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背影》解读的两件事

2015-02-13江苏省海门实验初中唐建军

语文知识 2015年5期
关键词:薪水朱自清背影

☉江苏省海门实验初中唐建军

影响《背影》解读的两件事

☉江苏省海门实验初中唐建军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然而如果要真正读懂《背影》,就不能不关注“姨太太”事件与“代领薪水”事件。

一、《背影》中的“姨太太”事件

语文教材中,《背影》是不衰的时尚话题。有人指责“《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规”,有人认为父亲“形象很不潇洒”,也有人认为父亲品行上“没有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合格的父亲……这样的指责与解读,多是因为脱离特定历史情景、虚无历史造成的。

解读《背影》不能“虚无”历史。《背影》中的“背影事件”发生在1917年,而作者的写作过程,即记载“背影”的时间是1925年。《背影》打动人心、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细节的真实,感情的真挚。朱自清父亲跨过铁路,爬上月台帮买橘子的描写,具有特定的历史情境性。《背影》中涉及的民国情境都已成过去,如何在民国历史情境中去阅读文中的细节?又如何历史地去看文本中涉及的人与事?如何看待朱自清当时的创作意图?又如何看待作品的现代意义?我想,这些问题早被近百年读者思考与研究过了。而相应的问题又产生了:与《背影》有着相同写作背景、阅读背景的读者,他们的解读与思考具不具有客观性?立足现代,《背影》应该怎么被解读?这样思考,才叫有历史的眼光!

在台湾,教师们是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背影》的呢?他们从哪里入手读《背影》的?据我观察,台湾教师把教学《背影》的“第一目标”确定为“认识朱自清”。台湾同行主张,《背影》的阅读要放在朱自清的历史生活情境中进行。而这个问题,大陆教师甚至有些教授,教学时基本不考虑。

在“引起动机”之后,第一个目标便是“认识朱自清”。教学《背影》的第一目标被设计成一节课。事实上,教学《背影》可以放在同题材课文比较的背景上进行,也可以放在“朱自清散文特色”背景上进行。为什么非要放在“认识朱自清”之后进行呢?台湾同行认为,“认识朱自清”是读懂《背影》的基础。

1916年,19岁的朱自清从两淮中学毕业,他的父亲决定让他考北京大学预科。朱自清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结婚后,便只身北上读书。1917年,朱自清的儿子出生后,父亲朱鸿钧(字小坡)遭遇了人生变故。朱鸿钧时任徐州榷运局长,潘姓姨太太发现他在徐州再度纳妾后,跑到徐州大闹,上司怪罪下来,结果朱鸿钧的“差事”给闹“交卸”了。为处理徐州的姨太太,亏空了五百元,朱父变卖了祖母非常不愿意出售的首饰,才补上了窟窿。这才有“回家变卖典质”之说。而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朱自清从北京回到徐州,知道内幕以后对父亲颇有不满。所以,《背影》中,“我”“现场”中对父亲爱子的至情并未领悟到。“我”“这样大年纪的人”甚至还嘲讽他“说话不大漂亮”,并且“暗笑他的迂”。可见,“再度纳妾”风波中形成的负面情绪对朱自清的影响。《背影》的“背影”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上。教学《背影》,如果不建构民国时期朱自清特殊的生活经遇,可能只看到其中表达的父子之情的一个侧面,而看不到一个时代中朱自清生活与情感的历史全景。而从“认识朱自清”开始阅读《背影》,便可以实现在朱自清生活与情感现场中阅读《背影》。这样,对于《背影》的阅读来说,感受是全面的,无论是时代风貌,还是情感表现。在台湾课堂上《背影》被这样思考着——

“那年冬天”,祖母是怎么死的、与父亲有关系吗?“父亲的差使”是因为什么“交卸”的?“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什么“亏空”、谁的“亏空”?“我”成长于封建家庭而且“这样大年纪”,应该是理解父亲、敬重父亲的读书人,为什么当“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时,“我”却“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并且“心里暗笑他的迂”,认为“他们只认得钱”?难道“真是太聪明了”的原因吗?从“父子纲伦”角度看,朱自清的所作所为不正是民国时期典型的“犯上”行为吗?“那年冬天”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朱自清根本不把父亲放在眼里?

事实上,要回答以上的问题,必须历史地、全面地“认识朱自清”!这样,才能在“朱自清生活与情感”现场读懂《背影》,弄清《背影》中“背影”事件的历史面目。

《孟子·万章下》中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要知人论世,因为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时代背景和文学作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事实上,许多作品通过以意逆志是可以明白作家的用心的。

二、《背影》中的“代领薪水”事件

古典阐释学主张尊重作家、作品的历史存在背景,强调历史的知人论世,要通过以意逆志可以求得作家和作品的用心。对于《背影》来说,对民国朱自清与父亲关系的了解实际上是对《背影》主题与情感的了解。也就是说,认识人的关系,永远比阅读、认识“文”重要得多。《背影》中“代领薪水”事件就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我阅读《背影》,始终感觉其情感不仅仅是“感恩的心”“至诚的父爱”,其中还夹杂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最起码里面有朱自清的单纯、落寞、悲凉、隐忍、痛苦和深深的自责与反思。也就是说,《背影》的情感并不单纯、单一。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还是和朱自清与老家的矛盾激化有关系,特别是“背影”历史中的“代领薪水”事件。

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惦记着长孙,希望朱自清“不要耽误他才好”。另外还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朱自清便写作了《背影》。《背影》可以视为朱自清从“代领薪水”事件中主动突围,——有朱自清发自内心的忏悔,也蕴藏着不少疑问。而只有弄清“代领薪水”事件后,才能打消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1917年,朱父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甚至老境颓唐。1920年,朱自清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他每月寄一半薪水回家,父亲仍然不满意,从此父子失和。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八中做教务主任,其父亲又听了姨娘的话,每每去学校代领朱自清的薪水,他觉得父亲专制过分,便辞职“出走”杭州,父子之间很少往来。所以,朱自清在《背影》后半部分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家中光景”为什么“一日不如一日”?“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有哪些“不好”?这都集中指向“代领薪水”事件,这都可以用“代领薪水”事件来解释。

对于由“代领薪水”事件而产生的“家庭失和”,朱自清本想解决。1922年暑假,朱自清曾主动缓解过与父亲的矛盾。当时,他带着妻儿回家,朱鸿钧则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朱自清只好把夫人与孩子带到杭州,组织自己的小家庭,每月除了寄钱回家,连书信也很少了。1924年暑假,朱自清因为姨娘跋扈再度回家,朱鸿钧冷脸相见,双方便进入了“冷战”状态。朱自清只好把母亲与妹妹接出来一起住。——从此与扬州老家几乎断绝了关系。

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北上教书时,他心里惦记的只有母亲、夫人、孩子与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的家……这就是《背影》中为什么写“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家庭”中有什么“琐屑”“触他之怒”了?朱自清父亲为什么“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我”为什么不能“与他相见”?“我”为什么感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显然,这一切在“代领薪水”事件中。

《背影》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数辈人的良心评估。当下流行的“素读”,源于读者中心论、源于读者的第一感觉。泛阅读时代,人们强调快餐式阅读,文本读完以后就立刻“扔掉”,再也不审视。这种“素读”主张基于读者无法跨越时空的无奈,但“素读”是不是阅读时应该持有的冷静态度?要不要坐下来认真审视一下文本诞生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显然,只有弄清特殊历史背景中的朱自清生活与情感,才能更好地阅读《背影》,从而发现朱自清灰色情感中迸出的灿烂星火——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

综上所述,《背影》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放在民国社会情境中审视,最好还原民国时期的那一段生活。“姨太太”事件与“代领薪水”事件是解读《背影》的重要密码。不了解《背影》的历史,不触及朱自清的生活历史,就找不到通向《背影》的幽深小径。也就是说,《背影》的阅读应该优先考虑文本的历史性。

猜你喜欢

薪水朱自清背影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完形填空二则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朱自清的蝉声
山里的背影
死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