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
2015-02-13马宁刘家豪
马宁,刘家豪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
马宁,刘家豪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国家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有增无减。因此,应认识新常态,明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导向。本文着重研究国家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带给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变化和影响,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经济需求,明确个人就业方向,更加顺利地就业。
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困境;职业指导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现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也将会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49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22万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不减,高校就业工作也将面临一场新的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革新和发展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也就是国家经济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经济运行将趋于合理,物价更加平稳,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但是就业市场也深深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性调整问题上。经济增长速度变得更加平稳,而就业市场却没有萎缩,最主要的原因体现在服务行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活力大增,新兴产业突起。但是,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所占比例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同等发展中国家。从这些现象来看,三次产业结构快速演变之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产业。
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教育,大学生就业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高等院校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是要依靠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主要指的是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契合大学生就业需求和期望的就业机会的产业。大学生就业面向小微型企业、自主创业、基层就业,转移传统的就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区域,增大就业视野。大学生就业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宏观就业压力依然不减的现状,将就业目标锁定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二三线城市,鼓励大学生就业面向基层,这些也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导向。
二、高校毕业生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困境分析
1.心理预期与实际就业岗位之间不匹配
高校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最难季”的同时,还应该摆正就业心态。往往就业难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找工作的过程矛盾最为突出。很多学生以及家长都认为在经历了高等教育之后,家庭付出的成本过高,长期的学习压力造成了在找工作过程中想实现就业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能够找到一份既轻松又体面收入高的“好工作”,比如说事业单位、公务员、大城市中的国企等,但实际情况却是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好工作”“好岗位”提供给大学毕业生。心理预期的失衡与实际找工作中的岗位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问题。
2.就业过程中的专业不匹配
大学期间学了很多年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找一份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岗位也是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一直坚持投简历、参加招聘会的第一目标。参加过各类招聘会或网络应聘的大学毕业生会发现,往往市场上提供的并不是与自身专业相符的岗位,这或多或少都对毕业生造成了专业认同感降低的困扰,由此开始对找工作产生怀疑和胆怯。尤其是在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的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心理预期相契合的岗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是一部分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实问题。
3.就业心态和观念与实际形势不匹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在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当下,大学生们应主动积极地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影响。所谓的就业难,实际上是让更多的大学生们能够认识到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职无路。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原因,高不成低不就,这无疑会加剧就业难度。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形势,主动积极适应新环境,不断调整心态,“曲线救国”也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和做法。
4.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有限影响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开始注重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相关产业会对人员的需求减少,也就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市场需求量会有所降低。虽然这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也带来了一部分影响。因为每年亟待就业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而市场需求量已经趋于平稳或者说还有缩减,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
三、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困境出路及指导策略
1.积极倡导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能一蹴而就。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和束缚,创业并未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以前提起大学生弃学创业往往会被新闻大肆炒作一番,而现如今社会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整个社会的观念也正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创业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是渐渐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和肯定。实践证明,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向着健康方向前进,主要动力来自于改革创新。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步伐,才能从思维方式上改变我们的惯性,使全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也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新常态下”,应变被动为主动,勇于创业,积极适应新常态,走向基层和小微型企业,抓住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新机遇,利用好创业新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同时,社会要宣传大学生创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大学学习期间,帮助大学生创造机会接触社会和企业,将书本知识尽快转化到实践应用上,先促使一部分有志学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创业行动,寻求各种创办企业的方式方法,并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经过调查与分析,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群中,近年来有如下的就业创业特征:
(1)大学生创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并非都出自名校,理工科专业偏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如今已不是新闻,随着创业环境的改善,多数在校学生都表示过有创业的想法,尤其是普通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最为突出,其中理工科的学生偏多,实践能力较强,专业应用性范围广,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而名校毕业生则更多地向国外发展或者进一步深造,自主创业者较少。
(2)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集中在服务业,多数位于二三线城市或县区,小型和微型企业较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刚开始创业的项目大多集中在小微型项目上,很多是以服务业为主,个体工商户占据相当一部分,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县和县级市。
(3)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来源形式较单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多数是经验不足,依靠个人、家长、亲戚朋友的帮助来实现“创业资金”,其次是通过银行小额借贷、民间筹资等方式。可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多数还是通过直接投资,借贷注资较少。
2.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注重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建立学校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机制,确定科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既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要讲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操作、创新、社交等通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开展就业工作时,高校应积极与地方用人单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发挥出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实地调研、交流回访、职业培训等形式,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增加实习锻炼的机会,创造更多更广的途径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3.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高等院校必须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科学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量身定做式地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1)以生为本,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学期间,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应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并且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必修或是选修课程中,建立一套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教育指导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择业心态到就业上岗全过程加强就业竞争能力。
(2)立德树人,建立和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作为高校教师,时刻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把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着重培养和建立自己的专职和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指导规划课程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推进就业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经常开展面对面的大学生职业咨询、培训,针对大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和困难,提供相关的指导和解答,通过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指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并不断调整,以此应对多变的社会形势。
[1]张青.适应新常态,释放创业创新活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005).
[2]衣春翔.大学生“新常态”下工作怎么找?[N].黑龙江日报,2015-1-10(002).
[3]谢开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出路[J].山东青年,2014(12):18-19.
[4]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4(11):46-48.
[5]赖雷雨.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山东青年,2014(12):27-29.
G64
A
1673-0046(2015)4-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