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改”的IT类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5-02-13陶皖强俊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竞赛学科能力

陶皖 强俊

(安徽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1]。信息技术推动了融合创新,重塑了商业的模式;工业互联网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支撑;而互联网+则催生了新兴的业态[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IT人才的要求呈现出三大特点:1)较强的自学和再学习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2)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并重;3)复合型技术应用等。为适应对IT人才的新需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类IT企业举办了多种多样,特色不同的学科竞赛。鉴于此,本学院立足IT人才培养特点,以“互联网+”、“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机器人”等竞赛为抓手,通过学科竞赛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企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在IT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通过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建立起课内学习、实践与课外竞赛、创新相结合的IT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赛促改”的改革与实践

近三年来本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200余项,获得全国和省级奖100余人次,通过参与这些竞赛,笔者总结了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生知识体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不足,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结合学生第一和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一)改革措施

1.修订培养方案

根据竞赛反映出的某些学科知识陈旧,课程知识点重复、分散等问题,在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进行了学科方向和课程的整合,加大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力度。根据竞赛中学生反映出来的实践类课程仅仅满足于验证性实验,导致在竞赛项目开发过程中实践应用能力弱的情况,在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改中增加“课程设计”数量及“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并将竞赛类等创新实践活动作为素质学分加入到培养方案中,从而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学生们将所学的各科目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如本院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培养方案从2013级开始即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具体包括: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新知识的需要增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同时增设“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云计算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分析软件”等课程;针对知识点重复分散问题和学科竞赛的意见反馈合并“信息科学基础”和“信息管理学”两门课程;增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将所有课程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比例提高到20%左右,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加2-4个创新与实践综合素质学分,以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等活动[3-4]。

2.增设竞赛类公选课

根据学科竞赛涉及到很多新知识的特点,在公共选修课中增设了 “算法竞赛入门”、“ACM程序设计与算法”等课程,使更多学生能接触和学习竞赛基础知识,一方面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选拔出优秀学生参与相关创新性竞赛活动。

(二)实践探索

1.成立学生科技协会

根据学科竞赛往往会有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的特点,成立了课外科技学会组织,如程序设计分会、数据库应用分会、机器人分会等,安排教师定期组织课外培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对各类竞赛兴趣高的学生能参与其中,并定期安排校内选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也为提高竞赛水平打下了基础。

2.申报创新实践类项目

学科竞赛项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科竞赛过程中总结经验,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来,学生主持教育部、教育厅创新与实践课题80余项。基本建立起“一、二年级参与竞赛,积累课题经验,三、四年级申报创新项目,以项目激发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模式。

3.撰写科研论文,申报专利

在学生完成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的同时,帮助并指导学生将项目成果写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将好的竞赛成果及项目实践效果申报专利,通过参加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等活动,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掌握产权保护方法。

二、“以赛促改”的思考

(一)学科竞赛的好处

1.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和转化能力

各类学科竞赛所涉及的都是当今前沿技术,如:“互联网+”比赛直接将互联网+传统应用直接引入竞赛思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计算机设计类竞赛侧重于新IT技术的创新性运用。开展竞赛教学活动,无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可以迅速接触相关的学科前沿,建立高水准的研究目标;同时,竞赛项目实施有利于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到实际应用上去。

2.有利于学科交叉创新,增强相关学科或课程的联系

学生在竞赛项目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探究各类知识,了解不同科目中的知识如何综合运用,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帮助学生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建立对专业学科的了解和认识。

3.有学科普适性,易推广

IT类的基础课程在各学科中均普遍开设,因此现有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质侧重与某些类竞赛教育整合,学校可以统一规划硬件投入和配置师资力量,在减少重复投资的前提下,使学科群广泛受益,如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和电气学院均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智能小车”类竞赛中。

4.培养科学素养、团队意识和抗挫折的能力

勤奋刻苦、废寝忘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互相学习、团结协作、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怕失败、顽强进取、严谨推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完成竞赛设计任务的思想保证[6]。竞赛过程的各种失败亦能帮助缺乏挫折教育的年轻一代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以赛促改”的作用

1.人才培养中理论联系实践

“以赛促改”能将竞赛经验融入课程体系中,竞赛项目的选题往往具有新颖性,但项目的设计制作和调试过程必须是脚踏实地的。学生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又能激发出其创新能力。因此,竞赛活动是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2.使人才培养过程有趣味性

将竞赛活动融入学科体系,使IT人才培养过程改变了以前的呆板模式,变得具有趣味,如“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包括了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课件制作)、软件服务外包等各类计算机实际应用,并能满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各种程度的学生能力需求(如:一年级学生尚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可以参加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少的微课类比赛;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可以参加软件应用与开发类比赛,通过比赛巩固已有知识,促进学习新的知识;高年级学生通过软件外包类比赛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将书本知识拓展到实践应用中)。尤其,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的今天,结合竞赛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将其从网络游戏、朋友圈和聊天室中带到科技制作、学术和创新交流中来。参加各类学科比赛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带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其它很多项目所达不到的。同时,大赛中的创新性要求,可激发师生实践创新能力,活跃校园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型校园建设。

结语

通过实践发现,IT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以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了解学与教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总结来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是一种处理好理论与工程实践、基础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有效途径。而通过探索与实践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1]百度百科.[EB/OL].[2015-08-09].http://baike.baidu.com/s ubview/15381/5375888.htm.

[2]怀进鹏.两化融合有望带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EB/OL].(2015-4-9)[2015-9-11].http://tech.qq.com/a/20150409/055107.htm.

[3]陶皖.移动互联环境下工学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250-252.

[4]强俊,汪军,周鸣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4-117.

[5]殷蔚明,谢靖,许鸿文,等.普及机器人教育:工科高校创新教育的一剂良方[J].成功(教育),2007(8):160-161.

[6]沈建正.机器人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1):138.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