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随心动
—— 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

2015-02-13

音乐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古筝演奏者音乐作品

卢 雁

音随心动
—— 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

古筝,源于秦而盛于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发展到当代,不仅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时机,同时在古筝演奏技巧、音乐表现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严谨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古筝演奏中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以及其它影响音乐表达的因素对古筝演奏进行一些浅显的剖析与探索。

前言

古筝艺术的发展源于秦而盛于唐,可谓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实力的不断提升,加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东西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且相互渗透,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古筝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最佳时机。虽然这与古筝自身清新、典雅的音色、日益创新的演奏技法与不断丰富的乐曲数量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同时西方音乐文化的内涵、创作手法、乐曲思维的融入更是让我们的古筝艺术得以迅速普及与广泛推广开来。而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其与其它器乐、音乐艺术都可以算得上是非语言、视听表演艺术,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字能够清晰、生动地表情达意,那么器乐演奏者若想要清晰、生动地诠释音乐作品的精华,就需要成为作曲者与聆听者之间交流的桥梁。进而就需要演奏者自身在理解与表现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素养、情感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换言之,演奏者的技与艺水平的精湛与否,直接关系到乐曲能否被听众所接受与认可,更是能否流传开来的关键所在。古筝演奏是如此,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古筝演奏中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以及其它影响音乐表达的因素对古筝演奏进行一些浅显的剖析与探索。

1.“演”与“奏”的目的与存在的问题

作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更与古筝演奏表现力的拓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而在练习与演奏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很多学习者与演奏者的演奏往往缺少一种音乐的感觉,其演奏凸显机械、枯燥,这就好比常说的缺乏“味道”。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归根结底就在于当下学习者与演奏者对于技术与表现的理解与重视程度。相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过技术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技能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位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条件。音乐,或者说音乐表现是音乐的灵魂所在,甚至是一位演奏者演奏风格、演奏个性的外在体现。作为演奏者,其需要将自身的演奏技艺与音乐情感融入到自己的音乐表达之中,进而以音乐表现为目的实现自身与音乐的价值,带给人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

而在现如今的古筝演奏与教学中,因为音乐教育的正规化与系统化,确实培养出了许多具备精湛演奏技艺的演奏者,但不得不说其中真正能够成为演奏家的却少而又少,而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掌握了精湛的演奏技艺,却在音乐素养、音乐表现方面仍未达到应有的境界,即是没有注重将演奏技巧完全融入音乐的情感表达之中。举例来说,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演奏者演奏一首高难度的乐曲,技术娴熟、技巧丰富、音准准确,却难以打动人心,让听众沉浸于音乐之中。

2.“演”与“奏”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文化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作为民族乐器之一的古筝更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究其原因,与古筝日益发展、不断丰富的演奏技艺,以及日积月累的音乐

演奏技艺,即演奏技巧,指的就是乐器的演奏水平,演奏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科学化、正规化的训练,进而掌握学习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功。音乐表现,简单来说就是演奏者的艺术修养的积累,音乐素养的培养与音乐情感的表达。这其中包含了其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更是演奏者对于演奏体验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因此,演奏技艺与音乐表现可谓是音乐体验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1 “奏”是“演”的表现手段

对于古筝演奏来讲,技术、技巧是一首乐曲表现的核心内容,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顾名思义,就是在技术、技巧的基础上长期形成的熟练习惯,是古筝各种基本训练技巧经过长期沉淀后达到的运用自如的反映。作为一名演奏者,只有在扎实、牢固掌握了基本功之后,才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繁复的技法去演奏出动听的弦音。换言之,演奏技术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音乐而服务的。因此,演奏技艺对于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前面也提及,演奏技艺是音乐表现的手段,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手段的灵活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在同一首乐曲中有着不同的表达,而同一种演奏技法在不同的乐曲中同样有着表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了解与掌握演奏技巧在不同的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表达中的合理变化,进而熟练掌控演奏技艺,辅助演奏者自身提升音乐表达能力,实现乐曲内涵的恰当表达。

2.2 “演”是“奏”的情感描绘

在笔者看来,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即是演奏者自身音乐理解、情感与再创作的外在呈现。换言之,就是说演奏者、学习者在日常练习与演奏中的经验积累、素养沉淀,进而结合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丰富自己对于音乐作品形象的刻画与描绘,并加以开拓与想象。演奏者、学习者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其自身对于音乐作品领悟、理解与表达的再现过程。

在笔者看来,古筝演奏的目的就是将曲作者隐藏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传达给聆听者,让其感受与体味到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与美好。但这种传达、传递并非是机械性的表达或者说复制,而需要演奏者自身在理解、领悟、再现的基础上表达与传递。为此,演奏者、学习者在日常的演奏与练习之中并非是机械地进行技术性的训练,而是在演奏与练习中需要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听、多看、多想,将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技术性训练中,进而去理解与领悟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音调、节奏、结构、和声等等因素,通过全身心的感受与理解用演奏去描绘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结合自身的演奏技艺将音乐准确、灵活、流畅地表达与传递,让听众真切感受到古筝曲的旋律美、和声美、形式美和结构美。由此不难看出,演奏者、学习者如果在演奏与练习中缺乏情感,只注重技术性训练,即使演奏技术再多么无懈可击,其音乐也不过是音符的组合。只有情感的融入,才能通过自身搭建桥梁与聆听者沟通、交流与共鸣。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演奏者情感表现的培养也并非一日之功,而需要在实践与练习中不断注重自身底蕴与素养的培养、积累、沉淀。

3.二度创作是“演”与“奏”的积淀与升华

此外,笔者在文中同样强调了再创作的因素,再创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包括古筝在内的音乐艺术形式,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音乐的魅力或者说生命就在于通过演奏将标识性的音调、曲式、结构等内容赋予情感、表现,让其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聆听者。演奏者、学习者在演奏与学习古筝的过程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又蕴含了不同作曲者所赋予的情绪与内容,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这就要求演奏者、学习者能够广泛地接触、把握这些音乐作品内在的情感脉络,并投入自己的感情,为聆听者创造出一种艺术世界的情感,进而在尊重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重现其所蕴藏的特征、特点、风格。反之,缺乏音乐表现、情感融入的演奏只会陷入“炫技”的误区,进而背离了音乐传递情感美的本质,就称不上是成功的演奏。

4.“演”与“奏”的核心本质

音乐,其核心的本质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与欣赏音乐是呈现美与追求美的过程。曲作者通过情感创作奠定了美的内涵,演奏者通过二度创作演绎了美的形式,欣赏者通过聆听体悟美的情感,这三个部分相互衔接与联系构成了整个音乐审美的追求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音乐所起到的效果。

当然,笔者所说的音乐美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其与曲作者、演奏者、聆听者的所感、所想、所悟都有着直接关系,甚至与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古筝艺术的发展会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同步发生变化。但无论是社会的变化、多元化文化的碰撞或是其它外在的因素的影响,都改变不了音乐最为本质的核心追求,即——音随心动。

因此,在整个审美追求体验的过程中,演奏者承担着连接创作者与欣赏者纽带的作用,肩负着承上启下、传递美的责任,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与“奏”的追求中充分掌控与运用自身的技艺与情感的结合,进而正确、准确地为聆听者呈现音乐的核心本质,即“演”与“奏”的统一。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王懿颖.音乐教育的情感意义[M].北京:中国音乐教育,2009.

[4]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 [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古筝 演奏 表现 音随心动

卢雁(1974—)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讲师。

(责任编辑 霍 闽)

猜你喜欢

古筝演奏者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关于古筝教学评价构建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