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探索
2015-02-13陈积常黄世富
陈积常,黄世富
(南宁学院文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200)
高校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探索
陈积常,黄世富
(南宁学院文学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200)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是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文章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现状出发,找出局限性。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结合艺术和设计两个特点,提出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一些思考。
艺术设计;实验室;教学;建设;管理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个子项,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对专业的一种需求。在市场需求较为广阔,生源较为充足的前提下,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200多所高校开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南宁学院为例,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5个专业。南宁学院是国家首批建设的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是一个以工科为主,艺术设计类和文科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时,要在工科的大背景下结合艺术和设计两个特色,既需要能培养学生个人的艺术创作意境,又能丰富和提高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
一、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本科教学中对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理论课堂的教学往往偏离实际应用。在国家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下,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环境的教学力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培养手段。同时艺术设计类专业,从感性的角度来说,是借助人们感性来反映世界,它源于客观存在,但是又高于客观存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第二次创作,所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不论是对基础绘画课程还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获得灵感。而在高校中,学生的实践环境主要来自实验室。所以,艺术设计类实验室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对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别于其他工科专业,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室不仅能达到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绘画能力、应用能力、创作能力等基本功能,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启发性、独特性、模拟现实性。在这种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思维、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兼任起成为学校和社会之间桥梁的作用。
二、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现状剖析
谈到实验室,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室,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一个画架、一支画笔、一张纸”的概念中,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导致在建设和规划实验室时思维受限,规划资金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以某高校的广告策划实训室为例,整个实训室就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块白板,是一个普通教室的翻版,以为广告策划就是简单头脑风暴的过程。由于这类似的思维,导致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无法顺利开展。总结起来,大致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实验资源分配不均
因为学校教师、实验设备分配不均,特别是在重点建设和非重点建设专业之间,实验室的投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有些实验室出现门庭若市;有些实验室上课时使用,课余时间则无人问津,甚至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资金投入多少等表面现象的误导,而失去选择专业的理性思考。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也将形成恶性循环。
(二)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概念模糊
从事实验室管理和工作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出身,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者亦如此。相对于理工类实验室的建设来说,实验室管理者对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相比之下要差很多。因此,导致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概念模糊、界线不清。比如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会套用理工类实验室的规划体系及教学规范来理解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的使用,难以形成艺术设计类实验室的评估体系。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有某些专业社会需求较为高、生源较多,导致学生规模增长较快,比如室内设计专业。为满足教学的正常运行,实验室的建设过于匆忙,缺乏规划,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实验室的建设没有考虑到内涵建设和学科的发展需求,同时在管理、教学和实际应用中也产生较多的矛盾。
在数字技术不断引入艺术设计学科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又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实训室和理工类实验室。总体来说,就是在建设、管理、使用等方面均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既懂专业又善于管理的高素质实验室管理人员。
(四)对实验室人员工作的专业认可度不高
实验室人员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不被认可,认为专业技术不高,专业门槛低,因此专业教师不愿在实验室工作。同时,有些高校将专任教师和实训教师分别对待,政策向专任教师倾斜,致使实验室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流失、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三、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的整改思路
随着国家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同时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注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设置开放性的艺术设计类实验室
设置开放实验室可以改变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被动性、缺乏学习环境和专业学习设备而探索的一种实验室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既可以倡导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自我学习,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有利的支撑,又可以提高设备资源和教学空间的利用率。但是作为开放实验室,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管理上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予以克服。
1.登记制度。申请试用实验室人员(教师或者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等操作时,必须提前填写相关申请表,确保实验室使用的有序性和设备管理的安全性。
2.实验室功能管理制度。每一间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用途,在使用时如果合理安排,可以使得实验室及设备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每个学期任课教师可将实验计划和内容交给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协调好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以保证一段时间内只能一个班级使用,同时确保实验的不中断性。
3.管理员负责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分配好负责相关实验室,而且对实验室的设备属性要相对熟悉,可以对学生使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上班时间之外,学生在使用实验室设备不清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或者预约时间进行解答。
(二)实验室师资的建设
实验室的教学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一直处于弱势,也有不少人对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工作性质与工人的性质一样,从而导致大家认为从事实验教学和工作的教师水平较低。某些高校甚至在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还乘以一个比理论课低的系数,使实验教学人员千方百计地脱离岗位,一些高素质的实验室人员流失,实验室教师队伍不稳定。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三点改进措施。
1.提升实验教师发展平台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从教育理论上加以转变,特别是从事应用型建设及转型的高校,务实加强实验的教学,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保护实验教师的利益,以达到消除与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投身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达到强化实验室教学及管理人员素质的目的。同时,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新的实验教学体验,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并重。注重知识的交叉和集成,形成多层次、多模块又相互衔接的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2.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办法
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办法是增强实验室教师及管理人员责任心和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学的检查和评估,对每门课进行量化的考评,分项考核他们在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改革与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业绩。考核结果存入业绩档案,与考评、津贴、职称评定挂钩,体现公平性,强化敬业意识。
3.加强实验队伍的业务学习
通过定期对实验教师、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式学习培训,方便优秀经验之间相互交流,提高业务能力。多组织走出去学习活动,学习先进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开阔视野,增加认识,提高实验室团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实验的安全管理,营造舒适的实验教学环境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较为强调个人意识及创作的自由性。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所以实验室教学可以采用开放式,但是非“全放羊式”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有任课教师在场,还要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及时解决,通过指导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教学的质量。
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是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课程教学及实训的重要场所,是培养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保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前提。文章旨在强调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地位,找出现阶段的局限性,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为这类实验室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1]赵彦坤,张云志.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218.
[2]刘凤芹,鲁绍伟.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
[3]张鹏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D].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8.
[4]杜镰.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141.
[5]范姣莲,王海波.对高校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3.
[6]覃贤龙,许正荣,王碧清等.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71-174.
[7]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6-7,16.
[8]吴育廉,柯行.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0(12):182-183.
[9]胡胜良.高等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成功(教育),2009(6):180.
G642
A
1673-0046(2015)4-0105-02
本文系南宁学院2015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XJJ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