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偷拿”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02-13杜春娟迟艳杰

关键词:小伙伴道德家长

杜春娟,迟艳杰

幼儿“偷拿”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杜春娟,迟艳杰

偷拿行为是存在于部分幼儿身上的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矫治和预防,对幼儿身心健康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探讨幼儿偷拿行为的内涵和危害,对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偷拿行为,对策包括:提高幼儿道德认知水平、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对物品的所有权概念,重视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幼儿偷拿;原因;矫正

学前儿童各种行为问题近年来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如幼儿攻击性行为、撒谎行为、告状行为的研究,但对幼儿偷拿行为研究并不多,查阅以往国内外研究文献,涉及偷拿行为、道德判断的相关研究总计30余篇文献,涉及幼儿偷拿行为的研究总计15篇左右,其中6篇外文文献。数量少且论述比较泛泛,就事论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法针对某一具体案例论述幼儿偷拿的原因和矫治方法。笔者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幼儿“偷拿”背后的原因,运用心理学相关疗法进行问题的矫治。但笔者主要是参考以往研究文献做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统计和实证研究,在探讨幼儿偷拿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时缺少与生理学、脑神经科学、医学成果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这也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幼儿偷拿行为的涵义

幼儿的偷拿行为是指幼儿在无客观需要,也不明确动机的情况下,随便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成人的偷拿是指趁别人不注意时,故意偷偷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幼儿的偷拿行为和成人的偷拿行为都会对对方产生不良影响,但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的行为划等号。[1]首先,幼儿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权观,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其次,幼儿道德概念的发展尚未成熟,不知道没有经过他人许可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再次,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看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和玩具会忍不住拿走。而成人的偷拿行为有故意性及明确的目的性,给对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所以不能把二者相混淆。

二、幼儿偷拿行为的危害

虽然幼儿偷拿行为不等同于成人的偷拿行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偷拿行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形成偷拿的坏习惯

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幼儿的偷拿行为,长此以往会形成偷拿的坏习惯,而且有可能由原来对小物品的偷拿逐渐到偷拿比较大、比较贵重的物品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就像古代“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害人害己,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影响幼儿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一旦发现幼儿的偷拿行为,父母和教师一定要及时加以制止。如果无视其偷拿行为则相当于无形中放任此行为,幼儿会觉得这种行为是父母允许的,是对的,长此以往,会影响其是非观念和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三)不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发展

偷拿行为一旦被教师、小伙伴们发现后,许多人会鄙视、瞧不起他(她),继而会将这种行为告诉其他的幼儿,导致其他幼儿的疏远和鄙视,不利于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的还会被扣上“小偷”的帽子,幼儿会产生自卑、逆反、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特征,严重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诱发幼儿的说谎行为

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害怕受到惩罚,所以对待父母会不诚实,当父母问及物品的来源时,不敢告诉父母实情,从而诱发幼儿的撒谎行为。

三、幼儿偷拿行为的原因

幼儿偷拿行为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深入地加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物权观不明确、自控能力较低

年龄特别小的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低,分不清楚物品的归属权问题,不能很好地区分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只知道喜欢就拿来玩一玩。[2]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虽然知道东西不是自己的,但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看到喜爱的玩具、食物,便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手,出现偷拿行为。

(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占有欲强

有些幼儿看到别的小伙伴有好看的玩具、好吃的食物,自己没有,加之父母管制较严,拒绝为其购买,粗暴拒绝孩子的要求,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小伙伴面前炫耀自己,所以出现偷拿行为。家长过度溺爱子女,导致子女产生极强的占有欲,家中所有物品都为其所用,一旦看到别人的东西无法得到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理也会使其产生偷拿行为。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低,缺乏良好的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瑞学家皮亚杰认为,3~6岁的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不成熟,头脑中缺少对“道德”、“人道”等概念的理解,不明白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认为不经过别人允许拿别人东西是不好的行为。同时幼儿期的道德判断主要是“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该阶段幼儿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在道德判断中盲目地服从成人的判断,成人认可的内容就是幼儿认可的。[3]当幼儿出现了偶尔的“偷拿”行为,成人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幼儿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得到认可的,是正确的,偷拿行为发生的频率也因而会增加。

当幼儿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或摩擦,受到家长的指责或批评时,出于报复心理,一些幼儿会采用拿走别人珍爱之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通过让对方伤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类幼儿如不及时纠正其行为,将来很可能成为刻薄、无情、复仇心强的人,造成严重的人格缺陷。

(五)家庭和同伴的不良影响

父母有偷盗的不良行为或爱贪小便宜,随便拿单位的东西,幼儿生活在不良环境中,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也会出现偷拿行为。或者结交了一些有偷拿行为的小伙伴,看到小伙伴不费吹灰之力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加之幼儿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不会认识到严重的后果,诱发幼儿的偷拿行为。

(六)为引起家长的注意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幼儿的情感和需求,生活中缺少对幼儿的关爱,幼儿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使家长多陪伴幼儿而故意出现偷拿行为。就像某案例中的小主人公小红(化名),她的妈妈经常在外地打工,和女儿交流的时间特别少,女儿很想念妈妈,因为妈妈很爱美,每次回来都会涂口红,所以小红为了留住妈妈,就会偷拿妈妈的口红,她认为偷拿了妈妈的口红,妈妈就能留下来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四、偷拿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家长在对待幼儿的偷拿行为时,往往会表现为两个极端:有一类家长会深恶痛绝,把孩子暴揍一顿,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可能会促使其增加偷拿行为的频率。另一类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或装聋作哑,或认为子女的偷拿行为是“聪明”、“精明”。家长的这种态度无疑是对孩子偷拿行为的放纵,会导致幼儿的偷拿行为一发而不可收拾,造成严重后果。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应针对幼儿偷拿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

2.2.4 右侧乳腺受照剂量体积对比 3组调强治疗计划健康右侧乳腺的剂量和受照体积参数见表5。3种计划的Dmean、 V5、V10等处三者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能很好地保护右侧乳腺。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偷拿”是一种坏行为,要给幼儿讲道理,让其认识到偷拿的危害和后果。[4]比如天天的班级洗手池边上有两块香皂,天天偷拿了其中的一块,天天的爸爸知道此事后,引导天天,让其知道偷拿了班级的香皂,小朋友洗手的速度就会减慢,饭菜就会凉,吃到肚子里就会不舒服,肚子会疼,严重还会拉肚子。天天一听,恍然大悟,就答应爸爸把香皂放回去。如果单纯讲道理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也可以配合案例、故事来引导幼儿,让其知道偷拿的危害,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

(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所做的“软糖实验”给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启示。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培养幼儿“延迟满足”的能力,即“耐力”,让幼儿明白等待或许是件美好的事情,要学会坚持与等待。另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耐心等待的好习惯,如排队洗手、排队喝水、排队去卫生间等,锻炼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5]对于子女的要求,家长要区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要满足子女合理的物质需求,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家长要告诉子女不能满足的原因。也可以暂时不满足子女的要求,告诉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想要的物品作为奖励或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购买玩具,以此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重视环境的熏陶

社会环境既包含家庭环境,也包含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6]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率先做出榜样,以身作则,不要贪图小便宜。第二,注意教养方式,不要溺爱也不要专制。父母过度溺爱,子女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依赖性强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而且容易导致产生极强的占有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会诱发幼儿的偷拿行为。父母专制,对幼儿限制太多,一味拒绝幼儿的要求,则会使幼儿发生偷拿行为。第三,父母管教态度要一致,面对孩子的偷拿行为,在处理方式、态度上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矫治孩子的坏毛病。第四,用隔离法限制幼儿结交有偷拿行为的伙伴。同龄伙伴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一些有偷拿行为的幼儿,家长要阻止子女与其来往。

(四)帮助幼儿形成“所有权”概念

家长和教师应该反复告诉幼儿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更不能随便拿。告知幼儿如果特别喜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想要拿来玩一玩或看一看,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后才可以,而且玩完或看完后要立即归还,并要谢谢对方。在幼儿园,教师把每位幼儿的东西都做有标记,在家里,父母也可以采用“贴标签”或“划范围”的方式明确哪些物品是幼儿自己的,哪些不是。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要征得老师、家长或小伙伴的许可。

(五)适当惩罚,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就事论事,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能让大家都瞧不起他,又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把握分寸,用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打骂。简单粗暴地打骂不仅不能减少幼儿的偷拿行为,还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更加严重的偷拿行为。为帮助幼儿减少偷拿行为可以采用取消奖励、隔离、不予理睬、用自己的零花钱进行补偿等方式对其进行惩罚。如幼儿偷吃了别人的食物可以惩罚他几天不能吃这种食物,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六)正确对待偷拿行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对已经发生偷拿行为的幼儿,家长一定不要着急上火,去打骂孩子,甚至给孩子扣一顶“小偷”的帽子。要耐心地询问偷拿的原因,同时告诉幼儿,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家长都会满足,但一定要说出来,让父母知道他的需要,而不是去拿别人的,更不能自己偷钱去买。告诉幼儿偷拿行为的危害,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对稍大一点的幼儿可以用故事、案例进行普法教育。对于明知故犯的幼儿,要让幼儿理解拿别人东西后别人的感觉,必要时让幼儿体会“被盗”的心情。最后带着幼儿亲自将东西还给主人,向主人道歉,还要设法弥补自己的错误。

(七)厌恶疗法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偷窃习惯的大一些的幼儿,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采用厌恶刺激的方法来矫正这种异常行为。厌恶疗法是通过惩罚手段消除患者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7]其方法是将厌恶刺激(负强化的刺激物如暂停某项活动、给被试产生不适感的刺激等)作为惩罚性的无条件刺激,使之与引起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相结合,从而引起患者对原有条件反应的厌恶、恐惧或回避,经多次应用厌恶刺激,使患者消除已形成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也可以配合正强化和负强化同时使用,如果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即给予厌恶刺激;当幼儿不再出现偷拿行为时,可以撤销厌恶刺激;当幼儿能保持这种良好的行为若干天,达到父母期望的要求时,即给予正强化。在实施过程中,家长、教师一定要配合,选好强化物,并在矫治过程中作好记录。

在国外,家长在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日本的父母一般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美国的幼儿园一般会让犯错的孩子单独待几分钟,采用隔离的办法进行惩罚;英国的家长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会采用孩子自己弥补错误的方法进行,如偷拿了小伙伴的玩具,那么可以自己用零花钱买相同的玩具进行弥补,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中国父母参考借鉴。

由于幼儿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缺乏基本道德认知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会出现偷拿行为,家长和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查清原因并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矫治,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1]杨东亚.小学低年级学生偷拿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J].辽宁教育,2007(Z1).

[2]肖宝华.谈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理艺术[J].教育探索,2013(7).

[3]静进.儿童心理行为及其发育障碍第10讲:儿童品行障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0).

[4]史晋.乖女孩儿“偷拿”背后的秘密[J].当代学生,2012 (19).

[5]唐洪,方富熹.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报,1996(4).

[6]曾文星.小孩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J].心理与健康,2011 (2).

[7]肖梅.孩子有了“偷窃”行为之后[J].中华家教,2006(12).

[责任编辑:陈 浮]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Children’s“Stealing Behavior”

DU Chunjuan,CHI Yanjie

Stealing behavior is a kind of bad behavior in some children,and if it is not corrected and prevented timely,it will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good moral quality.The author tries to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anger of children’s stealing behavior and analyze the forming reasons deeply.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treat children’s stealing behavior correctly,and countermeasures include:raising children’s moral cognition level,and the ability of self-control,forming concept of the ownership of goods,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hildren’s stealing behavior;reason;correction

2015-07-15

杜春娟,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教育系讲师;迟艳杰,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系讲师。

猜你喜欢

小伙伴道德家长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和我的小伙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家长请吃药Ⅱ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