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确幸”心态下的沉沦隐忧

2015-02-13

统一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确幸祖国大陆台独

■ 曹 骏 李 昱

近年来,“小确幸”一词在台湾岛内盛行。“小确幸”一词的通俗解释是“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其实,“小确幸”一词最早并非出自台湾,而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提出,他在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中说,很多事物都可以产生“小确幸”,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行。该词语传到台湾后,浸染流行,逐渐成为时髦用语。受此影响,台湾岛内不少青年人选择安逸与小清新,希望保持既有的生活状态与方式,追求较为现实的生活小梦想。但不幸的是,在台湾岛内恶劣政治生态的塑造下,曾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小确幸”逐渐异化为一种混杂着“台独”意识与“锁岛”心态的民粹观念,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两岸关系发展也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

一、“小确幸”心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表现

“小确幸”心态在台湾流行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上世纪60至80年代,台湾经济发展迅速,列当时“亚洲四小龙”之首。那段时间,不管是70年代的“十大建设”、“保钓运动”还是80年代中叶的解严与党外运动,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当时,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人们也在寻求他们“小小的确定的幸福感”,但当时的“幸福感”和今日岛内的“小确幸”在思想内涵、表现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那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激扬向上的,是富有开拓性、进取性的。在政治诉求上是主张统一、反对“台独”的,在国家认同上坚持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李扁时期”,台湾也没有“小确幸”或任何相近的话语,因为在经济上,台湾的繁荣虽风光渐衰,但褪色尚不明显,祖国大陆也还未有大的起色,而在政治与意识形态上,此时又是台湾分裂势力的上升期,人心浮躁,自信满满。2000年后,在陈水扁“台独”执政下,台湾经济疲态已现、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拉大,特别是2006年因陈水扁弊案引起的百万红衫军“倒扁运动”,首次让台湾这个膨胀已久的气球严重漏气。但是,这时的台湾还未曾有类似于“小确幸”的生活态度。

2008年,在岛内执政8年的民进党在大选中败北,其“法理台独”冒险在屡屡失败下不得不有所收敛。此时,岛内经济持续低迷、岛内蓝绿恶斗引起社会撕裂,而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强劲,两岸经济形势强弱的变化,强大的国力深刻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同时,也对岛内造成重大震撼,一些人由于不知道如何面对祖国大陆与世界,所产生的某种带有自闭性、赌气式的追求个人享乐、强调个体自由与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随之产生。这对“小确幸”心态的滋养提供了土壤。所以“小确幸”是一个在两岸对立、台湾发展出现颓势,消费文化走高、政治恶斗导致社会方向感失落,以及亲美友日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岁月静好”的心理状态,成了一种外貌平和内在戾气的思想意识。

从另一角度看,“小确幸”的流行也是岛内焦虑心态的一种反向调节。面对祖国大陆的迅速发展,台湾自身的战略定位及发展前景处于极大的不确定之中:两岸实力对比差距逐步拉大。面对在两岸力量对比中所处的劣势,内心的纠结与无力感不可避免,一些人选择紧紧抓住“当下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来逃避现实。台湾知名作家、前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洞察出这种心态,认为“小确幸”之所以成为岛内年轻人追求的目标,是因为过去好几代人在追求家园大梦被压抑得太久,追求“小确幸”是对家园大梦的反弹和释放。

二、“小确幸”心态在岛内的演变

平心而论,在崇尚民主的今天,台湾青年一代追求“小确幸”并无不妥之处:在强调多元价值理念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样化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在经济衰退、政党恶斗,政局动荡、社会撕裂的台湾社会,追求“小确幸”来调整心态、缓释压力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是,“小确幸”思潮在今天的台湾岛内已被过度演绎,其原本的积极意义已折损殆尽,更多地反映出一种短视而自私的社会性格,成为岛内一些势力为破坏两岸关系、实现自身政治目的的工具。它不仅使不少青年产生强烈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台湾主体意识”。受当下台湾社会环境的影响,“小确幸”概念从单纯的生活态度开始,一点一滴渗透、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几乎成了当下岛内对于幸福的全新定义。

在政界,一些政治人物瞄准民众这一心态大做文章,有的甚至打出“小确幸、大是非”施政口号,企图讨得选民欢心。如“绿星”蔡英文,呼吁发展岛内“在地经济”,让更多青年留在乡村不再与城市青年争抢就业机会,以确保城市青年的“小确幸”。深绿人物柯文哲在台北市市长竞选中公开打出“打造台北小确幸”的口号来。

在商界,只要随意在台湾网站上搜索,就能看到林林总总打着“小确幸”标签的商品。诸如:餐饮业的“小确幸家常菜”成为许多餐厅的主打品牌;旅行社则有专门为游客规划的“小确幸之旅”;即便在被认为“大巨头”的科技业和电子业,也屡屡能看到“小确幸”字眼。

在文化行业,“小确幸”类书籍在台湾走红,各种各样的文化商品,讲究的尽是体贴生活的细小之处,“小确幸”流行文化席卷岛内。

“小确幸”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台湾的正式登场是“反服贸”及“反核四”等事件。2014年3月发生的有浓厚“反中”意味的“反服贸运动”中,其组织者在“占领立法院”后发表的“宣言”宣称,“台湾是个可以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开咖啡厅、开个人公司,可以靠自己打拼就能变‘头家’的创业天堂”。以上所谓“宣言”,毫不遮掩地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以“小确幸”来反对两岸的经贸交流与服务。一些绿色艺人也在“反服贸运动”中随之起舞,发出“反对服贸”、“陆客不要再来台湾”、不能牺牲我们“小确幸”生活品质的声音。而这样的说辞,得到了处处为两岸关系设限的绿营政要的肯定和赏识。同样的,借着“反服贸运动”的惯性,以民进党及“反服贸运动”组织者为主体的“反核四”运动登场,一些民进党反核人士声称:宁可不用电,到山上过点蜡烛的“小确幸”生活,也不需要核电。可见,“小确幸”心态已与岛内民粹思潮汇流,与主张“台独”的泛绿在野政党的主张汇流。

台湾是资源匮乏的地区,无论是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还是推动岛内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台湾未来经济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要核电,必然面对限电和电价上涨的压力,其影响不只是生活不方便与生活开销的增加,还会抬高在台湾生产商品的成本,造成物价上涨,使一般老百姓增加生活压力。成本的增加,再加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台湾外贸处境可想而知。在这种形势下,超越台湾实际的“小确幸”将成为阻碍台湾经济发展、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小确幸”远不只是一个软绵绵的生活态度,而是一个对未来如何发展的道路选择。

三、“小确幸”隐藏大隐忧

当前,台湾社会已陷入发展困境,“小确幸”心态可能会对人们的焦虑产生些许舒缓和安慰。但是,如果不思发展,甚至把它作为追求目标和济世良药,最终结果恐怕只能是台湾进一步沉沦。

岛内一些人认为自己只需要“小确幸”,不要大富大贵,所以台湾不需要与祖国大陆有较多经贸联系。一些以“台独”为基本政治诉求者更对两岸经济热络压缩“台独”而焦躁不安,指责台湾在经济上太依赖祖国大陆,要求减少这种依赖。在这种心态下,他们不仅在过去反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反对“服贸协议”和“货贸协议”,而且现在又对台湾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横加指责。众所周知,目前由祖国大陆主导设立的亚投行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不仅受到周边国家的欢迎,而且受到世界范围的赞扬。亚投行是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贯穿亚欧非的“一带一路”,其基础建设所需的建材设备、石化产品、电信、建筑工程等,对台湾企业都是巨大商机。台湾也一直渴望融入区域经济整合,因而加入亚投行无疑是一次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良机,这将是台商进入东盟、甚至亚洲其他国家市场的最佳顺风车。但是,习惯于“小确幸”思维的民进党中央、绿营立法机构党团全都炮口一致,认为加入“一带一路”、加入亚投行是“黑箱操作”,是“亲中卖台”,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更指责马英九当局申请加入亚投行是“充满戏剧张力”,质疑由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向国台办递交申请,是“矮化”台湾等等,为台湾加入亚投行人为设置障碍。

台湾的发展,有赖于两岸关系和平与两岸交流合作。如果蓄意躲开祖国大陆,甚至不惜以破坏两岸关系为代价,刻意以“恐中”、“拒中”、“反中”来拒绝两岸交流,以凸显台湾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台湾社会只能日益走向封闭,并且“自我边缘化”。这种关起门来孤芳自赏式的“小确幸”发展将会使台湾出现“大不幸”。

猜你喜欢

小确幸祖国大陆台独
斥“台独”狂人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小确幸”背后的“大麻烦”
中信建投证券:寻找弱势下“小确幸 ”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毒品犯罪立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