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表现、成因及对策
2015-02-13汪伟伟胥兴春
汪伟伟,胥兴春
【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表现、成因及对策
汪伟伟,胥兴春
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外在表现方式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消极表现方式主要表现在行为、语言与情绪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关注过度或缺失、缺乏正确交往的方式、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不合理等是其主要原因;采取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交流与关注、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丰富幼儿交往经验并提升其交往技能等措施作出合理应对。
幼儿;寻求关注;教师关注;问题表现
寻求关注是指幼儿任何过度频繁的和不必要的、以语言的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向某位教师寻求注意的行为。[1](118)寻求教师关注是幼儿园里每个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但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在寻求教师关注时,采取了不恰当的消极表达方式,这些方式也仅仅是为了寻求教师关注,而不是故意的“搞破坏”。孩子可能仅仅是因为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或者是在教学活动中挪动小椅子发出怪声而打断教师活动的进程,或是在课间纠缠教师不停地提问等,正是因为这些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有的孩子被教师归入“顽皮孩子”与“问题儿童”的行列。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表现,并引导幼儿采取积极的方式寻求教师关注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表现
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表现方式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果孩子从教师那里得不到足够的正面鼓励与关注,他们可能会通过做一些让教师“抓狂”的事,从而获得教师的关注。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语言和情绪三个方面。
(一)行为表现
从某种角度说,幼儿的行为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幼儿不知道何为对错。
1.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不良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表现出来的用语言或身体去伤害他人的一种行为。[2]具体表现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冲动、鲁莽,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打人、咬人、向他人扔东西等都属于攻击性行为的范围。
5岁的浩南最近总是喜欢打小朋友,而当教师看到他这样做时,他反而很开心的样子。当告诉他这样做伤害了其他小朋友时,浩南也会乖乖地向对方道歉。在这个案例中,当教师看到浩南打人,浩南不仅不害怕,反而很开心。可见,浩南的真实意图并不是真的要打人,而仅仅是通过打人的方式吸引教师的注意,也就不能把浩南归为“顽皮孩子”的行列。这时,就需要教师透过事件本身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教师只是“就事论事”,给予了孩子“关注”(即使是负面的关注),反而增加这个孩子以后继续打小朋友的行为。
2.捣乱行为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在教室乱喊乱叫,乱扔东西制造噪声,扰乱集体活动等都是属于捣乱行为,即捣乱行为是幼儿故意制造噪声或通过其他干扰方式扰乱集体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行为。[1](219)
在“娃娃家”活动中,4岁的洋洋站在一个被翻倒的木头凳子旁边,显然,是他翻倒了凳子,而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制造噪声。在这之前,洋洋堆了一些积木,并把它们整齐地摆在架子上,然后又爬上架子把积木一下子推倒在地上。教师很生气,可洋洋却显得很开心。在教师的要求下,洋洋把积木摆放整齐,把凳子摆好。在这整个过程中,洋洋又故意把凳子翻倒站在旁边,摆好积木又扔下去,试图让别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意外,在吸引了教师的注意以后,洋洋不仅不害怕反而很快乐,在教师的要求下,洋洋自觉地捡起被推倒的东西并放回原处。此案中可以看出,洋洋推倒积木、翻倒凳子等虽然都是故意的捣乱行为,但他的意图只是通过制造噪声吸引教师的注意,尽管是负面的关注。
3.破坏行为
每当看到孩子在教室出现撕毁图书、摔毁玩具、破坏他人作品等行为时,教师们脸上都会流露出不愉快的表情,诸如此类幼儿故意损坏教室里的材料或设备的行为便是破坏行为。
小雨是班里较活泼的孩子,在一次绘画课上,他想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可教师在指导其他小朋友,没有注意到他。这时,小雨把邻座小朋友的作品一下子抓起来撕掉了。这位小朋友的哭声吸引了教师的关注,当教师走过来时,小雨急忙跑到教师身边说:“教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小雨的行为显然是故意损坏他人的作品,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损坏他人的作品,而是通过这件事去吸引教师的注意。教师们也往往认为,这类行为不加以阻止不仅会使教室一片狼藉,还会使其他幼儿效仿。此时,教师们开始不断地斥责,不停地说教,紧接着会让孩子帮忙修补图书或玩具。幼儿也由此获得了教师的关注,增加了和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因此撕书、破坏玩具等对孩子形成了一种直接强化,以后出现此类行为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对幼儿来说,这也是取得教师关注的一种好办法。
(二)语言表现
孩子有时会说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话语,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但他们知道这些话是可以引起别人关注的。在幼儿园,常见的主要是说脏话和喜欢“哼哼唧唧”。
1.说脏话
琳琳是个很爱说话的中班小朋友。最近,她的用语中不乏恶言恶语,带有脏话。当她很生气时,就会用这些不雅的语言来宣泄她的不良情绪。其他时候,她也会使用这些语言,通常还会边说边笑。当琳琳使用这些不雅的语言时,其他幼儿通常会大笑,或其他幼儿告诉琳琳不能这样说话,或其他幼儿重复这些怪话脏话,或教师激烈反应、生气之后训斥幼儿。幼儿使用不雅的语言,通常会引起他人尤其是教师的关注。其实,大多数幼儿并不理解这些话的含义,只知道使用这些是可以引起别人关注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意识到说这些话很特别,成人和其他孩子的种种表现反而增加了这名幼儿以后说脏话的次数。
2.喜欢“哼哼唧唧”
哼哼唧唧是指幼儿用不正常的语调,使用一种抱怨式的、通常是鼻音音调来说话的一种语言交流方式。[1](225)5岁的辰辰只要和别人说话就会哼哼唧唧而且经常抱怨。主要包括:“老师,这里的颜料不够用了。”“老师,我的手指受伤了。”“老师,我找不到我的衣服了。”仔细检查一下,教师通常会发现颜料是充足的,他的手指也没有受伤,他的衣服也放在通常放置的地方。慢慢地,面对辰辰的问题,教师们越来越不耐烦了。这个案例中,辰辰只是想通过这种哼哼唧唧的方式获得教师的帮助,寻求教师的注意和关注。
(三)情绪表现
幼儿为了获得教师关注而又不知该如何做时,通常也会采取乱发脾气和哭泣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1.发脾气
由于年龄特点,有部分幼儿还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合理地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作出反应才是被人所接受的,此时孩子陷入无奈,又不知如何做,最后只得通过发脾气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引起成人的关注。一旦幼儿认识到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他就会反复使用。在幼儿园,当幼儿处于类似情景时,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就会继续采取同样的方式获得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给予的关注也强化了幼儿的这些表现方式,即发脾气是取得教师关注的一种有效方式。
2.哭泣
哭泣对年幼的儿童来说本是一种正常交流的方式。然而,有时候孩子会过度使用哭泣这种手段。如果幼儿以适宜的方式进行交流但并未得到足够的回应时,他们就可能会采用哭泣的方式。因为他们发现哭泣会引起教师或其他人的关注。这种情况极易让孩子塑造这样一种行为模式:想要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又不能如愿时,可以通过哭泣的方式间接得以实现。
二、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问题成因
寻求教师关注是幼儿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但不恰当的方式会引起教师的反感与消极应对。那么幼儿为何会采用这些消极的方式寻求教师关注?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对幼儿的关注过度或缺失
现在的家庭结构几乎都是“六大一小”式,即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尤其是老人更加溺爱孩子,为了显示自己对孩子的喜欢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家长的关注形成一种依赖,变得很自我。当进入幼儿园时,由于缺乏了像家庭中被人关注的氛围,因而出现一些情绪或行为等的问题表现,如说脏话、破坏同伴的作品等以吸引教师与他人的关注。
另外,有些家长与教师认为给了幼儿优越的物质条件与教学环境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就尽到了做家长和教师的责任。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外在舒适的物质环境,而对孩子内在心理的需求缺乏积极关注。由于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幼儿园为了获得教师的关注,幼儿便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消极方式,例如扰乱集体活动、损毁玩具等行为以引起人的注意。
(二)幼儿缺乏正确的交往方式
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还未能使用正确的、恰当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沟通,他们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情绪。由于缺乏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技能,幼儿在与同伴、教师交往过程中,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意思,不知采取何种回应方式才能被教师和同伴所接受,以至于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消极的回应方式吸引成人的注意与关注;他们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如对不喜欢的玩具,会采取搞破坏、哭泣等方式。因此,教师要多帮助此类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随着幼儿人际交往经验的增加与交往技能的提升,他们也会逐渐减少寻求教师的关注。
(三)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不合理
教室里某些区域环境的布置以及活动设计太简单或太难,都不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与心理发展特点。过于简单的活动内容容易使幼儿缺乏活动兴趣;而难度过高的活动则容易让幼儿产生挫败感,这些都会促使幼儿以某些不适宜的方式寻求教师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一些不恰当的问题行为,如在教室乱喊乱叫、故意制造噪音等。另外,如果一个班级幼儿太多,教室中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图书、玩具等游戏材料和相应设备时,教师有可能照顾不到每个孩子的需求,就会在某个活动区出现拥挤的状况,脾气暴躁的孩子就会采取推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或损毁图书、撕毁玩具等破坏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性格内向的孩子则通过哭泣等不适宜方式寻求教师的关注。
三、幼儿寻求教师关注的积极应对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消极行为时,不是消极地抗拒与排斥,而是要积极地分析原因并有效应对幼儿的关注需求。
(一)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交流与关注
不关注情感交流的互动必然是缺乏教育价值的。在幼儿园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更多的是提倡热爱和尊重幼儿,很少关注与幼儿积极的情感交流。而良好的情感交流方式是建立孩子自信心,增强幼儿社交能力,降低幼儿问题行为出现的“奠基石”。教师必须克服以往狭隘的情感教育观,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自己与幼儿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就会导致自己在与幼儿互动时的消极与被动。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关怀、尊重、接纳的态度与每一位幼儿交往,关心热爱每一位幼儿,并对幼儿的活动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评价,让幼儿在安全、愉快、宽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
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合作,只有在多方的努力协作下,教育才会有效。在认真地观察了幼儿表现出寻求关注的问题表现后,教师需要先与孩子的家长进行深入讨论,询问儿童在家的情况,提出所担心的问题,即孩子是否一直试图从成人那里取得关注,以及是否很少或没有足够多地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或社会性活动。教师还要询问家长是否太忙导致对孩子的关注时间减少。此外,教师还有必要了解最近家里有无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使得孩子紧张而需要成人给予关注和安慰。通过家园合作,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找出并改进自己的养育和教育行为中有可能会强化孩子某些问题行为的回应方式。
(三)丰富幼儿交往经验并提升其交往技能
幼儿社交能力获得的最主要途径是同伴活动与游戏。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是满足幼儿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并且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3]首先,要重视活动区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激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的意识。教师在布置室内活动区时,既要便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更要便于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其次,还要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交往技能,教会幼儿如何参与别人的游戏,教育他们如何接纳他人以及如何对同伴表示积极的情感等。例如,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与幼儿沟通交流,往往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美]Eva Essa,王艳玲,张凤,刘昊.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16-221.
[2]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0-318.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7-138.
责任编辑:乔健
汪伟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胥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重庆400715)。
G610
A
1671-2277-(2015)01-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