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表达

2015-02-13

英语教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叠词目的论译本

李 鑫

作者信息:750001,宁夏银川,银川能源学院

引言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所以创作和引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其翻译也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翻译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其中语言的表达就是一个重要部分。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强调目的语读者的重要性,这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更加具有指导性。

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理论的核心,是由汉斯维米尔(Vermeer)和瑞斯(Reiss)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立的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目的论指出,译作的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的主要策略和方法。在目的论三原则中,目的法则为第一法则,决定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和策略,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要服从于目的法则。

二、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表达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服务的,是为了教育儿童、根据儿童的需要进行创作和编写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既要服从于一般文学的特点和要求,又要体现出其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活泼生动的特点,要服务于儿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爱好。陈子典(2003)指出儿童文学的重点是要切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年龄段的特殊性赋予了儿童文学独有的特点,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由此,译者在翻译时要以儿童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习惯为目标,要取悦儿童、吸引儿童,要在“为儿童服务”的宗旨下进行翻译。语言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再现儿童文学中的童趣。

(二)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以《风中玫瑰》为例)

《风中玫瑰》是美国作家帕姆·瑞安·赖安(Pam Munoz Ryan)众多作品中获得许多好评和大奖的一部儿童励志小说。讲述的是小主人公埃斯佩兰萨从一位过着公主般锦衣玉食生活的农场主女儿到逃离家乡远到美国成为一位农场工人的蜕变过程,是一部典型的儿童励志小说,值得翻译和推荐给小朋友阅读。笔者在完成自己的翻译实践之后阅读了现有的邹嘉荣译本《风中玫瑰》(以下简称为“邹译本”),邹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紧扣原文内容,很好地再现了原文内容。但是,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邹译本中关于语言方面的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敲和斟酌。所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将《风中玫瑰》的翻译和自己的翻译从语言表达上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在语言表达方面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词语的选择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歧义

词汇作为语言的组成单位在语言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词语的选择既要准确无误,又要词义贴切,避免引起歧义更是儿童文学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部分。

例:The land was dry and the panorama was barren except for date palms,cactus,and an occasional squirrel or roadrunner.(Pam Munoz Ryan 2000:81)

邹译本:大地光秃秃一片,只有零星的一些枣椰树、仙人掌,还有路过的松鼠及慢跑者。(2014:56)

笔者译:这里气候干燥、景色荒凉,目光所及之处,只有几棵形单影只的干枣树和仙人掌,偶尔能看见一只松鼠和走鹃。

邹译本中对这句话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对“roadrunner”这个词的翻译属于错译,“roadrunner”是一个合成词,意思为“走鹃”,如果直译成字面意思“慢跑者”势必会将小读者引入一个谜团中,怎么这么荒凉的地方还有人在慢跑锻炼身体呢?而且和下文中的表达全然没有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欠妥。

2.比喻的翻译

修辞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能提高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其中以比喻居多,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比喻的翻译也是对译者的一个翻译考验,儿童文学的翻译更是如此。

例:Tears burst from her eyes as if someone has squeezed an overripe orange.Confusion and uncertainty spilled forth and became an arroyo of their own.(Pam Munoz Ryan 2000:92)

邹译本:她的眼泪就像是有人捏碎一颗过熟的柳橙,一滴滴夺眶而下。(2014:65)

笔者译: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就好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

邹译本采用了直译法,但是对于中国小读者来说,用“捏碎过熟的柳橙”来比喻眼泪夺眶而出显得很陌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笔者在这里采用改译法,用汉语中熟悉的比喻来传达原作的意思,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这也符合目的论三原则里面连贯法则的要求。因此,笔者采用改译完全符合行文要求。

3.叠词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叠词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因为叠词从听觉、视觉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更能突出作品的可读性,而且琅琅上口的阅读特点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更能吸引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宋松岩、黄娟(2010)在《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一文中提到了叠词在儿童文学中的应用,认为叠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恰当地使用叠词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能给儿童读者带来视听等方面的感触,吸引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翻译中叠词的适当运用更符合儿童文学语言表达的习惯,更能够吸引儿童的眼球和阅读兴趣。

例:...that compared to the desert,Los Angeles had lush palms and green grass...(Pam Munoz Ryan 2000:87)

邹译本:……跟沙漠比起来,洛杉矶有茂密的棕榈树和青草地……(2014:62)

笔者译:……相比荒芜生机的沙漠,洛杉矶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棕榈树,绿油油的青草地……

邹译本中对“lush”和“green”都采用了直译法,分别译成了“茂密的”和“青”,没有体现出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也没有突出儿童语言的特殊之处。笔者认为将这两个词译成“郁郁葱葱”和“绿油油”更符合行文需要,也符合叠词的结构构成,阅读时朗朗上口,增加了可读性。

4.语言口语化

口语化语言的运用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常采用的表达手段,是在儿童的理解范围内、符合其生活经验层次、平常所说、所听或所熟知的语言语汇。所以口语化翻译原则也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大特点。

例:Marta smirked at Esperanza and said:“Just so you know.This isn’t Mexican.No one will be waiting on you here.”(Pam Munoz Ryan 2000:99)

邹译本:玛塔笑嘻嘻地对埃斯佩瑞拉说:“你要知道,这里可不是墨西哥。不会有人服侍你的!”(2014:70)

笔者译:玛尔塔对着埃斯佩兰萨假惺惺地笑着说:“现在你知道这里可不是墨西哥,你也不再是什么大小姐。”

上句中邹译本基本上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而笔者认为用孩子们都喜欢说的“大小姐”来表达富家千金所享受的待遇要比“不会有人伺候你”更加符合儿童的表达习惯,也能体现出语句中的讥讽效果。

三、结论

目的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所以译者应该以小读者能看懂为翻译目的,翻译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最初的翻译目的。而儿童文学的翻译就需要以小读者的理解和阅读顺畅为原则进行翻译,不能一贯地坚持某种既定的手段或方式。同时,笔者也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要幽默风趣,要用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描绘儿童的生活与心理,与儿童产生心理共鸣。因此,叠词和口语化语言的运用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也是体现儿童文学中童趣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虽然一部作品的翻译不可能完全按照某一理论来进行,但是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让译者时刻牢记自己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目的语读者能够很好地感受作品,通过译作来感受到原作的美,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叠词目的论译本
妙用叠词我来说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让叠词走进句子
新疆外宣英译特色探究——以目的论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