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研究

2015-02-13刘学东诸东涛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建构师生

刘学东,诸东涛

中小学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研究

刘学东,诸东涛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等特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没有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引发了师生之间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为了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发扬民主、保持公正、追求平等、建立互信等。

师生关系;和谐;中小学

教育说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倘若不能对师生关系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教育理论就会缺乏坚实的根基,教育实践也无法正当展开”。[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也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及个性的发展。而就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而言,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已成为一个令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案例不断出现。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中小学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道德等层面能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3]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面的关系体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之间关系的优化,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体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民主平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教师把那些自己已经消化理解的学科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经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允许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

第二,尊师爱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搞好教与学的有利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教师以“爱满天下”的热忱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师爱是严与爱的和谐统一,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尊师和好学的上进心理。这种心理可以缩短师生在空间上、情感上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4]意思是说,教师要一边教,一边学,学生一边要向教师学习,获得知识,一边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才能进步。

二、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与原因分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但是,在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对学生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并把这当作一种教育手段。其实,对于那些受到讽刺和体罚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段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对立情绪与强大的心理负担,结果将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有研究者曾对江西省上饶市普通中学师生关系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令人担忧的结果:师生关系非常紧张的占9.32%,有点紧张的占49.72%,不怎么紧张的占40.96%。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仅占3.45%,师生之间能够亲密相处的占6.72%,师生之间关系淡漠、不太了解的占17.32%,师生之间缺乏亲情的占27.71%,师生之间有隔阂的占41.12%,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的占3.68%。[5]从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来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交往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首先,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建构师生关系的过程之中,缺乏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的观念,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疏远;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教师的正确认识,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

其次,没有认真地反思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在教学相长的目的下做到了和谐、融洽、向上,有的教师对此是不明确的。有的教师从来不反思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或以为自己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安于现状的想法和行为,缺乏必要的创新勇气。在师生关系上也是如此,教师总是不太愿意去学习新的理论,不太愿意去尝试新的方法,总是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自以为是,不敢创新。

最后,没有形成良好的评价体系。有的教师对师生关系什么是融洽、什么是向上没有正确的认识,总认为只要和学生的关系好,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师生关系简单地认为是师生之间的一团和气,这显然是对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曲解。同时,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不完备,使得教师不愿花较多的精力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6]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达到相宜相生、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的一种师生关系,是我们所追求的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它能够孕育巨大的教育“亲和力”,足以改变教育。

(一)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相反,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7]

(二)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

学生愿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能不能主动地配合教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如果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学生也乐于上该教师的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反,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道理,极易被学生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的心理。

(三)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交往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指示和劝导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接受;学生能够自觉地认同教师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作出令教师感到满意的行为。相反,学生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或赞许,出自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之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鼓舞。与学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即使对学生进行轻微的谴责,也往往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出的严厉处罚更加具有教育力量。

(四)有利于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状况能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价值趋向、管理水平、人际关系状况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在学校和今后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办特色学校的关键,涉及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哲学、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等。对学生家长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

四、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面对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状况不佳的局面,“今后教育的改革,急需着力推行的首要工作,便是师生关系的改革;不然的话,就算是有最好的校舍与最好的设备,还是效果不大的。因为教育效果的提高,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8]笔者认为,中小学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发扬民主

教师对学生实施民主,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意味着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教师的一切施教行为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绝不盲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家长制”的作风和“一言堂”的局面,对某些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同时,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民主自由的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不强制、不灌输、不压抑、不指令学生,在师生的沟通、交流、合作中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9]只有发扬民主,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激发思维,开拓创新能力,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的习惯;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

(二)保持公正

公正,即正义,它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是同等的厉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10]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充满正义感,按照善的准则行事。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提高自我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要自觉抵制发生在校园周围的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风气,净化校园内外的环境。学生也应自觉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

(三)追求平等

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公平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活动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彼此的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平等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学会共同学习。教师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在班级管理之中,营造平等的氛围,不能另眼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发展他们的自尊心。

(四)建立信任

师生之间如果没有信任,就很难形成亲密的关系。如果一个教师经常怀疑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是出于真心的,那么他(她)就不可能从内心真正地尊重学生;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不相信教师对自己是公平的,那么他(她)就不会对该教师产生好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通常表现在对学生能力的信任上,即教师相信学生有能力,能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等方面的任务。在通常情况下,学生是迷信教师的,这是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学生相信教师是权威,是不容挑战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意识和态度,相信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还应当发扬民主精神,建构师生之间的互信关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社会的和谐,然而和谐的社会少不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则体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权威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也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素养,理解尊师的意义与价值。如此以来,师生之间就能和谐融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能轻松有效,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还是实施全面育人的必备因素。

[1]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8):113-119.

[2]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6):5-7.

[3]李英鹏.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学研究,2009 (7):21.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5.

[5]胡兰,吕忠.上饶市普通中学师生关系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4):347.

[6]邹泓,等.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77-82.

[7]李春苗,刘祖平.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8(1):1-6.

[8]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6.

[9]贾建颖.树立良好形象,营造和谐师生关系[J].新课程研究,2008(11):16.

[10]聂吉哲.尊重学生人格,创建学生和谐师生关系[J].教育战线,2008(12):53.

责任编辑:乔健

刘学东,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诸东涛,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江苏南京210013)。

G456

A

1671-2277-(2015)02-0055-0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资助。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建构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