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贫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5-02-13王可心从文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大学生

杨 建,王可心,从文奇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大学生“学习贫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杨建,王可心,从文奇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兴盛的希望和未来,应该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努力增强提升学习能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受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仍有一些大学生学习能力低,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被称之为“学习贫困”大学生,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在用人单位工作、体现应有的人生价值等构成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学习贫困”的表现形式、心理特征,以及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转化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力求将每一名大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学习贫困;心理特征;学习贫困转化;合格人才

在我国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各高校不断改进创新教学育人模式,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广受社会各界好评。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仍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学习贫困”现象,他们有时表现出“学业不良”,有时表现出“学力不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就业,影响用人单位提升竞争力,影响全民素质的提高。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高校和社会的重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办法解决。

一、大学生“学习贫困”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学习贫困”一般是指他们在智力和身体上与其他大学生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在一定时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潜力的发挥未达到教学目标。他们的“学习贫困”主要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

1.暂时性“学习贫困”。这类大学生主要是学习潜能发挥不够充分,并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有的人是听课缺乏积极性,不善于紧张思考,因学习投入不够而带来学习困难。有的人是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一学科的部分章节不感兴趣,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的人是因受到外界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造成暂时的学习困难。

2.能力型“学习贫困”。这类大学生主要是过去靠老师灌输、死记硬背等学习方式考上大学,在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上大学后对自学比重上升、独立思考空间增大的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差,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意志水平并不低,属于学习能力不强带来的学习困难。

3.动力型“学习贫困”。这类大学生主要是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往往把上大学当成只是为了拿个文凭、找个工作,目光短浅,没有把学习当成终身工作生活的一种需要来看待,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长远观念,只要门门功课及格就行,甚至是有些做作业和写论文都在网上请人代写,是学习动力不够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学习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危害

对“学习贫困”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素质一般都较差,带来了学习上的障碍,应该认真分析找准其危害性,才能对他们实施有效的转化。

1.一般具有畏惧心理。“学习贫困”生在学校和班级的地位一般较低,缺乏应有的尊重,个别高校教师和同学常常对他们以训话的口气交谈,不能与他们平等相处,在他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阴影,从而使他们对高校教师和同学表现出一种畏惧心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习贫困”生融入集体和将来融入社会。

2.一般具有自卑心理。“学习贫困”生在学校和班级比较弱势,他们自身在成长经历、家庭气氛、性格特点等方面也有可能无法与正常大学生比,容易滋生自卑感,加上高校教师、家长有时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而他们可能达不到这一要求,导致他们自卑感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不利于他们智力潜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3.一般具有对立心理。“学习贫困”生的人际关系一般不会很好,他们往往与高校教师和同学有一种对立心理,就是教师对他们进行正常的严格要求、纪律管理,他们可能不能正确理解,反映出较强的对抗性。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他们往往不够冷静,不能正确处理,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长此以往,不利于他们正确地与人相处,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和对待挫折。

三、大学生“学习贫困”的形成原因

导致大学生“学习贫困”的原因很多,应该多视野、多角度分析,找准症结,才能有利于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对“学习贫困”生实施有效转化。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而大学生本身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变革的认识比较肤浅,但他们好奇心却非常强烈,想急于参与其中,如过早地参与表演、选美之类的社会活动,容易放松学习。当前QQ、微信交友、网络游戏盛行,让有些大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2.家庭成长因素的影响。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家长忙着赚钱,只是在物质生活上充分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正常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道德责任教育,加上他们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自立自强意识不强,上大学后不能主动挑战学习上的困难,最后沦为“学习贫困”生。

3.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少数高校过分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认为只要让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完成了学校的使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形成、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长远人生规划指导等工作做得不够,个别大学高校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尤其对学习困难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导致少数人成为“学习贫困”生。

四、“学习贫困”生的转化对策

任何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大学生“学习贫困”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教育者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一定能让他们与正常学生一样成长进步。

1.要向“学习贫困”生倾注真情和关爱。“学习贫困”生一般来讲自尊心强,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在对他们实施转化前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高校教师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对他们耐心说服引导,不要总是责骂,甚至横眉冷对,这样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的尊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友情。尊重爱护学生,切勿损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对学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爱,才能点燃“学习贫困”生转化成优秀大学生的希望之火。因此,应该给“学习贫困”生更多的真情,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闸门”,得到事半功倍的转化效果。

2.要帮助“学习贫困”生树立自信心。任何人都有长处,对于“学习贫困”生来说也一样,应该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地引导,让他们产生积极上进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他们全面进步。应该坚持对“学习贫困”生全面分析,善于发现他们身上极为微小的进步或长处,及时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应该经常用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来鼓励他们,真正让他们知道自己行,慢慢地让他们身上好的地方越来越多,并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达到健康发展进步的目的。

3.要对“学习贫困”生进行情感陶冶。要经常鼓励“学习贫困”生多读一些品德高尚的名人故事,多参观一些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个人成长的展览,向他们介绍本校历年来涌现出来的成才典型,让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要对“学习贫困”生给予应有的信任、爱护、尊重,万万不可孤立他们,与他们形成一种隔膜。要对“学习贫困”生多在是非观、人生价值趋向、集体观念、劳动观念上给予指导帮助,让他们真正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让他们懂得凡事绝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大局、集体观念,改变自己的本位主义行为,自觉地融入集体,做一个助人为乐和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真正得到众人的尊重和认可。

4.要对“学习贫困”生多进行教学辅导。有些“学习贫困”生其实并不笨,有些人的智力和个人潜质可能还超过正常学生,只是他们有的可能是过去的基础较差,有的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当,应该针对他们个人特点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辅导方案,上课时优先向他们提问,及时了解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外辅导时优先对他们指导,以免时间过长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拉越大,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优先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对于一时辅导效果不明显的“学习贫困”生应该不急不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真正弄清楚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他们一起制定学习追赶计划,督促并帮助他们认真落实,让他们逐步赶上优秀生。

高校做好“学习贫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这项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不是某一教师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必须依靠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才能见到应有的成效。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应该以宽厚、关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习贫困”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和舞台,积极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树立应有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去追求、去拼搏,并早日成为优秀生,为将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进步打好坚实的基础。

[1]熊静.研究型大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学习经历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2]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1).

[3]刘爽.试述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J].才智,2009 (14).

G645

A

1673-0046(2015)12-0072-02

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学习贫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10360017)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全人教育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成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SK2015A07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