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研究

2015-02-13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人的主体性问题虽属于哲学范畴,但在经济学领域同样适用,且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蕴藏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发展潜力,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的主体力量。因此,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的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因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命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其中所包含的“人”的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命题中蕴含的人的主体性思维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辨析

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都是表征经济发展的方法、模式的名词,二者意思上具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本质的不同。

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命题的不同,首先就要明确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简单说来,经济增长的着眼点在于经济规模和总量的增加,是一个较为单一和片面的概念。而经济发展除着眼于经济规模和总量的增加外,还注重经济质量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从语义学的角度审视,经济发展是一个更为全面的概念,其内在包含有经济增长的概念,但同时也被赋予了不同于经济增长的其他要素,是一个更为科学、更为进步的概念。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限定和超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将“经济增长方式”等同于“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到位。虽然单纯追求增长的理念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如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而也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正式被提出,从过去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现在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蕴含着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指导经济发展的思路已经有了重大的调整和转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命题中所蕴含的人的主体性思维

分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并把握该命题的科学内涵,而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的主体性思维正是其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主体性”问题原属于哲学范畴,哲学家们——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家们——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多有探讨,但这些探讨多是从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角度进行的,都没有对该问题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科学探讨,即从实践的、历史的角度把握“人的主体性”问题。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具体规定马克思曾经有过许多论述,概括起来主要就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这三个特点其实蕴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态度和对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这三个特点也包含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中。“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发展依靠人民;“自主性”就是“自由性”,就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为性”可被看做“为自性”,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本身就包含有也应该包含有人本主义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而实现发展理念由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彻底转型,也必然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重要性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令全世界赞叹的“中国奇迹”。但是,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诸如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文化软实力不强等矛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否抓好如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理念,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凝聚力量,创新发展。我国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所决定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首次用“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其特点更是较之前中国经济有较大的不同。从增长动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从比较优势看,由主要依靠初级资源向更多依靠技术、资本、管理等高级资源转变;从政府角度看,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注重培育、优化经济环境转变。因此,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依靠要素投入、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的阶段转入了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消费和创新拉动增长的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利用。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也是消费和创新的主体,因此,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人民的力量,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的关键。

2.我国资源环境现状所决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不仅仅要做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而资源环境现状直接影响到民众的饮食起居,是民众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且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事情,因此,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应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应有之义。现在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已经给国人敲响了警钟。资源问题不必赘述,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位于世界数十位甚至百位之后,加之过去一段时间不加节约地使用,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紧。环境问题更为严重,2013年、2014年在多地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就是一个例证。特别是2013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年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如果说资源问题离普通民众的生活仍尚远的话,环境问题则是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必须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下大力气整治。

3.我国文化和社会现状所决定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好有坏,好的方面固然值得称赞和提倡,但不好的方面也应引起警惕。应该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有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化。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令一些人被金钱所奴役,日益丧失自主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证人的主体性显得十分重要。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固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也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守护者”,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三、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确证路径探求

1.转变政府工作理念和职能

理念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和核心要素,正确的理念能够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反之则会阻碍预期目标的实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政府转型”的问题虽已提出多年,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表面上看是政府职能转型的滞后,而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基础性制度规范的缺失,再深入挖掘下去,则根源在于人文价值的取向问题。因此,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推动政府工作理念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彻底转型,以此推动政府职能转型,使政府从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干预中脱身出来,简化审批制度和程序,放宽市场准入,让市场真正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表明,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将持续增加,因此,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应该成为我国投资政策的重点。从宏观层面来看,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发展潜力,是民众主体性发挥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应探索多种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包括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追求教育公平;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探索多渠道职工再教育模式,完善职工“干中学”体制等。

3.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升级转型的关键。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创新环境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一些不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日益发达,各门类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靠引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迅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在今后我国的创新实践中,提高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关键,要完善产权制度和体系,探索建立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同时,要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防止“智力外流”。

4.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这表明了我们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决心。面对如今严重的资源环境现状,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增强信心和决心,集中整治污染浪费严重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杜绝过度浪费和严重污染的现象。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健康化。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城市化逐渐深入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变化和多元化趋势是难免的。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牢牢抓住核心价值观念这一中心不动摇,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民众价值观念,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现阶段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阻碍增多,这些都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这也是机遇,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凝聚力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潜力,相信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一定会更好!

[1]唐龙.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J].当代财经,2007(12):5-10.

[2]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2):114-119.

[3]李伟.适应新常态迈向新阶段[N].人民日报,2014-12-29(007).

[4]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 2015,25(1):51-59.

D6

A

1673-0046(2015)4-0163-03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