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文学资源的匮乏及对策

2015-02-13刘冬蕊楚爱华

关键词:语文课文学语文

刘冬蕊,楚爱华

语文课文学资源的匮乏及对策

刘冬蕊,楚爱华

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语文课普遍存在着文学资源的匮乏和滞后问题,这是造成语文课死板枯燥,甚至教条僵化的根本原因。丰厚的文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丰富语文课文学资源的策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大学中文系应主动与中小学语文相衔接;中小学校应积极给语文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语文教师要不断关注研究动态和相关信息。

语文课堂教学;文学资源;匮乏;滞后;策略

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受制于各种思想和权力的制约,语文作为一门颇具争议的动态学科在学者们的争论不休中摇来摆去,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什么是语文?“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时至今日,语文课仍处在众声喧哗的风头浪尖上,难有定论。在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说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毋庸置疑的。但二者孰重孰轻?这又成了另外一个困扰语文且难以厘清的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文学素养”的呼声渐次高涨,语文的“人文性”愈来愈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考察当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还是为大多数语文课过度拘泥于“工具性”、文学储备远远不够而深感忧虑。

一、语文课文学资源的匮乏与滞后问题

虽然语文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许多年,但仔细考察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还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文学资源的匮乏和滞后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一)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语文教育的一切行为必须以语言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的技能,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本分职责。”[1]但实际情况是,在工具论、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中小学校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仍把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忽略或无视它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教师上课多拘囿于教参,很少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新观点和新成果,在课堂上无心或无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即使是教学改革,也多停留在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层面,如使用投影、录音、多媒体等手段固然形象、直观、生动,但从根本上来说仍属于形式上的范畴。

就课堂开场白来说,问题导入式、直奔主题式、辞旧迎新式、情境影像导入式等,时至今日,教育界在课堂导入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成果在带给大家启发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离开了宏富深厚的文学积累和高远长阔的文学视野,无论师生互动得怎样热烈,媒体画面设计得怎样华美,这样的语文课从根本上来讲仍不过是喧嚣热闹的花架子。如同纸花蜡果,虽然华美艳丽,但终究缺少鲜活的生命和营养的汁液。

那么,语文课文学资源匮乏的原因何在?追本溯源我们发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科研究,中小学语文与高端的文学研究资源之间常常是疏离的、有隔膜的。二者各自为营,少有沟通。高校中文系与中小学语文密切相关的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如相关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极少输送到中小学,被中小学所采用;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也鲜有积极主动地去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即使有些文学批评理论被注意且被用于语文研究,也往往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可以说,失去这些丰厚的文学资源,语文教学无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怎样改革,都只能漂浮在表层而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活泼的生活情趣、飞扬的生命体验、诗性的心灵润泽等,这些本该附着在语文课上的文学质感一旦不复存在,语文就会变得枯燥、甚至僵化,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堂语文课就是死的了。

(二)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文学资源的个案举例

其实改变这种状况并不难。只要我们打开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通道,从文学的高处探寻资源,我们就会得到一条宽阔无比的活水的江河。

个案一:

《伯牙绝弦》一文,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朗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通篇翻译、总结全文主旨,有条件的学校老师们还会放《高山》、《流水》古琴曲,配上唯美的画面,从视听的角度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们认为,这堂课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应该就这篇课文循循善诱,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子期死了,伯牙为何一定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其它乐器也会有知音,为什么只有古琴的知音才有这样决绝的举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的也已经接触到不少乐器,这些问题马上就能吸引住他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将古琴丰富的文化内涵逐一讲给他们: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门乐器,寄托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神圣信仰。古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代表三百六十六日。上圆下方,模拟天地。十三个琴徽,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加上闰月等。因为古人对古琴持有神圣的信仰和尊崇,对弹琴规范有着严格的限定,对听琴者要求很高,因此遇到一个知音很难。知音的难寻难得、情志的相得相投使得鼓琴者情感决绝,一旦知音死去就意冷如死、绝弦心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了解了古琴“知音情结”背后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古琴文化,伯牙摔琴绝弦谢知音的决绝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2]这堂课就能变得生动,甚至会带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个案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按以下步骤操作:先介绍《世说新语》的大致情况;然后通篇朗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通篇翻译、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进行主题归纳。归纳的具体内容为:本文表现出小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我们认为这堂课到此结束仍有欠缺,还有不少宝藏值得挖掘:这篇课文明明写了三个人物,除了儿子和客人之外,那个匆匆上场又匆匆退席的父亲陈太丘,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下?这个人物是次要人物吗?《三国演义》中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说求贤若渴的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虽未见到,但却通过其他人如童子、友人、弟弟、丈人等,领悟到诸葛亮的“古淡”、“高超”、“旷逸”、“清韵”。古代一些优秀的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常常采用虚写的手法,较之于实写反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与无处写。”[3](P449)作者对陈太丘虽然着墨不多,作为一个虚写的人物,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两个人物身上看到他的影子?这种写作手法对大家有没有启发?这样的提示和点拨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实际写作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对于学生们来说同样是活的,学生们的收获同样很大。

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语文课成为他们探险获知的神秘王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课。但语文课的现实状况却令人失望:每学期发下新书,学生们课下最爱读、最先读完的一定是语文课本。而语文课却又常常令人生厌,有学者感慨这是语文课的失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语文课文学资源的贫瘠和匮乏,使得教师们缺少登高望远、游刃有余、让语文课活起来的能力。

(三)相关文学批评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滞后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一些相关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幸被运用到语文研究领域中,但也往往呈现出严重的滞后状态。比如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的女权批评理论,8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在学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批评高潮,很多经典作品、传统人物形象得到了重新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将此理论用于语文教材中性别问题的研究却滞后了近十年,且成果不多。再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学界掀起的那场“身体”叙事热,乃是源自西方以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席林《身体与社会理论》、马克·勒伯《身体意象》等为代表的“阅读身体”系列文学运动。而将此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观照语文教材,从知网上看目前就只有杨晓峰、靳玉乐2013年在《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身体话语的价值及其实现》[4]一篇,滞后了十几年不说,到目前为止在语文研究领域仍属冷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遗憾!

二、丰富语文课文学资源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它和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不一样,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如果说自然科学针对外部客观世界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观陈述,那么,人文学科看重的则是人的内心世界,强调的是“应当是什么”的价值指向。因此,中小学语文虽然离不开传授知识等“技术性”、“工具性”的训练,但它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指向学生的心灵世界,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世界磨砺他们的意志和性情,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灵感知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确实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深远的人文意义。

(一)语文的本质是要感知文本的深层内涵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明象”、“存意”的声音符号,即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不像色彩、线条那样形象可观,它自身的抽象性使得它与形象所要求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语言表述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因此,语文课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应指导学生通过精细的文本阅读逐层深入地去探索和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意,将文学感知的触须深入到文本的内核和深处,去探寻海明威所说的隐藏在水面下的那八分之七的“冰山”[5](p60),方能觅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文学奇观。

如何在语文讲读中帮助学生获得如上所说的审美体验?这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学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文学的高处触类旁通、游刃有余。我们知道,文学审美是一个从阅读到欣赏,再到鉴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文本的审美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文本提供的意象;由文本意象引发的联想;文本的深层内涵即象征。许多经典的文本深藏若虚、貌似平淡,但却让历代读者远以神行、回味无穷,究其原因就在于那潜藏在作品浅表内容下的“象征”,蕴含了人性人情的秘密,体现着人生深刻而丰富的哲理。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学积累,获得一种超文本的文学张力,才能带领学生们在细嚼、品味中慢慢地领悟探寻,由“身之所容”、“目之所瞩”的文本意象进入到“意之所游”的境界,进而一步一步地接近文本的深层内涵。

(二)逐步接近文本深层内涵的个案举例

如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收录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的小令有着奇特的“并列式意象组合”,是简约与精致、素朴与凝敛、温暖与苍凉、绝望与希望的结合体,以其丰富的文学张力和哲学沉思感动着历代读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文称其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在《人间词话》中称“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文学史上描写悲秋主题、游子思乡的主题有很多,为什么只有它获得如此的盛誉?除了秋思之悲、羁旅之愁,还有没有更深刻的东西刺痛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神经?了解了马致远文采盖世却沉沦下僚的悲惨处境,再联系文学史上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从愤而投江的屈原、忍辱苟活只为著书立说的司马迁,到壮志难酬悲叹人生如梦的苏轼,再到十年悲苦、字字皆血的曹雪芹,这首小令所传达的悲剧意识不正是千古文人怀才不遇、英雄失路的共同命运吗?

如果学生文学素养较高,还可以再往深处挖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首小令,有没有涉及到人类共同命运的主题?从《圣经》里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那刻起,人类就生活在撒旦的咒诅中。从《神曲》中的但丁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从“道路总是绊人”的卡夫卡到“梦醒了无路可走”的鲁迅,出世入世的纠结,孤独伤感的梦魇,“无路的目的和无目的的路使行路成其为必然,使人成为永远的过客、流浪者。”[6]或寻路或流浪,“行在路上”的“孤独者”是上帝关于人类的谶语,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人类一个沉重而又终难逃脱的命题。《天净沙·秋思》无论古今、不分中外,几乎扣动了所有读者的心弦,就是因为在它貌简实腴的文笔下蕴藏着人类关于自身命运的深沉叩问。[7]

还有鲁迅《秋夜》里那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理解了鲁迅对阿Q无知、愚昧的忿怒,用自杀式的“无戏可看”、对无聊看客的复仇,就不会纠结这句话的重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表层“空虚”、“无聊”的解读上,而是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对当时麻木和沉寂的中国国民的呐喊。他肩扛黑暗闸门的勇气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已经变成了枣树,变成了狂人,变成了投枪和匕首,刺向这无边的空虚的暗夜。

梁启超曾将小说的功能用“熏”、“浸”、“刺”、“提”四个字来加以概括,我们认为这四个字同样适用于文学味十足的语文课。“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经常被这样的文学气氛熏陶、浸染,学生们的文学感知能力一定会在不断的刺激中得以提升。当然,在这样的文学迷宫中游走,教师们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照顾到课时,还要照顾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能过度拔高和掘深。

三、丰富语文课文学资源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文学资源支撑的语文课不仅可以激活课堂,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积累,增加他们的审美能力,更能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深度,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问题意识。那么怎样面对现实,改变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普遍存在的文学资源匮乏和滞后现状呢?本人认为应该从大学、中小学和教师三个方面着手:

(一)大学中文系应主动与中小学语文相衔接

就目前学界的状况来看,高校文学研究与中小学语文研究壁垒森严,二者形成两个较为封闭的内循环模式,缺少交流。高校教师很少“下移”关注中小学语文课程,而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少关注高校相关的科研成果。语文本身包含文学成分,文学更是高阶段的语文,二者本来就有着彼此相通的血缘,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必须要改变,大学中文系与中小学语文一定要衔接起来。

从大学中文系方面来讲,实现这种衔接要分三部分进行:第一,要打通渠道,将自己相关的文学研究成果输送到基础教育中去,比如教学参考书、报纸、学术刊物等,鼓励高校教师深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进行调研,要接地气。第二,在对师范类本科生的教学上,应主动了解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篇目,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学史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能存在的衔接点,对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存在的交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和深入挖掘,“使中文专业学习成为将来从教工作的源头活水”[8]。第三,尽量多安排本科生到中小学的见习、实习机会,让他们拿起课本走上讲台亲自感受自己的知识所缺,以激发他们返校后的求知欲。就目前来看,师范类大学生只在大四安排一次实习,这是不够的。应该在大二、大三阶段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这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将来能够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二)学校要给语文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

语文文学资源的匮乏与否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积累与文学素养是否处在可持续发展状态。有学者对“备课时想到使用大学学习的知识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是“经常3.1%,偶尔46.2%,想过但没法用47.6%,从未想过3.1%。”[8]这个数字指出了目前中小学语文学教师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把大学所学的文学史束之高阁不再利用,对于文学史中的重点作家和作品也不再做深入了解和进一步挖掘了,更何况不少师范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好好地上课、听课,完成该完成的学业。因此,中小学校要积极提供机会,经常组织语文教师到大学中文系参加培训,听取有关学术报告、讲座等,关注学术前沿,与大学中文系保持动态联系,汲取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学术营养。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创造各种条件如组织各种竞赛等,让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练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等行为成为自觉和常态。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关注研究动态和相关信息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时代密切联系的动态学科,语文教师要多关注时政要闻以及各种理论研究动态,用以充实语文课堂教学,与时代保持同步。但要保持文学理性,吸取和采纳对语文有益、有用的东西,以达到理论话语和体系的多元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从形式主义到新历史主义,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很多人不考虑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就直接将这些西方理论加以套用,造成了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现象。在语文学界,将后现代课程论整合进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一例,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

总之,语文课要想活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文学资源的丰富和加强势在必行。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1]钱加清.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另一种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2]楚爱华.伯牙绝弦为哪般——从伯牙绝弦看古琴的知音情结[J].语文建设,2013(8).

[3]罗贯中.三国演义(毛评本)[M].济南:齐鲁书社,1971.

[4]杨晓峰,靳玉乐.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身体话语的价值及其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13(5).

[5]崔道怡等.“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张天佑.死在路上的永恒者[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4).

[7]于鸿珊,楚爱华.行在路上:一个关于人类的永恒命题——《天净沙·秋思》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5(1).

[8]郑振峰,江合友.中高等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以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 (7).

[责任编辑:况 琳]

Shortage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hinese Cours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U Dongrui,CHU Aihua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shortage and lag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exist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which is the root cause making Chinese class boring,even dogmatic.Rich literature resources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text.The strategies of enriching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of Chinese course are: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ould link up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course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Chinese should be given more chances to take refresher courses;teachers of Chines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research trend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literature resources;shortage;lag;strategy

2015-07-08

刘冬蕊,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037)德育部讲师;楚爱华,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300387)中文系教授。

天津市“三年引进千名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5k9m110004);天津师范大学教改项目“基础教育视野下《中国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阶段性成果(2013003)。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文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们需要文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