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实践机制研究

2015-02-13□肖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党性学生党员岗位

□肖 霞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实践机制研究

□肖 霞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受多重因素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重发展前的考察培养,轻发展后的党性锻炼”弊病,从而导致了学生党员党性意识不突出、榜样作用不明显。本文认为,明确实践育人理念、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实践育人队伍、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是促进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党性修养;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定位的特殊性,加之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党员存在自律意识较差、宗旨意识不突出、服务精神欠缺等现象。因此,探索开发多样化的校内校外实践平台,为学生党员提供多类型的实践锻炼岗位,逐步建立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实践机制,是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发挥其榜样辐射作用的内在要求。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党性锻炼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缺失,缺乏系统性

1.对学生党建工作重视不够。为提升竞争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核心指标上,忽视了党建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教育意义和导向作用,党建工作在部分地方高校中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位置。

2.党员后续教育理念缺失。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工作实施中,重点关注的是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教育、培养和考察,而对其加入党组织后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在这种导向下,不少学生党员出现了“入党前努力,入党后松懈”的现象。

3.实践锻炼平台不足。在对学生党员进行的有限后续教育中,有的地方院校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的倾向。基层党组织提供给学生党员实践和锻炼的平台狭窄,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党性意识淡薄、榜样作用未能凸显。

(二)教育方式陈旧单一,缺乏认同性

据调查了解,在教育内容方面,地方高校的党性教育一般仍局限于纯理论层面的方针政策和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的传达等,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组织,且理论教育与学生党员的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造成党性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在教育方式方面,一般仍局限于“三会一课”,效果不明显。尽管有些基层党组织在“三会一课”外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但由于机制欠完善等原因,党员活动往往被简单的短途观光、集体烧烤、文体表演等纯娱乐活动所替代,或者仅以简单的集体义务劳动为象征。大部分学生党员不能从现有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有利于其成长的党性教育和熏陶。

(三)教育队伍力量薄弱,缺乏稳定性

据调查了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多由优秀的学生党员或政治辅导员担任。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面临着工作能力有限、实践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且受到学习年限的制约,一般1—2年就必须进行调整,缺乏延续性。而担任支部书记的政治辅导员除要负责学生的党建工作外,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社团管理、资助服务、心理辅导、生涯指导、就业推荐等多重工作,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效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学生党性锻炼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方向引领;二是监督考核机制不够科学、规范;三是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实践机制的路径探讨

(一)明确“实践育人”理念

教育仅靠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空洞说教是行不通的。党性锻炼实践活动是学生党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内化为精神和品格的根本途径。教育部2012 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1]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实践体验与精神内化。要将党性教育内化成学生党员可触及、可感知、可实践的行动规范,密切贴近青年学生党员的成长实际,精心设计各种党性锻炼的情境与岗位。[2]让学生党员在参与和体验中接受教育,在实践锻炼中自觉内化对党性的认知和认同。

(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1.搭建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平台

根据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需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风建设、班风建设、舍风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平台,将党员的党性锻炼融入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党员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学生党员的性格特点、专业优势、爱好特长、现实表现等,搭建各类校内实践平台。如可以设置助理辅导员、新生助理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网络文明监督员、心理朋辈互助联络员等思想教育类岗位;可以设置学习辅导员、课堂监督员,学习沙龙组织者、义务家教等学习互助类岗位;可以设置各级学生干部、社团干部、校园文明督导员等社会实践类岗位;可以设置学生公寓负责人、就业信息联络员、校园卫生监督员、邮件收发员等日常服务类岗位;还可以结合高校的特点,设置科研助手、科研信息员等科研创新类岗位。

2.搭建多类型的校外实践平台

地方高校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党员搭建各类校外实践锻炼平台,如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公益服务、文化下乡、法律援助、科普宣传、心理咨询、环境保护、家电维修等形式多样的义务服务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当前形势,积极开展“美丽家园,清洁乡村”、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活动,不断打造大学生党员校外实践活动品牌,强化学生党员奉献、互助的党性精神。

归纳而言,至少可以开展以下几种主要形式的校外志愿服务活动:[3]其一,开展社会调研。根据专业学习和党性修养的要求,设计各种与当前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课题,如组织学生党员利用节假日开展诸如新农村建设研究、三农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研究、民俗民风研究、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策略研究、居民安全感与幸福感研究等调查研究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其二,进行挂职锻炼。利用寒暑期组织大学生党员到政府机关、本地企业、农村、乡镇、社区等进行短期挂职锻炼,在实践中深入社会;其三,实践示范基地定点实践。充分开发校地合作新载体,建立学生党员服务与实践示范基地,如典型社区、特殊学校、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参加联系点的工作或服务, 在实践中融入社会。如玉林师范学院组织的玉东新区石棠小学“四点半”课堂、北流罗政村“志愿者之家”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实践案例。

(三)建设“实践育人”队伍

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教育与培训。要通过构建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体系,综合运用集中授课、专题研讨、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科学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党建理论素养和党务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落实兼职人员的待遇。

另一方面,要补充、壮大现有的教师党务工作人员。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现有的专业导师制,尝试在党务工作中实行党建导师制。即以基层党委的名义,明确具体的选聘标准,在专任教师中精心挑选和专门培养一批政治素养好、党性意识强、专业水准高的党员兼任“党建导师”。“党建导师”融“政治导师、专业导师和人格导师”于一体[4],能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健全与党员党性修养有机结合,将表面看似独立的党务工作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构成有机统一体。

(四)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1.建立定岗定责机制

按照已经搭建的校内、校外实践锻炼平台,设置具体的岗位,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根据学生党员的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现实表现,选聘合适的党员上岗。同时,要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岗位标准和招聘程序。同时,要完善培训体系,按照岗位设置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观念和实务操作培训。

2.探索评议考核机制

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探索实施的学生党员述责测评制度和党性实践锻炼积分制度是评议考核学生党员质量的有效措施。党员述责评议制度的程序包括党员个人述职、支部答辩、 群众满意度测评等。[5]此项制度有利于党员对自身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总结,同时通过身边党员、党内外群众对自身的客观评价,适时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调整和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阶段性表现进行全面了解和动态把握。学生党员党性实践锻炼积分制是对每位党员参与实践工作的现实表现进行记录和量化管理,规定每名学生党员每学期参加实践锻炼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学期末进行总结、汇报、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学生党员考核评价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3.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识相对较差的现实,以制度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是促进学生党员自觉锤炼党性的必要举措。根据笔者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日常实施的学生党员身份明示制度、党徽佩戴制度、党员宿舍公开挂牌制度、设立党员监督投诉信箱、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展示学生党员风采等,每学期实施一次的党员述责测评、党员公开承诺等都是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的有效形式。

4.完善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组织上要给予保障。地方高校党委应围绕不同的实践岗位设置,制定《高校学生党员岗位实践环节的实施意见》,使岗位的设置、上岗培训、监督管理、和考核评比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寻求学生党性修养与学生党员成长诉求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组织上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

其次,经费上要给予保障。地方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将学生党员党性实践锻炼纳入党员教育体系之中,确保实践经费有保障,变临时活动为常态化的活动。

再次,激励机制要保障。要增强学生党员参与实践锻炼活动的角色意识和内在动力,必须激发他们参加实践锻炼的内驱力,增强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党员个人参加党性锻炼实践活动作为评选和表彰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必要条件;要把支部和基层党组织开展党性锻炼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七一”评选和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参考条件。■

[1]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解放军总参、解放军总政、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 号.

[2]季卫兵.基于实践体验的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途径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3]阳国亮,赵君,莫坷.努力构建大学生党员全程化全方位长效教育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4]黄新建、姚冠新.大学生党建引入导师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5]张建国.述责评议制度是保持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有效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中).

【责任编辑 谢明俊】

The Research on Party Spirit Practice Mechanisms of Student Party in New Local Colleges

XIAO X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Yulin 537000)

At present,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in new local Colleges is not effective. This paper argues that,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Party spirit practice of education by purifying the idea, building the platform, training the team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practice for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new local Colleges; the Party spirit; practice for educati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G641

A

1004-4671(2015)01-0134-05

2014-06-09

玉林师范学院2012年党建立项课题《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9号)。

肖霞(1981~),女,湖南湘潭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党性学生党员岗位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