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湾政治发展态势之异同
2015-02-13王建民
■ 王建民
以政改与“真普选”为主要诉求的香港“占中”抗议活动的爆发及延续,是香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香港政治格局从原先的泛民主派与建制派的权力结构,转变为更大范围以黄丝带为标志的“占中派”与蓝丝带为标志的“反占中派”两大政治社会阵营,未来将可能走向类似台湾的蓝绿政治结构,即黄蓝结构。
“占中”爆发后,在海峡两岸及香港出现一种“香港台湾化”的普遍认知,即认为香港政治发展将步上台湾政治发展的后尘,走向政治对立、社会撕裂,从繁荣走向衰落。可以大胆预判,今日香港政治发展与台湾政治发展态势有趋同之势,如两大社会政治阵营的形成与对抗格局、香港本土意识兴起、“港独”的出现与蔓延等。但香港政治发展大框架、发展前途与台湾有很大不同,香港与内地关系也与海峡两岸关系有很大不同。
香港与台湾政治发展轨迹
香港与台湾政治发展进程不同,政治制度不同,但政治结构形成与发展却有趋同之势。台湾与香港均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后来却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先后被列强占领、殖民及与祖国分离。中国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从而日本殖民统治台湾长达51年,深刻影响了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不料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战败退踞台湾,开启了战后台湾政治发展的一个全新历史,蒋氏“威权政治”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但“民主政治”转型却造就了台湾蓝绿政治结构与政治对抗格局,加速了台湾“独台化”与台湾衰落。以国民党为主体的蓝营,包括了新党、亲民党以及立场相近的社会政治团体,尽管其政治主张不断调整与变化,但总体上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法理上的“一个中国”(“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两岸合作,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力量。以民进党为主体的绿营,包括过去的建国党、今天的“台联党”以及主张“台独”的各种政治社会团体,成为台湾一支庞大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坚持“台独”立场,不承认“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消极与负面看待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阻力与破坏力量。台湾蓝绿二元政治结构基本定型,深刻影响着台湾政治发展与两岸关系发展。
香港政治发展历史与台湾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鸦片战争后,当时世界头号霸权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有《北京条约》再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再有新界被迫租借给英国99年。可以说,香港与台湾一样,均曾受列强殖民统治,对后来政治发展均有深远影响,都有严重的“殖民地政治后遗症”,一直有外部势力的影响。不过,台湾的回归是通过包括中国全民抗战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国际法(《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报》)解决的,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共内战与国际政治结构共同造成的。香港问题的解决或香港的回归中国,是中英两国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的,《中英联合声明》构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香港基本法》则是香港政治发展与政治运作的基本大法。
回归前,香港没有政党政治,只有政团,但在香港政治发展进程中逐步出现了政党政治的发展。回归后,香港出现许多政党或类似政党的团体,经过多年演变,已形成所谓的泛民主派与建制派两大政治阵营。多年来,香港既有两大阵营尽管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对抗与对立,总体上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双方在法治框架下公平竞争,竞争中有合作。但在历经“占中”与“反占中”这一重大政治社会对抗之后,香港政治的发展有更为明显的“台湾化”趋势。
香港政治结构正在发生类似台湾的深刻变化
“占中”运动爆发后,“占中”者或支持“占中”者,以黄丝带与黄雨伞为标志,未来有可能形成以黄色为标志的香港反对政治势力或可称为“泛黄派”,类似台湾的泛绿阵营。在香港反对派内部,相对温和的民主党是最大党,类似台湾泛绿阵营中的民进党。“反占中”者则以蓝丝带为行动标志,虽然与建制派没有直接关系,但均是支持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治社会力量,可称为“泛蓝派”,类似台湾的泛蓝阵营。在泛蓝或建制派阵营中,民建联是最大党。未来香港政治的发展与演进,很可能出现黄、蓝两大社会政治力量,与台湾蓝绿政治结构类似。2015年初,香港政府工作报告在立法会提缴政革第二轮咨询文件过程中,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在立法会撑起黄雨伞退场抗议,再次确认以黄色为标志的香港反对阵营已经确立。
目前,香港反对派政治力量主要是泛民主派,主要政党或政团包括民主党、公民党、工党、民协、街工、新民主同盟、社民连、人民力量、香港2020等;建制派政治力量主要包括民建联、工联会、新民党、经民联、自由党、新界乡议局等。同时,两大政治阵营均有其他社团与组织的支持。在立法会功能别选举中,建制派占优势;在立法会直选部分,民主派占优势。在整个立法会席次分布上,建制派占多数。目前香港立法会权力结构已类似台湾立法机构的蓝绿结构。
香港与台湾内部两种政治力量有相似性。香港建制派与台湾泛蓝类似,内部不团结,力量分散,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台湾泛蓝阵营本是台湾最大的政治力量,在台湾有“蓝大绿小”之说,蓝营的政治社会力量大于绿营,现阶段由蓝营的国民党执政,在立法机构泛蓝也占绝大多数,但泛蓝阵营如同一盘散沙,内部不团结,内斗不断,无法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力量。属于泛蓝营的亲民党成为攻击马英九当局执政的有力推手,配合绿营阻碍马英九当局施政。在“九合一”选举中,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不愿公开支持选情困难的国民党台北市市长候选人连胜文,侧面支持实际属绿营的柯文哲,他的子弟兵公开找柯文哲站台支持,亲民党与蓝营已实际决裂。国民党内以王金平为代表的本土派也是另一种反马力量。
香港建制派是香港的主流政治力量,在立法会占多数议席,是维护香港政治稳定的关键力量。但建制派内部有保守派、温和派与中间派等之分,意见不一,战斗力不强。在香港政改与“占中”问题上,建制派内部意见不一。尤其是自由党主席田北俊在香港立法会审议二十条立法临时退出导致立法失败,对特区政府造成巨大挫败,如今在“占中”问题上,田北俊竟然又附和反对派,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台,被全国政协取消其政协委员资格。可以说,不论是台湾还是香港,泛蓝阵营或建制派内部整合不够,不团结,是其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相对的,香港的反对派或泛民主派与台湾的绿营类似,虽然内部派系与势力众多,但在对外或反政府问题上则高度一致,展现了团结与力量。
就台湾与香港内部政治结构观察,虽然台湾政治力量对比长期“蓝大于绿”、香港是“建制派大于反对派(泛民主派)”,但均同样呈现“蓝消绿涨”与“蓝消黄升”态势。台湾在经历“九合一”选举之后,民进党的得票数已超过国民党的得票数近200万张,台湾政治结构正式由“蓝大绿小”转变为“绿大蓝小”,至少台湾蓝绿基本盘日益接近,蓝营优势不再。目前香港虽然没有明确的黄蓝政治结构数据,但依“占中”与“反占中”各自进行的支持率及其他民意调查估计,“占中派”与“反占中派”的力量对比应为3比7,未来很可能变为4比6甚至更接近。对于香港反对派势力不容低估,在过去多年立法会直接选举中,泛民主派得票率与建制派的得票率一直稳定在6比4,只是泛民主派在功能界别选举中没有优势,才确保了建制派在立法会的优势地位。但近年香港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反对派力量在迅速发展,在未来立法会直选后将会对建制派形成很大压力。
未来香港政治发展与政治权力结构必将是多党政治格局下的两大政治阵营,将与台湾政治格局非常类似。依目前香港政改制度安排,反对派要竞选特首是非常困难的,但随着未来香港政改的发展,立法会将在2022年全面实现直选,随后特首实现直选,特首与立法会将在两大政治阵营之间公开竞争,会出现类似台湾的选举竞争格局,将给反对势力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反对派当选特首的可能性增加,立法会议员结构也会因直选发生重大变化,反对派当选席次将会有大幅增加,甚至可能成为议会多数,届时将对香港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港独”步上“台独”之后尘
在香港与台湾政治发展进程中,民主政治发展均先后出现异化,出现“台独”与“港独”,成为港、台政治发展的隐忧。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政治发展进程中,有统一,也有分裂。在今天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却面临台湾的“台独”与香港的“港独”发展之挑战。尽管“港独”与“台独”有很大不同,但却有趋同之势,对香港政治与社会的破坏力日益增大。
“港独”与“台独”是香港、台湾内部出现的一种分裂意识、分裂主张或分裂主义,都是对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一种挑战、一种威胁。“台独”始于战后,在国民党退台后打击下,“台独”转移美日等海外生存与发展,台湾政治民主化之后“台独”主张与活动逐步公开化甚至合法化,并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其中,民进党就是最大的“台独”政党,还曾实现执政。“港独”的发展历程与“台独”不同。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没有“港独”问题,尽管英国殖民统治者曾企图推动香港独立(1946年,时任港督杨慕琦推动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容许其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高度自治权、自主权以至独立,称“杨慕琦事件”),但未成功,以后长久没有出现香港独立问题。香港回归之后,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急剧变化、香港优势逐步消失与失落感上升,以及受到台湾民主政治与“台独”发展影响,“港独”逐渐出现。
2003年,李登辉的“台湾国策智库”在台湾举行有关“一国两制”研讨会,“台独”分子首次明确提出“香港应当争取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与香港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主权国家”等公然的“港独”言论,可以说这是香港回归后港台地区首次公开的“港独”言论与主张。而以视讯方式参加这一会议的香港立法会议员、民主党议员刘慧卿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与批评,等于默认与赞同“港独”主张。可以说,真正的“港独”言论始于台湾,始于“台独”,深刻表明了“港独”受“台独”影响之深。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云根(陈云)出版《香港城邦论》一书,激发了“香港本土意识”兴起与“港独”主张的出现,这与“台湾本土意识”高涨与“台独”发展类似。陈云及《香港城邦论》吸引了一批香港本土势力,被称为“本土著人城邦派”。其中不少人是激进的“港独”分子,如他的信徒马骏朗等本土派发起请愿活动,挥舞港英旗帜,寻求英国支持,对特区政府施压,也与台湾的“台独”常常寻求美国支持一致。
近年,香港与内地居民的多起冲突与争议事件以及香港政改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港独”言论的公开化。2011年,香港“七一游行”中出现了带有港独意味的“龙狮香港旗”,此后在多项抗议活动中出现“龙狮香港旗”与英国国旗。在香港大陆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中国人”与香港人两分法民调中,有意制造香港人与中国人的对立选择或二选一,强化了港人意识与淡化了中国人认同。2012年,香港激进示威者在中联办前举英治时期的旗帜,展示“中国人滚回中国”、“香港要独立”、“南京条约万岁”等标语,标志着“港独”主张与活动已公开化,而香港特区政府对这些“港独”活动并没有采取惩罚措施,纵容了“港独”的发展。香港作家与政治评论人钟祖康2012年发表“我倾向香港独立而不是自治”等“港独”文章。今天的香港,不仅有“港独”主张,而且还有多个“港独”组织,如“我是香港人连线”(倡导香港独立运动,主要目标是唤醒香港人的独立意识,认为全民投票、独立建国是香港最终的理想境界,主张全民公决决定香港未来,实际上学习民进党的做法)、“香港自治运动”、“香港核心价值”、“香港本土著人力量”、“香港人优先”(前身是网民团体“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一向称香港是国家),“铁血公民”等。
香港社会支持“台独”人士的比例上升,说明他们对国家认同的扭曲与变化,也预示着香港有着严重的巨大潜在“港独”势力。2007年,香港大学民意研究发现,有独立倾向的香港人占了约25%,另有33%的香港人认为“若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由中国共产党统治则会增加香港独立的倾向”。这一数字甚至比当前台湾支持“台独”的比例还高。可以说,“港独”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需要引起重视,否则会步上“台独”坐大的后尘,对未来香港将后患无穷。
港、台反对派均有依附外国势力之心态
不论香港、台湾政治社会有何不同,都必须面对内地或祖国大陆。在认知或处理与祖国大陆或内地的关系问题上,台湾、香港有很大不同,但也有趋同之处。相对的,台湾的蓝营较亲近祖国大陆,积极与祖国大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议题成为其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绿营则坚持“台独”立场,不承认“九二共识”,明显“反陆”或“反中”,成为其发展与执政的重大障碍。香港两大阵营也有类似情况,建制派是亲内地的,也是强烈支持与内地维持良好关系与进行广泛合作的,但泛民主派不反对或不排斥内地,不反华,但比较“反共”,经常与中央立场相对或相违背,也就是说与中央关系紧张。多年来,香港的泛民主派与中央政府缺乏信任与互动。只是近年来,为推动香港政改,中央政府放低姿态,积极争取与泛民主派互动,有泛民主派到深圳或上海参加中央政府组织的相关重大议题研讨与协商活动,但泛民主派或反对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很脆弱,信任度低。未来,随着反对政治势力的日益复杂化与激进化,可能进一步加大泛反对派势力与中央的紧张关系。
台湾的亲日与香港的“亲英”均与其殖民地历史有关。台湾曾受日本殖民统治,香港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因此港、台均有殖民地后遗症。有所不同的是,台湾亲日、媚日,与英国关系不密切,合作不深,香港则较亲英而无亲日。台湾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残酷镇压与殖民统治,理应台湾人有反日本殖民的意识,即具有反殖心理。但事实相反,多年来,台湾社会普遍有一种强烈的“亲日、媚日”心理与心态,绿营较蓝营更甚。这与全球范围内“反殖”运动与理论上的认知完全相反。原因何在?一则是日本在台湾曾推行皇民化教育,让部分台湾民众受到皇民化思想的影响,甘愿做日本人。二是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后期现代化的发展,让台湾民众得到一定的实惠,让部分台湾人形成“有奶就是娘”的心理。三是台湾当局推动“去中国化”的“仇中”、“亲日”教育及逐步形成的“反中”与“拒统”意识。但在香港,则没有明显的“亲日”或“媚日”心态,相反还有强烈的“反日”心态。不过,香港社会则较亲英,不仅英国殖民统治香港长达百年,对香港社会政治影响深远,而且香港回归后仍有350万BNO(香港的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因此香港的反对派与英国保持密切关系,在香港政改问题上积极寻求英国支持,而英国也不甘丧失香港,不断对香港政改指手画脚,公开支持香港反对势力。于是一些香港激进派或“港独”派认为英国作为《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方,对香港“负有宪制责任”,既需监察联合声明的落实情况,确保香港民主进程,也要保障在港350万名BNO持有者享有的选举权,而且不断要求英国向中国政府施压。可以说香港社会的亲英势力虽然不是主流,但仍具影响力。
香港与台湾在亲美问题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在台湾,不论蓝绿,都有非常显著的“亲美、媚日”心态、心理与认知。台湾社会普遍亲美,但蓝绿有所不同。蓝绿普遍亲美是因为美国对台湾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实际上控制着台湾的命脉,因此均将美国作为台湾的保护伞,作为遏制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军事与政治依靠。马英九执政后,还将“亲美”政策化与战略化,公开提出了“亲美、和中、友日”的战略方针。香港社会并不是普遍亲美,主要是泛民主派比较亲美,与美国互动密切。香港泛民主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获得美国对他们政治民主运动的支持,包括经济上与道义上的支持。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大陆,干预香港与中国事务,则需要在香港的代理人即泛民主派,于是形成合作关系,在“占中”过程中幕后支持。
香港政治与台湾政治发展制度框架有本质不同
香港政治发展确实与台湾政治发展有许多类似或趋同之处,政党政治与直接选举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政治结构也有类似的两大政治阵营,但两者政治发展的法律与政治框架是不同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香港已经回归,是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香港的一切政治活动,香港政治发展,不论是民主政治的建立,还是未来特区首长直选或立法会的全面直选,均是在《基本法》的框架之下进行的,是一国内部特殊地区的政治发展。当选的特区行政长官要向中央政府与国旗宣誓。台湾则不同,两岸尚未统一,台湾的政治发展是相对独立的,按照台湾的政治法律运作,不受祖国大陆制约。
在台湾政治市场上,宣扬与主张“台独”已合法化,“台独”政党已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政党与政治势力。民进党作为一个明确公开主张“台独”的政党曾经上台执政,而且未来还有可能重新执政,尽管搞“法理独立”的可能性不高,但会持续推动“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与实质的“台独”政策,“台湾国家化”与“独立化”将日趋严重,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风险,两岸关系发展变数增大。尤其是台湾政治发展与“台独”危险的上升,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出现战争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
香港虽有“港独”声音与主张,但还不成气候,不具合法性,没有也很难进入政治结构内部。香港有中央人民政府的军队维护国家安全。香港生存靠内地,因此香港无法脱离祖国而独立,但“港独”的出现与发展,影响香港政治社会稳定,可以成为外部势力遏制中国与破坏香港的平台。不论香港政治如何发展,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会持续紧密,合作更多,香港与内地不可能出现紧张与对抗局面。不过,香港政治发展,尤其是民主政治发展,未来可能形成“两党制”即泛民主派或反对派与建制派或泛建制派两大政治力量的竞争。香港立法会和特首直选的实现,可能会对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