛侍者对应的是贾宝玉,其实也可看作“四位一体”。小说中木石的故事就是宝黛爱情故事。宝黛故事,贯穿全篇。黛玉为还泪而来,因不如愿,当然泪尽而逝。宝玉钟情于黛玉,因愿望落空,于是出家为僧去了。黛玉到真如福地,成为掌管仙草的潇湘仙子;宝玉回归大荒山无稽崖,复原为巨石。这就是《红楼梦》的故事。

不弄清木石关系来历,读不了《红楼梦》。

五、一金一玉

《红楼梦》还有一个书名,叫《金玉缘》,说明“金玉”在小说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小说一条重要线索。

“金”,指金锁,薛宝钗佩戴金锁,故“金”代指薛宝钗;“玉”,指“通灵宝玉”,贾宝玉衔玉而生,故“玉”代指贾宝玉。

小说中第八回,第一次写到“金玉”相逢。小说借宝钗丫鬟莺儿之口,说“宝玉”和“金锁”刚好配为一对。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宝玉”,内容一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为“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刚好配对,暗示金玉相配乃天配好姻缘。所谓的“金玉良缘”,即指薛宝钗与贾宝玉的美好姻缘。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木石故事”——宝黛爱情贯穿全篇;可结合《红楼梦》高续内容,林黛玉过早仙逝,从贯穿小说首尾看,“金玉”故事,比“木石”故事体现得更充分。

“都说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小说中,“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始终相对而存在,相互斗争,推动情节发展。

“木石”爱情无疑是一个悲剧,在小说中显得格外动人。但如果从给人的启示看,“金玉”悲剧似乎更为深刻。美好的“木石前盟”终抵不过世俗强加的“金玉良缘”,薛宝钗虽然成为婚姻的胜利者,却是爱情的失败者,最后落得个独守空房,终身寂寞。

宝钗的理想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近期的目标是做元春那样的“娘娘”,她进京就是为参加选秀而来。远期目标是做贾母那样的诰命夫人。她劝宝玉读书仕进,走经济之道,希望嫁贾雨村那样的人。最终艳冠群芳的宝钗,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宝玉,独守空房,郁郁而终。在婚姻问题上,没有主见,一味顺从,最终走进婚姻的坟墓。在婚姻爱情中,如果把门第、财富等世俗的价值观看得过重,不免有“金钗雪里埋”之悲。

认真理解“金玉”的故事,也许能读出更多的感悟。

六、一姐一弟

“姐”,指凤姐;“弟”,指宝玉。二人一为王夫人内侄女,一为王夫人宝贝儿子。

宝玉贯穿全篇自不必说,凤姐在小说中的地位,也异常突出。全书写凤姐的篇幅,占有相当比重,表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偏爱。著名红学家吕启祥在《辣手·机心·刚口——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里说:“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整体而言,凤姐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举足轻重、贯穿全局的人物,抽掉了她,小说的整个艺术格局便会坍塌;而更在于这个人物的鲜活生动堪称第一。如果说宝、黛等人更多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比较空灵;那么,凤姐其人主要来自真实的生活,仿佛要从纸上活跳出来。”另一位红学家王昆仑认为凤姐在小说中的地位犹如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他套用“恨曹操,骂曹操,曹操不见想曹操”的话,说“恨凤姐,骂凤姐,凤姐不见想凤姐”,从一个侧面说明凤姐在小说中的地位。作者明言小说的主旨是歌颂“脂粉英雄”,小说通过写凤姐的才干,凸显了这一主旨。

有些红学家研究小说的矛盾冲突,认为荣国府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争夺荣国府财产继承权,矛盾的一方是贾赦、邢夫人、赵姨娘、贾环等,另一方是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等。马道婆和赵姨娘为何施魔法陷害凤姐和宝玉,因他们一为贾府命根子,一为贾府管家婆。所以凤姐在小说中所占篇幅很大,就可以理解了。

凤姐与刘姥姥的故事,从属于“一母一姥”的故事,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故事,几乎贯穿全篇,知恩图报的故事主角,一为刘姥姥,二为王熙凤。

脂砚斋说: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凤姐为金钗领袖,宝玉为绛洞花主,阴阳、虚实、真假的内涵皆备。故说二人为全书线索人物,实不为过。

七、一妃一姑

说到“一妃一姑”,还得先说“一娲”。“娲”,指女娲。小说主人公宝玉即顽石,顽石来自女娲补天所遗巨石,这是作者天才构想,将神话传说与人物形象奇妙融合。小说由“石”而来,还归一“石”,可无“娲”,小说便无“由头”。

“姑”指“警幻仙姑”。比较而言,“姑”的地位更重要,可谓小说一枢纽人物。她是太虚幻境一仙子,专司人间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此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由她决定。僧、道要携石头下凡,需要到她处挂号,结束要到她处消号。由此可见,此人在作者的构思中非同寻常。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小说一重要情节;该情节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警幻仙姑。小说中说警幻仙姑受贾府先公所托,规引宝玉入正。故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先将其府中女子簿册令其观看,结果未觉悟。后又引其喝茶、饮酒、听曲,并授以云雨之事,冀其一悟。仙姑说宝玉“天分中生出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将谨勤有用的工夫,置身于经济之道。”原来仙姑意在通过这些让宝玉醒悟,天上仙境、仙女不过如此,要宝玉改悟前情,以后专心于经济之道。此后宝玉堕落于人世间“温柔富贵”之乡,似乎仍未醒悟,终至遁入空门。

“妃”指贾妃,即元春。她不但在贾府高高在上,贾母、王夫人、贾政以及大观园众多女子都匍匐在她面前;而且由于她特殊的贵妃身份,还决定着贾府及众多女子的命运。是她决定了贾宝玉婚姻的走向。因此她在小说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如果没有元妃,小说就不能沟通皇室;没有皇室背景,小说的内涵及主题的深广性将大打折扣。

元春的悲剧,更深刻反映了人的命运无常。为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恨无常》。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红楼梦曲《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榴花开处照宫闱”,以石榴花开使宫闱生色,比喻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封贤德妃。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无常,本是佛家用语,指人生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称勾命鬼。“虎兔相逢大梦归”,歧见甚多,有人认为暗示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大梦归”,指死。

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元春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在四大家族中,贾府地位最显赫。《恨无常》中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这如今也只能成为悬案。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原型,得出的结论是:元春是被骗到城外荒野,被勒死。如是这样,确实够悲惨的了。曲子中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告诉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大旨不过谈情”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帏幕的一角,让人们看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

所以说天上的“姑”与地上的“妃”相互映衬,构成小说的线索,也是理解小说的又一把钥匙。

八、一境一园

“境”,太虚幻境。“园”,大观园。前面的七条线索,主要是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说的,“一境一园”则主要从小说的典型环境的角度来理解小说。

作者设计“太虚幻境”很巧妙,宝玉来到秦可卿卧室午休,因室壁上有宋朝词人秦太虚(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遂诱发宝玉情愫,梦游幻境,“太虚”之名来源于宋词人之名。大观园,是因元春省亲而修建的,大观园之名,是元春亲自所赐,元春赋诗曰“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境与园,一指向仙境,渺渺太空;一指向尘世,滚滚红尘。作者创作小说,以“真假”“有无”立意,所谓“无为有处有还无”。

太虚幻境,以警幻为首,以甄士隐联接天上人间。大观园,以宝玉为首,以元春联接朝廷贾府。小说中众多人物,来自太虚,归往太虚;太虚,在小说中其实不“虚”。甄士隐梦中看见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那块晶莹的美玉进入“太虚幻境”,醒来便看到从“太虚幻境”走出的癞僧和跛道。这表明,甄士隐梦中看到的“太虚幻境”,与现实人生是连通的。贾宝玉梦中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介绍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之所在,它的一侧是宝玉“堕落其中”的“迷津”。按佛教的说法,“迷津”指现实人生的境界。从这些描写来推敲,曹雪芹在作品中设置“太虚幻境”有隐喻现实人生是“太虚”之意。

小说中众多女子,乐在大观,悲在大观,众多故事,大观上演。大观,实乃“大观”。作者以“元春”为线,沟通朝廷民间,托贾雨村,影射达官显贵,运用曲笔,真是别具匠心。

太虚幻境在后四十回,被改为“真如福地”,意为滚滚红尘犹如太虚幻境,人们难以得到解脱,只有道教的真如福地,才是灵魂安身之所。大观园,在小说中前后对比鲜明,深刻表现了“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黄泉路近”的主题。大家不妨把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和第一百零二回“大观园符水驱妖孽”对照阅读,感受会更深刻。昔日琼楼玉宇竟为禽兽所栖,鬼魅横行,风声鹤唳。道士驱鬼,旗幡飘飞,给人以阴风浩浩、群魔乱舞之感。回想前文结诗社、吃鹿肉、咏螃蟹、展时装、制灯谜等活动,何等热闹,何等浪漫,盛衰无凭之感会油然而生。

这样理解“一境一园”,会感悟到《红楼梦》的主题更为深刻。

《红楼梦》确实千头万绪,阅读不易,读懂更难。不然,毛泽东不会说“红楼梦不读五遍,没有发言权”。据笔者调查,在教师队伍甚至语文教师队伍中一遍未读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说其他社会群体了。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说:读过《红楼梦》与没有读过《红楼梦》,应该成为知识分子一种文化修养的区别。笔者介绍的“八一一”读法,可以帮助读者尽快走进红楼世界,尤其是还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不妨一试!

[1]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3]盛巽昌,李子迟.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冯伯群.历史真相中的大清王朝三百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6]吕启祥.红楼梦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7]陈国学.《红楼梦》的多重意蕴与佛道教关系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贾家贾雨村贾宝玉
《红楼梦》“青春王国”与青少年思想引领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黛玉是贾府最有钱的人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大雪
只和土豪做朋友
贾雨村:当坏蛋不是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