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理性因素视野下三维目标的教学实现

2015-02-13冯雪媚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态度理性价值观

冯雪媚

非理性因素视野下三维目标的教学实现

冯雪媚

新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引用哲学家谢弗勒的观点,便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有三个:引导学生的参与兴趣,达成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之一便是,三维目标是否各自充分实现,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能力是否达到有机结合,以促成真正的教学最优化。

一、三维教学施行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唯理性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课程目标由“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转向更为全面的“三维”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施行,重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非理性因素的教学价值,教育者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虽对其有所重视,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形式化

教学环节依据三维目标而设计,课前导入、新知讲授、练习巩固以及课后总结对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或基本技能进行传授;探究学习法、游戏法、表演法、小组合作法等又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中,获悉基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环节,仍以情感的灌输、规范的硬性教育为主要形式,教育者往往认为饱含深情的话语、感人的音乐、栩栩如生的图片,便是此教学环节的全部,过于形式化的教学实施无法唤起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欲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亟待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施的功利化

课程总体目标的核心内容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育者在教学实施中,只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教学,将其视为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忽视并割裂其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间的内在联结,以致教学统一体无法实现。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实施,无法成为非理性教育的全部内容。

3.学生情感教学效果的偏差

教育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活感悟,是基于其自我阅历的凝练,依靠的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同经验体会的注入与充实。教师在课堂呈现上仍需反思,手段方式即使再多样,其根本也只是灌输式教育,主观暗示下的情感引导;学生本身无法真正感知,情感认识无法内化,教学内容背后贮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同陌生且无趣的话语符号,无意义的存在也便无法上升、内化为学生真实的情感认识。

4.学生不健全的人格发展

实际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维所占比重的失衡,使学生人格发展错过最好的时机。学生成长中“道德盲区”的严重问题,让教育思考其形式主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完成所谓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更多的应是教育的真实性、生活化与生命化,帮助教育确信其教育的是具有自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

三维目标制定的理由,必是三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存在的偏差,使得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探索知识的目的与学习的价值。基于完整教学的思考,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与主体性,非理性因素在三维教学中具备其特有的教育价值。

二、非理性因素在三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技术主导的学校育人理念与社会人才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尖锐矛盾,这种历史遗留的问题,并未在各国历次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合理解决。唯智教育、唯技术教育的弊端日益突显,在此形势下,以非理性因素为重点与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本身追求的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结合,才可促成完整的教育。

1.避免唯理性教育的错误倾向

在教育活动中,任何现实的意识活动都是认知、技能、情感和意志等的有机统一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

三维目标对非理性因素的强调,否认了传统的“双基”教学理念,不再是知识与技能的强制灌输、一系列无意义言语的“填鸭式”学习。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均衡发展,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不再是知识量的堆砌,而是学生质的飞跃。在教学理论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认知过程,都离不开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因素这些前提条件。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无法向教师指明学生此种学习特性,更无益于教学的完整性与育人整体性的实现。教学实践也再次否决了片面注重教育中的理性因素,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错误倾向,任何正确、系统的科学知识,必然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忽视任何一项便无法保证其整体性与完整性。

2.优化知识与能力间的转换过程

教学环节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都体现着非理性因素的教学价值。情感因素是学生自主、主动接受知识等语言符号的必要途径,若缺乏必需的情感暗示,理性思维便无法运作,无法完成教学所期许的学习任务;学生无法实现对理性世界的感知,无法完成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体系的逻辑建构,长此以往,学生个体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以致厌烦。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强调,充分体现非理性因素在实现最优教学中的价值。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保证。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实现,自我对知识进行建构,对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三维目标间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其统一性与内在的一致性。

3.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与完整人格

教育目的敦促学生的塑造应“在理性的发展中,在创造活动中,在社会负责精神中,在寻求个人的智力、德行、情感、体格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状态中,在正确地意识到人类历史命运中”,才可实现其美好、完整的心灵,传统教育又往往忽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指出:“一个卓越的任务的道德品质,可能比单纯的智力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完整性,促成其内在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发展。处理好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相反相成、协调互补的关系,更要预防自身重道德规范的灌输、轻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将道德规范教育与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打动教育对象,塑造出美好的心灵,“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三、非理性教育在三维教学中的探索

非理性因素的教育价值,不仅唤起教育者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与思考,更敦促教育者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探求创造性的手段与方式,促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分配合理、适度的教学时间

学科知识的性质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具有直接的规定性。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所涵盖知识的不同属性,以及逻辑体系间的建构差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也应有所侧重。科学知识的教学应以组织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而语文等课程可能要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策略。

与其严格规划各维度的教学时间,一定将“言语的艺术”上升为情感的良苦用心,倒不如根据教授的学科内容,合理分配各维度教学所占的时间。数理问题讲授的同时,应注重理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与锻炼,缩小情感教育及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比重;人文、历史知识的讲解,则可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用时,师生间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人生哲学,让学生如梦初醒般地发现自己竟也有如此飞跃的成长。比重的重新衡量、合理分配,依据的不是“课标的文本说明”,坚持的是学生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能力的合理分配、完满结合,这才是“三维”的创设初衷。

2.重组固定、严苛的教学顺序

一味遵循教学顺序的稳固,一味强调各维度间教学的先后,在固定且严苛的框架中无法体现教学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早已不是“活”的教育了。不妨作出这般假设:课堂伊始,我们急于呈现的不是知识,而是创造一种共鸣的情感状态,再共同学习。课堂贯穿的不再是知识传授、知识拓展、知识巩固,而是情感的持续“加热”与“升温”。如《背影》中关注的不再是一系列动词描写、语言表述方式,而是回忆“我”眼中的父亲,重温一场场的记忆画面;一切的疑问、回忆与反思贯穿了始终,不再是只言片语的无力启发。顺序也许“混乱”了,但收获的是一次自我学识的充实、成长体验甚至是人生思考,“课”不再是知识传授那么简单,缔造的是学生成长旅途中一个个真实的片段。

3.创建生活化、情境式的教学氛围

“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脱节,它所宣扬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差别,教育的课程计划陈旧与科学现代化之间的鸿沟等方面,从根本上使教育受到了损害”。课堂上绞尽脑汁地寻找,欲求新鲜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领悟迷茫的情感,不如勇敢地走出课堂,挣脱束缚的三尺讲堂,与学生一起去发现与感受我们所找寻的情感;不再是无力的言语、早已单调的音乐渲染、毫无生活气息的课堂反应,创造的是学生真切的感知、身临其境的体会及其自我生活、人生的价值思考。教学素材可以是繁华市井中平凡人简单却满足的生活,图书馆里沉浸书海的安静和波涛汹涌的思绪,人们工作时的辛劳与忙碌、合力完成任务时的相互协作以及收获成果时的自豪。学生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置于情境之外,而是“参与者”中的一员,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自己的意图,基于自己的生活、生命哲学去创造共鸣。其实形式的转变也许只是场景的更换,师者不再急于告知,用言语展现自己情感的丰富、感悟的深刻,只是劝告自己与学生一起感悟,再次体验找寻早已尘封的情感记忆。

无论是三维目标教学的充分实现,还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教育下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到底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在教育过程、教育环节中,虽有三个维度督促我们去关注,但最核心的却是“人”。原来我们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之传承,当下我们要创造深刻影响的是情感、态度、人格倾向等非理性元素的新生。“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师者勇气的重拾、陈规的打破、创新的大胆施行,非理性因素的教育尝试并非难于登天,坚守“人”的教育信念,收获的终将是各具鲜明生命色彩的学生与教育未来。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责任编辑:乔健

猜你喜欢

态度理性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