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视野下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探析
——以玉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2015-02-13□杨荣
□杨 荣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课改视野下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模式探析
——以玉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杨 荣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目前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课改要求,师范院校应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建立合理的培训与考核机制;加强学生对教育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只有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师范生;新课标;教育教学技能
根据2013年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中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对刚走出校门的师范院校学生而言,要想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显然还有相当的距离。那么,作为未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力量——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与教育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顺利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呢?我想结合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现状,探讨一条合理与可能的路径。
一、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增加实践性课程
目前,中国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计大都侧重于基础理论,相对忽视了实践性课程,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以我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占据了90%,必要的实践性课程(譬如三笔字、简笔画、教师教育技能)仅占10%左右,且大都又设置为任意选修课。最为重要的教育实习在2012级之前均只有一个月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教学基本功当然成为问题:写不好粉笔字,画不好基本的简笔画,不会备课等等。因此,只有首先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增加相应的实践性课程,才能从时间上保证学生在走向讲台之前已有较为充分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我校情况,我们可以将三笔字、简笔画、中学语文教学技能等课程等列为专业必选课,强化训练,争取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功都过关。如果课堂时间实在不够,我们也可以采取课外练习的办法,每天统一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集体练习书法和绘画,长此以往,必见成效。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学校可以将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目前已经实施),并且这其中至少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走向讲台做准备,即先听老教师的课,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反复说课,不断改进。我相信,新的教育理论课程体系的确立,将会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教学实践时间,为切实提高本身的教育教学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教育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渗入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之中
中国教育历来看重文化成绩,轻视实践能力,这一点在当下高校中也普遍存在。正因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把时间花在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上,而对于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却缺乏热情。据笔者对一个毕业班55名同学的调查,有60%的同学表示在大三之前几乎没有主动练习过三笔字、简笔画,有70%的同学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法枯燥乏味,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没有主动思考过、练习过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针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思想上加强学生对教育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务必让学生明白,教育教学技能是师范生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层面,也是将来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端正了思想之后,全体教师也应将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因地制宜渗入到所有课程体系的教学之中。一般而言,学生的“三字一话”有较多的练习时间,但真正的课堂教学却鲜有机会接触。因此,个人认为可以根据课程和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亲自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以笔者所带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为例,我将所带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每月一个小组选4个同学主讲2节课,不讲课的同学也必须参与到找资料、做课件的过程中去。这样一来,通过一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整个班级的同学大都有了一次上课的经历,即使没有上讲台的同学也充分体会到了备课上课的不易,学会了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在不影响教学质量前提下,学生们将有相当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的自信心。
三、建立健全的培训与考核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与课程体系改革及思想教育相配套的还有具体的培训与考核制度。因为只有建立健全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将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目前,我系学生的“三字一话”训练,教学实践训练还处于一种自发、无组织的状态。虽然系里会偶尔举行一些常规比赛(如粉笔字、普通话、说课等)激励学生,但并没有建立相应完整的培训和考核机制,所以,尽管个别学生的能力较为突出,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当堪忧。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教辅部门首先应该制定必要的考核规则,譬如规定本系部学生必须通过普通话技能、三笔字技能、多媒体运用技能、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项目的考核,方可进入教育实习阶段,最终完成学业。当然,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些技能的考核,教辅部门和全体教师还应采取课内课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譬如,在课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通过讲课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技能方面的训练。课外的话,可以依托学生文化社团、兴趣组织、寒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据了解,目前很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的主要原因是兴趣不足,动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依托学生文化社团和相关的兴趣组织,将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目的。尤其是时间较长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带领学生到偏远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也能让其教育教学技能在充分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切实提高。总之,在课堂内外,学校都应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力争通过一些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从大学课堂延伸到乡村基础教育领域,真正实现师范生就业的无缝衔接。
四、实行导师制,在教育实习前对学生逐一进行辅导与培训
根据我校情况,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2012年前为一个月,现在为期半年。无论是之前的一个月,还是现在的半年时间,我认为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正式实习前的准备工作相当不充分。从本人指导实习生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流利、完整地上好一堂课。紧张、局促,教态不自然,从头至尾对着教案念,详略不分,板书凌乱,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以八年级的议论文教学为例,三位实习生竟无一人能透彻的理解议论文这一文体,导致在上课过程中,知识性错误频现。将议论当成描写,事实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说成是修辞方法,找不到文中的分论点,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在缺乏基本的教学指导和教学技能的状况下,匆忙登上讲台,其效果必然是不尽人意的。针对此,我认为学校有必要实行导师制,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尤其是具有中小学教育经历的老师,在教育实习前一个月左右对学生逐一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培训。每个老师可以指导5个左右的学生,从上课的体态、语速、板书、策略、课堂掌控、重点难点分析等各个层面予以详尽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说课实践,让他们发现并改正自身的问题,从而为正式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促进学生教学水平的提升
学生记录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创建目的是为了合理的评价学生,后来被逐渐应用到教学管理上。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而言,学生成长记录袋具有以下两个突出功能:(一)通过对建立记录袋过程的亲身体验,培养其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二)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并通过展示学生的成就,显示学生的独特能力,提升自尊,获得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1]也就是说,对师范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帮助他们通过纵向比较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对比,明确学生的需求与特殊性,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目前,我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还处于一种无系统状态,并没有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因此,无论是日常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还是教育实习前夕的说课实践基本都是一种短期行为。由于无法完整有效地展示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成长历程,所以也就必然达不到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提升的最终目标。鉴于此,我认为学校下一步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收集、组织相关作品及其他的学习成果档案,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2]只有真正从激励学生的内心入手,让他们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存在优点与不足,才能切实激发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将来走上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目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仍有待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只有建立与推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当作一项关系学校前途命运的质量工程来抓,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实习前“临时抱佛脚”的短视做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①陈海涛,罗琬华.成长记录袋评价理论内涵及其实施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2).
②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谢明俊】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Reform-- Take YUN Chinese Major as an Example
YANG R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
Currently, the cultivation mode in normal university and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the university should amend its teaching plan, add practical courses, establish reasonable training and appraisal mechanism, reinfor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skills, and set up students’ growth portfolio. Only by these strategies, can we reach the goal to improve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and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eaching skill
G652
A
1004-4671(2015)01-0101-03
2014-09-27
本文系2012年院级教师教育课题“课改视野下的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js21。
杨荣(1978~),湖南洞口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