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会计专业软件模拟操作课程分层次教学探讨

2015-02-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辅导软件

钟 铃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分层次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而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分层次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分层次,另一个是教师教学的分层次。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最终的目标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

一、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划分

分层次教学在分层方式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可以按不同的生源进行分层次,但这种层次的划分方法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层次性并不是特别明显;也可以将生源打乱,通过考核等方法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划分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的划分非常明确,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和教学要求均可以通过层次而有所不同,即显性的分层。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考核重新分层,实行动态的分层管理,进而划分成不同的班级,只是这样涉及到很多的部门,操作上比较麻烦。另外,即使是在同一个层次中也存在着差异,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再分层,这属于隐性的分层。

对于隐性的分层次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都会有所体现。在教师授课时,同一个班级教授的内容是一样的,教师讲的内容要兼顾大部分学生,然后在操作任务或作业上则是要求最低做到哪些,大部分应做至哪些,老师在心中都有一个度。在此主要针对显性的分层次,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一个层次(在此称之为A层次),将其他学生划分为另一个层次(称之为B层次),这两个层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形成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在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要求不一致。以下将根据软件模拟操作类课程的特点,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对显性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加以探讨。

二、会计专业软件模拟操作课程的特点

高职会计专业在招生时一般都会文理兼收,但更偏重于文科。所以在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课程时,只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会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逐步开始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教学,考虑到会计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种种限制,实施软件模拟教学已成为必然。这类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征:

(一)知识点细化,更易理解

高职会计专业的软件模拟操作课程强调“理论必需够用,实践为主”。因此,很多此类课程将会计相关知识不断细化,每一个细化后的知识点都对应于相应的操作,当学生在已有一些理论的基础上完成某一操作时,会更容易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从而为下一项操作任务奠定基础。

(二)综合性系统性较强,但更易操作

高职会计专业软件模拟操作课程综合性系统性比较强,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如果前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理解将会出现问题。比如会计前面的核算知识与后面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审计等知识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这类课程更侧重于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据来源是关键,因此,在实际学习时,通过软件的实际模拟,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要填写的数据来自哪里,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操作自然也就没有大的问题。

(三)以操作为主,学生层次差别不明显

高职的会计软件模拟操作类课程以操作为主,但是也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基于高职的“理论够”理念,会计模拟软件将很多会计知识和规则嵌入到软件中去,对学生的理论要求不高,这就使得学生们的软件操作基础差距很小,甚至会出现较差层次的学生的软件操作速度高于较好层次的学生的现象。

三、会计软件模拟操作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相同的,要求却可以不同。对于软件模拟操作课程,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深度方面的不同。

(一)教学准备的分层次

1.从教学资料方面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相关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资料准备工作,这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教材以及相关的实验资料。在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中,这些教学资料也应体现出层次性,比如实验的难易程度、课程的深浅度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上。对于B层次的学生,目标是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至教学过程,因此课程标准的制订以及后续的资料的制订需要体现出由浅入深、便于理解与操作的思想,从而让学生们在学习时重视这门课程,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还需要体现出知识的丰富性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等能力上,进而让学生们在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上都得到提高。

2.从教学要求方面体现出分层次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在讲授课程之前通过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样从知识掌握上、操作上老师就有了一个度量,以后针对学生已做的准备情况,适当引导学生在相关作业中通过巩固、预习会计知识或进行软件模拟操作。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一个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环境,学生们逐渐养成一种自我学习的氛围,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的分层次

1.知识讲授时教学顺序和内容上要有选择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层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有效地组织教学。对于软件模拟操作课程的教学,大多需要学生理顺数据关系,找到数据源,不需要老师逐项介绍。因此A层次学生的实践时间可以多一些,侧重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可以先把原理(理论)解释清楚,通过举例让学生们自己去做具体操作,老师辅导即可。这样一方面学生的理解更深,另一方面在操作深度、课程进度上都可以更进一步。而对于B层次学生,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使学生克服畏新心理,在此基础上老师理论讲解少一点,演示操作多一点,学生再去做时,就可以在操作的同时加深理解。

2.辅导学生实验时分层次教学要有灵活性

在分层次教学时,会计专业软件模拟操作课程的辅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软件模拟操作课程一般设置在实训室进行,当学生对操作由最开始的好奇而学习转变为需动手加动脑去学习时,会不时出现不积极、不认真的情况。可能对于一些对计算机比较热衷的学生来说,什么操作都不是问题,但一旦涉及会计专业性强的知识,尤其是稍复杂的核算与计算,数据来源的查找、计算汇总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老师在辅导时要有灵活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首先要先确定接受较好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他们简单辅导即可;对于掌握一般的同学,可由接受快的同学加以帮助,老师辅导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而定,但相对要详细一些;最后是对那些不懂的,则重点辅导。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操作实验情况也是不同的,要区别对待。在实际上课时情况是多样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操作情况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去辅导学生的操作。

(三)教学考核的分层次

1.注重过程性考核的细节,灵活使用分层考核

高职软件模拟课程的考核一般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助。就分层次而言,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考核上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考核是相同的,比如考勤,而有些是可以灵活把握的,比如课堂表现或实验情况等。软件模拟操作课程是在电脑上完成的,那么在使用出题系统时,应该在难度系数上或题量上适当地分层。A层次的难度系数适当加大,或通过选做题的方式加大题量,B层次难度降低,但尽量将两个层次的平均分差定在2-7分左右为宜。

2.考核激励要体现出有操作即有进步的原则

在使用分层次教学时,层次不同,考核标准也不同,考虑到软件模拟操作课程的特点,考核激励时要体现出有操作即有进步的原则。对于同一项操作,A层次的学生和B层次的学生做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结果,考核的成绩则可能是B层次学生较高。毕竟只要学生逐渐地学会学习,有进步,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向上的信号,只要学习了操作了,都可以作为考核的项目,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软件模拟课程分层次教学实施建议

分层次教学通过因材施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了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但是也会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的增大,从长久来看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因此,对于软件模拟操作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氛围的构建主要是对学校和老师都提出了要求。学校是开展分层次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要针对实施显性分层次的学生,营造出分层次教学的良好心理氛围。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做好学生们必要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尤其是软件模拟课程,学生的操作基础大都一样,会计专业知识差别较大,心理辅导难度加大。因此,将学生实际情况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消除学生们的负面心理影响,提升学生软件操作的积极性。这样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氛围。

(二)需要教师的全面投入

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当对学生分层次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兴趣和能力。另外可对进步明显的学生在层次要求上要有所提高,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包括学生的管理上和备课上。高职会计专业软件操作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课程,数据关系复杂,最考验教师的是耐性。当老师情绪一旦出现,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就不再仅仅是学习,还涉及到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所以辅导时一定不能引起学生的消极心理。

(三)适当分组以缩减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高职会计软件操作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所以无论学生是哪一层次,学生之间还是要有差异的。而导致学生拉开差距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电脑操作熟练度、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接受知识快慢的程度。随着学习的深入,有的可能操作速度快,有的理论掌握好理解快,有的虽然速度上、理解上不快但踏实肯学,有的则由于不懂不会或懒散导致最终的不作为。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分组很有必要。这里的分组主要是将该层次下差异较大的学生分至一组中,一方面教师带动每一组学生按教学计划去操作,另一方面会操作的学生再带动未跟上的学生,出现问题时小组讨论或询问老师从而共同进步。

(四)使用激励机制以缩减不同层次的差异

在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合理地使用激励机制。老师布置任务时,尽量将学生与课程任务联系起来,在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产生的成就感,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进取。当然,外在激励方面如过程考核分数的奖励等也不可缺少。另外,对于软件操作熟练而会计专业知识较差的学生,要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激励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升上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尤其是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能够逐渐缩小与较好层次之间的差异。

[1]胡国进,王晓玲.分层次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 6).

[2]余灼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探讨[J].会计之友,2010( 10).

[3]刘中项.公平视野中的分层次教学及其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1( 4).

[4]张岩.对专业课实施隐性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 2).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辅导软件
禅宗软件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软件对对碰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