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初探

2015-02-13钱玉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志愿院校高职

钱玉婷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愿意贡献时间和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志愿为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服务,进而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与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降低了彼此间的疏远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

1.志愿服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让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作为青年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农村,以自己力所能及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学生感受社会的美好,感受社会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自己必须要不断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以更好状态去服务大众,为人们服务。

2.志愿服务是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锻炼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需要全面发展,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在高职院校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具有的技能专长,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迈进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平台,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了解学校的情况、民族的情况、国家的情况,通过全方位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同时,通过在志愿服务中对大学生的严格要求,让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大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3.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志愿服务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体职业能力,使学生深入服务实践,增强身体素质,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锻炼辩证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且志愿服务能够极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对于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扩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资源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职业适应期。

4.志愿服务可以推动社会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活动的一种,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提供有益的支持与补充,推动公益事业的开展。如奥运会、亚运会及科学大会等社会活动的开展,志愿服务成为它们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能为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推动各项社会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问题及分析

当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如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特色及队伍建设等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及时解决志愿服务中的困难与问题,才能建立体系完备的志愿服务体系。

1.志愿服务形式单一,缺少系统规划。高职院校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简单肤浅,参与志愿服务显得被动,很多志愿服务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进行,从而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意义,并且志愿服务内容局限于利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到公共场所进行环境保洁、义务宣传、养老助残等,其服务形式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以及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的作用不明显,从而脱离志愿服务的本质。

2.志愿服务持续性差,缺乏对志愿服务影响力扩展及持续的意识。志愿者临时选择不定的地点进行志愿服务,在服务一次或者几次后就停止活动,“一阵风”情况较为严重,忽视了志愿服务的宗旨。从更深层次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期志愿服务运作体系,缺少对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志愿组织机制不完善,缺乏长期有效的跟进机制,未能建立个人志愿服务评测体系,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活动很难持续有效开展。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志愿活动方面也缺乏经验,受前辈们所做志愿活动形式影响,活动内容系统规划性较差,学生组织自身要求不高,服务标准偏低。

3.志愿服务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技能型服务不突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倡导大学生要结合所学专业来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志愿服务中去,这样不仅服务于社会,又使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得到强化。然而如今的现状却是:高职院校的志愿者忽略了专业知识的运用,仅凭自己较高的综合素质奉献爱心,这对志愿服务的质量以及对志愿者自身专业技能提升产生了较大影响。

4.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大于意义,志愿服务精神浮于表面。新常态下,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志愿服务伴有更多的经济和评比意识,更多地浮于单位或者个人的功绩色彩,对于单纯的志愿服务精神的践行有所欠缺,更多地追求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关注度,对于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志愿者个人志愿精神的发扬尚有欠缺。

三、对于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方法

高职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其生源比例也占高等教育生源一半以上。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突出高职学生专业特色,实现高职院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提高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可持续性,笔者有下面几条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凸显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觉性,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高职院校应注重对青年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端正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深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以“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为志愿服务口号,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为传递爱心、传播真情,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继而把志愿转化成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志愿服务是以自愿参与为原则,自愿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高职院校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参与意识,激发青年学生自身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2.以常态化、终身化参与为目标,推动志愿服务进程。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通过专业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终身化,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3.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高职院校志愿活动不能裹足不前,必须与时俱进,使活动形式更加创新,拓展活动领域,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学生组织间加强联系,集思广益,探索更多有益、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精神相融合。深度挖掘志愿服务精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志愿服务精神的提升和推广,把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高职院校大学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5.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志愿服务应与新常态下的信息及新媒体发展相适应,应创新志愿服务的开展形式,维持志愿服务鲜活的生命力,用新媒体等宣传或活动方式为志愿服务更好地服务。

6.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保障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构建相应的志愿服务机制,以保障志愿服务规范。提高志愿服务的规范程度,加强过程监督,重视志愿者精神鼓励,保证志愿服务有序开展,提高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服务内容创新、组织管理完善、服务时间长效持续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培养学生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应用为宗旨,推动志愿服务向着专业化、常态化方向迈进,进一步壮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课题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创新性研究。项目负责人:钱玉婷。项目编号:2015SJD653]

[1]方射娟.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探析[J].科教文汇,2012( 2).

[2]肖影玲.论志愿服务对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2( 10).

猜你喜欢

志愿院校高职
我志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