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生态学的中药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5-02-13徐伟林津晶褚克丹丁志山黄枚
徐伟,林津晶,褚克丹,2,丁志山,黄枚,2
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福建省中药学综合实践技能教学中心 (福州 350122)
·实践训练·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中药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徐伟1,2*,林津晶1,褚克丹1,2,丁志山1,黄枚1,2
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福建省中药学综合实践技能教学中心(福州350122)
摘要中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升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目前中药学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药学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优化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中药人才;实践创新;培养研究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克雷明在其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术语[1]。教育生态学的主旨是研究在一定的社会需求背景下教育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功能,力求实现其结构的最优化和功能的最佳发挥。从宏观上,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教学的各种环境系统,包括理论及实践教学环境、行业环境等;从微观上,则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教学培养方法及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
1中药学本科教育的教育生态学机理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支流,与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生态系统,会受到外部环境及其内部各组织因子的影响和制约[2]。中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中药学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3]。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中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构成。在中药学高等教育的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态主体,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福建丰富的特色中药资源等环境因素构成了生态客体,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为了维持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平衡,生态主体的学习过程不可仅局限于课堂,还要与社会环境等生态客体相联系相融合,以适应生态客体对生态主体的需求,并使生态主体更好地融合于生态客体。同时,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却仍是以教师为主体,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为使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这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培养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机制,以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实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药学本科人才。笔者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目前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以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教学与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希望提升实践型创新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2教育生态视角下中药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模式中的“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是指为盆栽植物提供的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由于花盆面积有限且需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就会失去生存能力[4]。同理,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因学习环境受到各种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逐步丧失自主学习能力的现象[5]。
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课堂生态环境和花盆的生态环境很相像。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备课及授课,对学生进行精心培养,大部分实践教学亦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及步骤下进行,在此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无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能获取所需的理论知识,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学习任务。但从长远来看,教师的“精心培养”会导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退甚至丧失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离开了教师或没有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会急速下降,同时,由于自主学习相对欠缺,学习方式缺乏多元化,影响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避免生态学中“花盆效应”对中药学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应遵循教育生态学理论,强化学生作为生态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积极创造多元化学习、实践环境及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2.2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的融合较少
作为高校本科人才输出地之一的企业是教育生态宏观系统的一部分,也是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场所之一。生态主体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和生态客体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在目前的本科培养模式下,学生只有大四下学期不到四个月的实习时间,由于实习期较短,学生还没有真正适应企业的运作机制实习就结束了。因此,通过实习达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收获及效果欠佳,大四的实习安排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2.3生态主体多以被动学习为主
目前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性、实践性及创造性及等方面多被弱化,很多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应用。学生多是在固定的专业教学框架下进行学习,课程选择或教师选择的开放度极低,基本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学四年的教与学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或学校开展的课外创新活动中,学生大多亦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中进行的,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
2.4实践教学的开放度相对较低
目前,实践教学多是依据实验教材,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按教材所列出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完成实验。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虽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作为被动的学习者,无须主动思考,创新能力提升更是无从谈起,且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欠缺,因而无法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应通过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提升实践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作为生态主体的学习主动性。
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药学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的完善
3.1创设多元化实践环境及实践方式
3.1.1建立中药制药工程GMP模拟车间
通过整合学院的模拟中药新药研发制剂平台等相关资源,建立模拟GMP制药车间,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借助药品生产的真实岗位环境和创造仿真工作环境,从药品生产、灭菌到最后产品包装实行连续化操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训练机会,使学生认知生产行业规范、生产流程及相关要求。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有规划的培养,增加学生药品生产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
3.1.2校外实践模式的完善
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地位应更加突出。目前,本校中药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12家,主要是输送大四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对中药学本科培养体系的修订中增强了与中医药企业及基地的互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展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低年级学生到医药企业参观学习或前往实践基地学习一周。例如,由专业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中药饮片加工厂参观,调查了解一线的中药材质量状况和中药饮片加工流程,使学生对饮片加工等增加感性认识,并了解所学知识对实际的需求及个人能力的不足,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安排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参与校企横向课题的实践及企业短期学习,使不同层次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医药行业及医药企业的相关活动有直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或实习及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对生态客体的深入了解及适应性。
3.1.3加强与合作院校间的互动
整合学院现有的实践基地资源,增强与台湾高校及台资中医药企业的互动。合作院校台湾嘉南药理大学拥有中草药健康促进产学中心、新药创建研究中心、生技药物研发中心等实践技能中心,为中药学人才的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实践资源。研究建立台资企业或台湾高校实习或实践基地,共享闽台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让相关专业学生对不同地区的中药产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全面了解闽台中药产业的技术、产品、政策及发展动向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校—企—人”三方的共赢与可持续性发展。
3.1.4完善大学生科研立项方案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学生课堂内实验更多的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方案完成,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方面尚有欠缺,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践中,这不仅可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亦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学院建立了学生科研立项及科研创新专项基金,每学年举办一次学生实践创新大赛,大二以上学生可自主申请科研项目,经学院评审获得资助的项目,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大学生自主科研立项恰好弥补了课堂实验的不足,更好地鼓励了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1.5吸纳学生加入校内科研平台
学院目前有福建省中药研究开发工程实验室、闽产中药研发科技平台、福建省中药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及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大三以上年级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可自由选择平台中的科研项目,通过吸纳本科生加入校内科研平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综合性科研项目,通过参与平台科研项目,学生对中药鉴定、中药提取分离、中药制剂、中药药理、中药质量控制等专业课程的掌握更加深入,同时,中草药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了解福建道地与特色药材如太子参、泽泻、莲子、雷公藤的深加工及产业应用、医院特色中药制剂的研发及专病研究(免疫性疾病、骨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并了解从药材种质选育、栽培等到药物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吸纳本科学生加入科研平台不仅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同时促进了应用型本科生专业知识结构多元交叉拓展。
3.2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行业需求的匹配性等,避免出现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花盆效应”。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互促互动的良好关系。现有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部分,更多的是依托各个课程而设。在新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下,改革原有实践教学方法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除了基础性实验外,开设及强化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专业人才主动思考、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及行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实验技术的创新,将现代化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引入实验项目,将有特色的科研项目充实到实验课中[7]。
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决定了它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紧跟行业、产业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的技术、技能要求。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须以就业趋势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适应医药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教学管理单位需对中药行业发展趋势、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及中药企业的需求等环境因素进行调研,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吸纳医药行业及企业专家联合对培养计划进行探讨及优化,以增加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间的匹配性。
3.3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3.3.1充分利用本校药用植物园
时珍园为本校占地100多亩的药用植物园,其中的立体中药学园区以本科教材《中药学》为蓝本,将教材中所涉及的药物以有生命的植物形式立体展现在园区中,使课本变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与本校中医药博物馆内的中药饮片、腊叶标本等互补,形成动静结合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中药学知识。其次,园中设立的闽台道地与主产药材区,有砂仁、绿衣枳实、栀子等常见的闽台主产药材,使学生直观掌握常见闽台道地药材的同时又可了解闽台地理、文化及中医药渊源。再次,园中的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区可使中药专业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引种、驯化与繁育及中草药GAP管理等。
3.3.2利用中药教学资源训练中药饮片的鉴别等技能
本校的中药标本馆有中药饮片标本533种,共21大类,这些药物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物。可利用中药标本馆,通过实践训练学生饮片辨认技巧,同时加深学生对中药功效应用的认识,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识药、知药,增强其对中药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同时,学生还可到模拟配方药房实践,本校的太平药局是按照中药房标准建设,也是中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之一。学生可在模拟药房了解到药房的物件摆放要求、药斗内饮片的编排存放方法及中药调剂技能等。
3.4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育生态学原理对中药学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生态系统中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课程学习。
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及方式等,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与教师生态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收科研骨干成为中药学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教师,充实教学队伍,科研骨干可将其最新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等融入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扩大专业教师的交流学习。目前,学院已经开展了选派相关教师赴台进行教学及学术交流,台湾高校的教师也以访学交流的形式来本校展开工作,并担任一定比例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通过与台湾高校教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交流与协作,了解台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主动吸纳台湾高校的优秀教学经验。
总之,把教育生态学渗透到中药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应注重生态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间的互动与联系,用生态学的观点看待生态主体间的教与学,确保本校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沿着动态、和谐的轨道发展,提升中药学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并最终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契合社会及行业对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庞小雄,张德志.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2):45- 48.
[4]李雅颖.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21-22、59.
[5]段于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花盆效应”及其对策[J].教研新干线,2012(6):67- 68.
[6]应晓英,高建青,邱利焱.理工结合的药剂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及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0,(19):3024-3025.
[7]高云,方志刚,徐英黔,等.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教学体系的构建高[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87-1589.
Stud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XU Wei1,2*,LIN Jinjing1,CHU Kedan1,2,DING Zhishang1,HUANG Mei1,2
(1SchoolofPharmacy,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FujianComprehensivePracticeCenterofChineseMateriaMedica,Fuzhou350122,China)
Abstract:The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subject that has much higher practicability.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plays a crucial part in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hinese materiamedica talents.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problems in practical tal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education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studies how to optimize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ey words:Educational ecology;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lents;Practice and innovation;Training study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编号JAS14537;福建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项目,编号XJJGZ1503、XJJGY1506。
收稿日期:2015- 05- 12。*通信作者: 徐伟,E-mail:xwfjtcm@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