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治疗的形式及常用技术的作用机制
2015-02-13徐进
徐进
浅谈音乐治疗的形式及常用技术的作用机制
徐进
音乐治疗是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一种新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各种技术不断趋于完善,在心理治疗和医学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音乐治疗的定义和形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音乐治疗技术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析。
音乐治疗;形式;技术;作用机制
音乐治疗在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走在前沿的探索者们将它作为心理治疗的方式开始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现今音乐的治疗作用已在临床得到证实,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并从心理学及音乐学的领域里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音乐治疗概述
1989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音乐治疗给出了定义: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音乐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调整来进行疾病的治疗。
从物理层面上看,音乐是有规律的机械波,是一种现实存在,有规律的声波频率作用于人体各部位时,可以调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身体系统功能。[2]从生理层面上看,音乐是右侧大脑的一种功能,可以激活大脑两侧额叶,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3]音乐的节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使生理产生不同反应,如心率、血压、脑电波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从心理层面上看,音乐能够直接接近情绪状态,音乐作用于人的情绪产生情感,从而影响心理,改善焦虑、抑郁、狂躁、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这涉及认知神经心理学。
音乐治疗依托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发展成各自不同的治疗派系,如精神分析动力取向音乐治疗、人本主义音乐治疗、应用行为矫正音乐治疗、格式塔音乐治疗、完形音乐治疗等。
二、音乐治疗的形式
(一)个体音乐治疗
个体音乐治疗是指一对一的治疗模式,一个治疗师和一个来访者的个体治疗形式。治疗师通过共情、理解、支持与来访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治疗形式个体性较强,可以根据个体特征进行得比较深入,来访者可以在相对隐秘的环境里获得安全感,从而能够开放和暴露个体的情结。这种治疗形式适用所有需要治疗的人群,尤其针对的是安全感及社会功能低或者孤独症的人群。
(二)团体音乐治疗
团体音乐治疗也称为集体音乐治疗,是指一个带领者(由治疗师担任)带领整个团体进行的音乐治疗活动。团体治疗通过音乐活动与其他成员以及治疗师形成多层次的互动关系,并通过探索和提高社会化和沟通技术使团体成员受益,来访者可以研究自己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他人如何与自己互动,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团体音乐治疗的威胁性较个体音乐治疗低,被治疗者是整个团体,很多人对此感到安慰,也喜欢与大家一起工作,分享思想和理念。治疗的目标往往不外乎社会化、情感表达、问题、希望、困难、冲突。
三、音乐治疗的常用技术及其作用机制
音乐治疗有三种最常用的治疗技术,每种技术都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和治疗特点。
(一)接受式音乐治疗技术
接受式音乐治疗是一种被动的治疗技术,也是现今运用最广泛的治疗技术。治疗师以音乐为载体,把来访者带入到某一情境,使来访者对音乐有反应。[4]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音乐体,一个健康的人呼吸、心跳、脉搏都是有规律的,健康的情绪和躯体与运动的音乐之间有着自然的连接,节拍的核心是脉动,紧张之后放松,放松之后又收紧,大脑在感知到这种脉动后,就形成了预期,这种预期就成为调整人内部节奏的凭借。来访者可以不懂音乐,但是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变化。
治疗师通过不同的音乐对来访者进行治疗,这些筛选出来的音乐基本上都是和谐美好的,来对抗抑郁、分裂或者焦虑。个体受压抑的部分通过音乐传递,喜、怒、忧、思、悲等情绪得以表达和释放。接受式音乐治疗需要治疗师首先确定来访者症状,以及来访者的需求和能力,很多音乐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包括儿童和老年人,做适当的修改。
在治疗初始,治疗师需要引导来访者设定分配性任务及选择性任务,针对来访者症状的不同,任务的侧重点也会呈现多元化。多节奏、旋律、和声以及结构展示了音乐作品的整体感受,使来访者能够进入到自由联想的状态,此时分配性任务和选择性任务都会出现,当来访者在放松环境中时,听音乐的注意分配策略常常是采用选择性注意,此时被关注的部分就使音乐成为盛装自己的容器并表达出高度的共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接受式音乐治疗可以作为主动型音乐治疗的热身,使来访者先放松下来,帮助降低个体的焦虑,在整个治疗过程传达一个信息,使思想和情感能够顺畅地表达出来。在团体治疗中,为了快速地进入到团体的状态,带领者会选择一些快速的音乐并结合身体运动进行热身,这样可以促进团体的互动和发展,使团体成员建立更好的联系。
由于接受式音乐治疗给来访者的主动参与的机会不多,所以在治疗的深度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深层次的治疗,治疗师会让来访者将音乐感受还原成语言,这样就加强了音乐治疗的现实意义。
(二)再造式音乐治疗技术
再造式音乐治疗是一种主动式的创造性治疗技术,也被称为再造声音旋律技术,它要求来访者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完成音乐的创作部分。主要是指音乐创作,包括歌曲创作和器乐曲创作。这一点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治疗的对象。
创造行为可以帮助个体放松,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来访者更能调节注意力来思考问题,集中精力完成手边的任务,来访者不会担忧和想到被关注,这是一种将自己从生活的压力源里解脱出来的方式。当旋律形成后,治疗师要能找出来访者投射的自我生活与原生环境之间的共生模式,帮助来访者更深入地表达,帮助来访者找到应对焦虑、抑郁或恐惧的新方法,达成现实与非现实世界的沟通。在创作中,治疗师要善于鼓励来访者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当一个人可以创造性思考时,他就获得了力量。来访者就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生活,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有效地与家人和朋友建立关系。
(三)即兴式音乐治疗技术
即兴式音乐治疗技术也是一种主动式的创造性治疗技术,它要求来访者主动参与到音乐里面来。可以是器乐演奏、打击乐器演奏或者歌唱的形式,来访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问题、感受、恐惧以及关注,被隐藏起来的潜意识的内容会在音乐的进行中暴露出来。
这种技术需要治疗师具备某种乐器的即兴演奏技巧,能够随时跟随来访者的表达进行调整,比如一个焦虑的来访者,如果进行某种打击乐器的演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节奏不稳定,或者发泄性无规律节奏等,此时就要求治疗师的共情和陪伴,用即兴的音乐演奏适时地调整。情绪的流畅性和音乐的流畅性会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治疗师要能够从这些对应关系的表现中找到治疗进入的契机。
如果在进行即兴的团体治疗,比如音乐心理剧,会将乐器、打击乐、演唱、舞蹈等形式相结合,增强了感觉刺激,带来更广阔的创造性表达,有剧情和角色的扮演可以让来访者深入探索内部情感和外部体验,让来访者有机会将情绪、关注和想法投射在自己演绎的角色上,进而可能表现出被抑制的问题。
以上三种治疗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应针对不同的来访者、不同的治疗形式进行合理的运用,使音乐治疗能在治疗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协调自身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平衡。
[1]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2][英]梅赛德斯·帕夫利切为奇,苏琳.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刘祥美,胡淑荣,李秀珍.精神分裂症音乐疗法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
[4]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责任编辑:乔健
徐进,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研究(山东曲阜276826)。
G441
A
1671-2277-(2015)01-0060-0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音乐剧作为音乐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分析”(项目批准号:12DWYJ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