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教育实习对策研究
2015-02-13付兰
付 兰
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教育实习对策研究
付 兰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在笔试科目及面试部分中都加大了实践能力考察的比例,而目前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工作中,实习生、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提出应加强师范生专业思想教育,细化实习考核;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和实习制度建设;加强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实习工作等对策。
教师资格证;国考;师范生;实践能力;问题;对策
教育部2013年8月15日公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暂行办法第三章“考试内容与形式”第十一条笔试主要考查的内容中,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四条指出“面试主要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在笔试科目及面试部分中都加大了实践能力考察的比例。这说明师范类高校生实践能力的不足甚至缺失已经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需要适时改正这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师范类高校生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其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其中教育实习环节最为突出。
(一)实习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实习生存在专业思想薄弱,忽视教师教育实习的问题。其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不充分,听课评课走过场。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部分要求参考者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但是有些师范生本身不愿意当教师,实习态度消极,工作不主动,表现为备课不充分,讲课不透彻,听课评课走过场。师范类学生所修专业属于教育方向,将来的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即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教育教学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方向所决定的,它是在成为一个合格教师前必要的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实习不仅是对师范生师德和专业思想的实际考证,也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步骤,以及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基础教育的最直接的途径。[1]然而,一些实习生由于自身实习态度、思想认识等问题,对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的养成不够用心,不够踏实,因而,会直接影响其将来参与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的竞争力。
心理承受力较弱,遇到挫折抱怨多于思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而人际关系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2]一些实习生认为自己满腔热情关心学生,比当地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要宽容,认为一定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敬仰。事实上,实习生的一些无原则宽容让学生认为实习老师的原则性没有本班老师强,会让他们有可乘之机。当学生的不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与实习生翻脸,不顾及实习生对他们的付出。学生的“背叛”让实习生难以接受,从而对学生产生了怨恨的心理,并不断地在人前抱怨自己实习班的种种不良现象,认为学校安排班级不公平,欺负自己,甚至找到校领导要求换班,把自己调到“好班”去。表现出实习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状况。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3](p143)此外,社会上传闻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试点工作中,通过率比试点前要低很多,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增加,涉及综合素质、教育基础知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面试等四项,这也让一些在大学没有努力学习的实习生充满了畏难情绪,不知自己毕业时能否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偏赶上教师资格证改革,于是,破罐破摔,也不认真实习了。这种心理对于师范生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的养成是有害无利的。
人为缩短教育实习时间。师范类学生实习大都在大四上学期,面临写毕业论文、找工作以及各种考试等压力,这些情况严重干扰了他们的实习,同时,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实习生会选择请假离开实习学校去考证。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以备考研究生为由提前结束实习,或干脆要求分散实习时间,实际是不去实习,找关系在某学校开出实习证明,编造实习手册内容,造个假成绩蒙骗学校,自己躲起来复习考研。还有临近年末的各种招聘会也让实习生心神不定,跑各种现场,一去又是几天。实习学校出于不耽误实习生前程的考虑,基本上都会批假,这就造成实习生接二连三地请假,不断干扰实习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使得实习学校越来越不愿意把更多的上课机会、进班机会留给实习生了。这些属于职业道德范畴的行为虽然不能在教师资格国考中完全反映出来,但对于想要拿到教师资格证的实习生来说,必须要摒弃这些行为,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收获甚少
教育实习的主体是师范生培养院校和实习生,客体是中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客体的相互协助是实习取得成效的关键。现实中指导教师与教育实习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很多指导教师将指导实习生作为边缘性的工作,很少甚至没有认真指导实习生。[4]在一些地方重点中小学为了保成绩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即使是碍于关系接收了,也把实习生上课次数限制在一两节或三四节之内,不允许实习生进班进行班主任实习。而在普通中小学,教师们自己除了有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外,还要找家长谈话、批作业、备课,比较努力的教师还要进行业务学习。他们抽不出多少时间来指导实习生;更有甚者,还有个别不负责任的教师把实习生当成替代自己的劳动力,把任务交给实习生后,人就长时间不见了,基本谈不上指导。
大学的指导教师对待教育实习也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因学校有课抽不出时间去各中小学对实习生进行指导;二是因为地方院校实习的中小学大多在县城或乡镇,条件不如城市学校,一些教师怕吃苦不愿下基层指导,人都没去过或很少去过;三是刚毕业的新教师自己也刚刚从学生成为教师,还没有教学实践经验,也还需要被别人指导,学校却让他们指导实习生,可想而知效果会怎样;四是派即将退休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工作人员去指导实习生,如老实验员、老管理人员等。上述这些情况导致实习生接受到的业务指导不到位,因此他们不得不上网查案例或同学之间进行切磋和探讨,变成了自己指导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教师资格国考加大了实践能力考察的比例,而以上所举现象导致了实习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从而不能在竞争中获胜。
(三)实习学校考评不严格,实习流于形式
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笔试部分要求参考者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习中,一些中小学对教育实习管理不规范,学校不重视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正常培养,只把实习生当成临时帮工,所给班级和课时不能使实习生经历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还有一些中小学对教育实习不支持,尤以重点中学为甚,主要是怕影响班级管理和正常教学,进而影响学校成绩,所以不愿意让实习生走进教室、走进课堂,整个实习过程大部分时间让实习生批作业,不让其参与班主任工作,只给一两节上课机会。这些现实情况不能培养和锻炼师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行考评制度规定实习成绩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给出,实习学校领导把关,大学指导教师只有写实习鉴定的权利。由于大学指导教师不能经常下到中小学进行指导,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中小学指导教师又出于各种考虑几乎全部给予及格以上的成绩,有的学校全部给到90分以上,有的甚至给到了满分。这种对学生实习考评不严格、不严肃、不真实的做法导致了实习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也不认真,敷衍糊弄。实习后的总结反思更是形式化,多是自我表扬,很少反思自省,以上种种做法,都不利于实习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自我成长。
二、教育实习质量提升的对策
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提升师范类高校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促使师范生在教师资格证国家考试中顺利通过,取得教师职业准入证,从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视角,可考虑采用以下对策。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细化实习考核
1986年国家教委就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师范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内容,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教育事业的一代师资。”[5]大学应当允许大学生入学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专业,对选定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师范生的专业情感教育、师德教育,使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认识职业价值,知晓职业法律,理解职业行动带来的结果。当师范生专业思想加强了,就能够努力学习、努力实践。自身条件硬了,就不会惧怕所谓教师资格国考通过率比国考前大幅降低的情况了。此外,也要向师范生说明,根据试点各省报考情况,证明了非师范类专业学生报考通过率低,而不是师范类学生通过率低的事实,打消师范生的思想顾虑。
坚决杜绝走过场、走形式的考评,建立奖惩制度确保考评机制的严肃性,发现造假等情况,实习生及其指导教师都要受到纪律处分;个人实习总结报告所写内容包括教案、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计划等都要真实,要用有确切的时间、地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附有指导教师的亲笔签字。每个实习生只有得到符合自己实习情况的真实成绩,才能保证考评的公平性,才能让更多的学生认真起来。教师资格国考中笔试、面试部分的各个测试项目都需要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对教育教学有较深入的认识,进而,才能在国考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不俗的成绩。
(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和实习制度的建设
做好大学指导教师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与督导工作。具体而言,大学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切实做到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如指导教师到实习学校去几次,听多少节课,指导多少学生,指导内容包括哪些,都需要哪些材料来佐证等,都应一一落实。各专业选派的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学科指导技巧,而不应派即将退休的无课人员,以及大学的各种非教学人员去充当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协调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大学管理部门还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绩效加分、职称优先、评优首选等。同时,更应加强大学教师的师德教育。总而言之,大学指导教师是实习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所以教师队伍素质必须过硬。
(三)加强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实习工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高校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经常沟通交流,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
加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大学方面将实习生实习的各种规章制度、具体要求形成纸质材料交给中小学领导及指导教师,并加以详细说明,使中小学领导及指导教师了解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自己所要负责的范围、达到的程度。中小学方面也应通过介绍中小学对于教师的纪律、工作、思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出实习生应该注意的事项。通过沟通,双方共同对实习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各种要求,如此,既避免了实习校领导及教师可能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又杜绝了不利于实习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做法。
保证实习时间,建立实习生与基地学校教师之间的师徒关系。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完整、系统地完成教育实习。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教育实习的时间为18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师范类学生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这些政策和要求,是教育实习得以完整、系统地实行的时间保障。
师徒制的教学方法是“传、帮、带”,以言传身教为主,教学过程全部在教学现场完成,师范生在实践中学,学以致用;指导教师因材施教,使理论能够紧密联系实际。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技术,是其多年来潜心探索积累起来的,具有显著的独有性、经验性。因此,师傅是师徒关系的主导者,师傅所掌握技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徒弟的成就。[6]这就要求实习基地学校应指派那些不仅能传授专业基础知识,还要熟悉职业技能的优秀教师,来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工作。这样带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一定会高于其他方式实习的学生。
总之,教育部为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制,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建立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政策,师范类高校生应该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按照教师职业准入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高校也应该严格执行师范生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在为师范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保驾护航的同时,还应注意各种阻碍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出现,使师范生经过教育教学实习,能顺利打开走进教师队伍的大门,获得教师职业的准入证明,从而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1]李立新.从教育实习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新课程研究,2009(2).
[2]秦婧.高等院校大学生自尊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二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杨登伟.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6).
[5]佚名.国家教委要求大力发展和加强师范教育[J].人民教育,1986(6).
[6]欧阳斐.师徒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责任编辑:况 琳]
Practice Education Strategies on the Background of State Examination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FU Lan
In“Interim Measur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in written test and interview has been increased.But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intern students,faculty advisers,and practice schools in current normal school educational practice.Therefor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professional thinking education,and refine practice examination;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faculty teaching body and practice system;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carry out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practice.
teachers’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state examination;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problem;countermeasure
2015-07-25
付兰,广东省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4GXJK151);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SJJX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