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科学视域谈钢琴音乐的审美
—— 以形式、材料、效应为例

2015-02-13董攀攀

音乐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效应

董攀攀

试从科学视域谈钢琴音乐的审美
—— 以形式、材料、效应为例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于音乐与科学关系的探讨愈演愈烈,这一命题最珍贵的理论价值正是在探讨过程中,以更宽广的学术胸怀、更高远的学术眼光来推动音乐与科学的双重发展。因此,本文以钢琴音乐审美为切入点,从其形式、材料与效应三方面来重新认识与传统审美视野不同的钢琴音乐艺术。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于音乐与科学关系的探讨愈演愈烈,它们的共同特征与差异性成为理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这一命题最珍贵的理论价值,正在于从一个新的视域,不断发现、认识、接受、研究、运用衍生出的新概念、新观念、新角度、新方法,以更宽广的学术胸怀、更高远的学术眼光来推动音乐与科学的双重发展。

1.形式之美

钢琴音乐的形式美是构成音乐美感的重要组成因素,且并不仅等同于作品的曲式,它包含了这一体裁所承载的一切基本要素和组织手段。钢琴音乐除了具有作为人文艺术形态的感性特征之外,还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实验精神有着理性上的共识。

在创作思维及其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上,钢琴音乐在历史过程中承袭了西方古典艺术发展的种种因素,表现出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酝酿、催熟了一些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钢琴体裁,并由此表现出作曲家对社会、人生、艺术、理想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譬如,巴洛克时期,巴赫(J·S·Bach)就将钢琴音乐的数学思维推向了极致,对后世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尤其注重钢琴作品中调性和和声间的逻辑关系,以富有创造性的主体旋律,展开织体细密繁复的复调创作。可以说,在钢琴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理性地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写作体系,并严格遵照其内部规则严格对位,这一过程的实施与此类体裁的确立,充分表现出钢琴音乐形式美法则中的严谨特征。再如,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尤其是奏鸣曲,凸显了这一时期典型的结构清晰、严谨、匀称,音乐语言精练、深邃的音乐特点。比较而言,莫扎特更着迷于寻找、试验钢琴与弦乐器、管乐器完美配合的平衡点;而贝多芬虽然多以传统创作形式与惯常音乐语汇开展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但如果它们不能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作曲家便会采用一些实验性的崭新创作因素,来追求哲学内涵大于固有形式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以上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形式上更倾向于追求技法的实验与内涵的纵深,那么在经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过渡与渲染之后,西方作曲家在钢琴音乐之路上探索得愈加大胆,多变。新潮音乐、先锋音乐等概念与元素极大冲击了传统钢琴音乐,并为其审美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崭新模式,作曲家们将其作为突破传统、建造理想新世界的主要载体。譬如,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色彩音乐成为当时欧洲音乐艺术的一个新现象。色彩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克拉维拉克”(Clavilux)色彩投影仪的发明,它能随着所播放音乐的旋律变化,相应放映出彩色图像,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审美结合在一起。斯克里亚宾正是利用“色彩键琴”,演奏钢琴曲《普罗米修斯》,开创了声、光、色、影一体的钢琴音乐审美方式。

在钢琴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其创作观念与思维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派音乐为钢琴曲所烙上的标识,更强调了传统形式美法则之外的一些因素。钢琴音乐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逻辑思维方式、实验性,以及音乐与科学技术的更多结合,都为音乐审美提供了传统美学观念之外的、更可从科学视域回溯的审美角度与课题。

2.材料之美

钢琴音乐的音响是一种非对应性的,在音高、音色、音质上有既定要求的音响。在审美中,它又不仅仅是抽象化的组成音乐的单位,从更广阔的定义上来说,它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形态,与自然的音响存在密切的内部联系。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中,对自然声音的模仿、模拟与艺术加工,改变了自然音响的天然属性,使其可被用来明示或暗示创作者、演奏者与审美者的情感需要及思维活动。在这样的前提下,钢琴音乐的音响材料,既是感性的艺术构成元素,又是理性的自然科学元素,

律学与音响学正是通过大量科学手段来解释、发展钢琴音乐的。对于钢琴音响的乐律学研究,可以说是横跨了几个与音乐、科学相关的学科,在这里,数学、物理知识的运用,现代科学仪器的使用,都成为辅助钢琴音乐审美的重要步骤。这种倾向性的研究深入、系统地剖析钢琴音响的数理之美,积极探索钢琴音律的丰富内涵。

譬如,钢琴作为国际通用乐器,代表了一种非语义性的国际语言,钢琴的音准与音高是影响音乐作品最终呈现形态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声学、律学方面的研究、衡量,并最终确立一定的使用标准,是钢琴音乐在创作、表演、审美等各个环节的重要基石。不同艺术发展时期对钢琴标准音高的规定也有所差别,如17世纪所谓的“古典高度”位415—430Hz/周秒,18世纪为a1=422Hz/周秒,19世纪则为a1=440Hz/周秒。另外,除了钢琴绝对音高的确立之外,其相对音高与音程的关系也必须依靠律学理论的支撑。而这一切,无疑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与仪器,通过大量测量、计算、实验与实践来完成的。这使得我们在接触钢琴音乐时,不仅可以通过纯粹的感性欣赏来感受乐音,更可以借鉴科学的理论与手段分析理解钢琴音乐的音响材料。

3.效应之美

钢琴音乐的美在形式与内涵中升华出特有的品格,它既蕴含于钢琴音乐本体之中,又凌驾于其上,它不等同于音乐本体,却是衡量音乐本体品质与价值的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价值的体现却与欣赏者的主观审美能力紧密相关。在欣赏主体具备一定欣赏能力的前提下,钢琴音乐的审美目的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钢琴音乐审美体验及其综合效应的探讨,普遍集中在欣赏者怎样获得及获得怎样的心理满足与精神放松。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钢琴音乐欣赏的目的除了获得最基本的审美体验,实现最基本的综合效应之外,还可以实现功能性更强、更明确的审美效应。而且,这一角度往往为钢琴音乐审美提供了崭新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乃至研究方法。

譬如,生物音乐学的一种观点认为,音乐与语言一样,同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自身具备的功能。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是,随着心理学的研究逐渐与脑科学这一领域交叉、结合,音乐心理学也向脑科学领域倾斜。《音乐、思维和大脑——音乐神经心理学》(美国,1982)一书便是这一研究趋势的重要学术标志, 1996年出版的《音乐心理学手册》更是将“神经音乐研究”(Neuromusical Research)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正式标志着这一研究方向的确立。 “莫扎特效应”(Mozart Effect)也在一项实验中被提出,1993年,劳舍尔(Rauscher)及戈登—肖(Gordon Shaw)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其中12名学生在聆听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后,空间推理能力乃至智商明显高于未聆听该钢琴音乐的其他同学。虽然这一效应是暂时性的,只能维持10到15分钟左右,但实验的组织者仍然认为,聆听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后泛指古典音乐)能够切实提高人脑的空间推理能力,该实验结果即为“莫扎特效应”的来源。虽然一些人对此有所质疑,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同古典钢琴音乐所具备的这一特殊效应。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音乐治疗学中的“莫扎特效应”疗法。首先,这一学科便是科学与音乐密切结合的产物,音乐疗法通常是通过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来发生作用,虽然目前它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已通过临床医疗与实验研究,对成人或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了切实的疗效。从科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钢琴音乐乃至古典音乐审美,甚至可以改变以往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欣赏主体的群体或性质。如目前已实际运用在生活、生产中的“音乐畜牧学”、“音乐农学”、“音乐园艺学”等,都是将动植物作为审美主体,对于它们来说,音乐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并非只作用于心理或精神世界,而是为生态科技提供更环保、更高效的实际应用技术。

总之,科学研究中严谨的理性思维、数理逻辑与先进科技设备的发展,对钢琴音乐乃至音乐艺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发展,不仅借鉴了科学研究的抽象思维,甚至在音乐空间意识等方面借鉴了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从音乐审美的范畴来说,科学不仅仅提供了思维方式,还提供了方法手段,二者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仅有利于推动钢琴音乐的审美研究,更对科学与音乐两个领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1]刘沛.《脑科学:21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石——围绕“莫扎特效应”的科学研究和展望》[J].《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2]禾士编译.《音乐生物学》[J].《书城》,2000年第5期

[3]侯建成、刘昌.《国外有关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的研究概述——兼及“莫扎特效应”》[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叶丽芹、项先红.《回归人性:“莫扎特效应”引发的思考》[J].《心智与计算》,2011年第5期

科学 钢琴音乐 审美

董攀攀(1983 ——)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讲师。

(责任编辑 霍 闽)

猜你喜欢

莫扎特钢琴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轻浅不是莫扎特
纸钢琴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