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目标教学的英语口语实践活动设计

2015-02-13

英语教师 2015年15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学习者技能

刘 玲

作者信息:233100,安徽滁州,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人们在用英语进行社会交际时,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项语言技能的运用。听、说、读、写既是学习语言必备的知识,又是语言运用的手段。据科学的统计,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用于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仅占9%(王蔷 2006:136)。可见,在四项语言技能中,听和说的技能是社会交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技能。因此,英语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口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一、英语口语语言能力的特征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语言学习的方式,习惯于把听和说称作为口语。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又把“听”称为语言的领会(输入)技能;把“说”称为语言的表达(输出)技能。语言的领会技能是指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的表达技能是指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所具有的说的信息输出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与语言输入的信息量的多少密切相关。语言输入的信息准确、内容丰富,语言输出时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说得地道,表达得精彩。

然而,作为一种语言领会技术,听的能力形成要难于说的能力。因为,听者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来接受语言信息的。听者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不了说话人传递语言信息的方式。如,说话的速度、声音的大小及语音语调等。同时,听力是由一系列微技能、技巧构成的综合能力。在听的过程中,人们既要有听音辨音、听音会意、预测印证下文、获取信息细节、抓住主题思想的能力,又要具备直接理解和连贯记忆和记录的能力。听力的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说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英语语言教学应实现听说结合、以听促说,进而达到以听说带动读写的目的。英语教师在设计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特点,处理好语言领会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快速提高,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就打下坚实的英语口语基础。

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的假设

根据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和学得的假设,培养外语能力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习得,另一种是学得。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它是一种不被觉察的过程,像小孩习得母语一样,学习者在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形成使用语言的能力。学得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学得是最后能弄懂语言知识,并把语言规则表述出来。正规学习能促使学得发生,错误的纠正能帮助弄懂规则,但学得不能导致习得(何广铿 2002:21)。此理论提示我们,语言能力的有效形成必须要通过学得与习得的有效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发展和延伸。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境活动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目的观与认识论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克拉申的语言习得论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建构主义的教学目的观与它的认识论、知识观和学习活动观紧密相连。建构主义认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的一元论观点,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共建的(韩立福 2006:16)。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英语口语教学把学生视为语言能力的主动建构者,将所有的学习任务置于各种真实的任务活动之中,支持学习者发展对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设计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潜能,为学习者提供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调整空间等,这都是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以目标教学为导向,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来设计口语实践活动

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国家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的同时,还应从语言习得规律的视角加以考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真实、任务型、得体性及听与说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学会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鲁子问、康淑敏 2008:199)。为此,英语教师在设计口语教学实践活动时,既要依据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来设计口语教学实践活动,又要考虑不同阶段语言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有所侧重,把以听促说、促读、促写落到实处。

(一)以国家英语教学目标为导向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指的是,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 200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偏重读和写,还是偏重听和说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在社会交往中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工具运用的得体自如,四会能力必须要全面发展。所以,基础英语教学应体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即以口语能力带动书面语能力的发展。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由此可知,高等学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基础英语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拓展到获取、创新文化素养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层面。如何达到人才质量培养的标准,关键在于外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中,英语口语能力在社会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依据语言习得规律设计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活动

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领会能力的形成总是先于表达能力,口语能力培养及训练方式可采用五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听与回答问题结合:既提出问题,又反馈听的效果,培养学生会说和怎样说的能力;二是听与复述结合:既考查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理解的准确度,又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三是听与读结合:用先听后读或先读后听的方法夯实学生听音辨音、听音辨意的能力;四是听与写结合:培养学生抓住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内容的主旨和大意及快速记录的能力;五是听与表演结合:将所听内容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出来,生动形象,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三)依据阶段侧重原则设计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活动

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层次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标准是不同的。教师应认真领会不同阶段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要求,可按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来科学设计不同阶段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基础阶段:以精听、精准表达为主。听音辨音的同时,伴有纠音正调的练习活动,旨在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言语基础。即准确掌握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规则,使其内化在学生的语言运用之中,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提高阶段:以句子的听音辨意为主。采取精听说与泛听说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听说语段和语篇的能力。发展阶段: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语段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语篇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语言和物质环境及说话人的语言特征进行推理、判断、调整听说方式的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听和说是不分家的。听的能力越强,获取的语言内容就越准确,信息量就越大,表达的就越清晰、自如、得体,最终达到交流思想和文化的目的。因此,科学设计英语口语教学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学习者技能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英语口语课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应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