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思考——以衢州地区职业教育为例

2015-02-13徐天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职业教育转型

徐天(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对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思考
——以衢州地区职业教育为例

徐天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专科、研究生教育而缺乏职业本科教育,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成为我国职教转型的“最后一公里”。然而,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高校既得利益损失、改革任务过重与高校可动用资源过小的矛盾,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制度、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配置、深化校企合作,力促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全面解决我国职教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专科、研究生教育,而缺乏职业本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成为我国职教转型的“最后一公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也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决定对于面临改革的不少地方高校来说,却不是很积极,甚至消极应付。本文以全国职教大市衢州为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探索我国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现实困局及解决思路。

一、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现实困局

衢州市作为全国职教大市,已拥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职校3所,国家级重点职校6所,省等级以上重点职校11所,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达98%以上,2010年—2013年,每年为衢州和长三角地区输送“技能型”人才1.2万人。调研分析显示,虽然近年来各地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职校毕业生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逐步提升,但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仍存三大阻碍亟需解决。

1.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转型

一方面,受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低等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应用技术类学校低人一等,中高考填报志愿时,就业前景看好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应用技术类专业却常常不被选择。据衢州某高校2013年招生情况显示,该校会计、艺术设计等“白领”专业的“平行志愿第一专业人数与录取人数比”达100%,而应用电子技术、供用电技术等“蓝领”类专业仅为9%、12%;同时,据衢州龙游县教育部门反映,该县职校生源近90%为中考成绩中下游学生,职业学校沦落为“落榜生”的“备胎”选项。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科学研究上“重科学、轻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上“重学历、轻能力”的文化氛围长期存在,不仅严重阻碍了职教转型发展,同时还加剧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2.高校既得利益损失阻碍转型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分类设置、单一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拨款方式等体制机制原因,应用技术型大学获得的投入经费偏少,办学资源不足,无法与研究型大学抗衡,最终导致众多高校纷纷向研究型大学靠拢。在过去的10年中,不少地方高校耗费巨大精力、财力从学院转为大学,二、三本升为一本,就是因为升级后能获得更多资源,据调研数据显示,衢州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其规模相当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前者2013年财政拨款(省及市拨款)超过生均12000元,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如今面对转型发展重新“洗牌”,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然不愿意重回原点,多数院校仍处于观望、权衡状态,乃至面对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犹豫不前。

3.改革任务过重与高校可动用资源过小的矛盾阻碍转型

据调研结果显示,衢州地区职教转型发展状况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结果相一致:衢州地方高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30%以下,并集中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和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招生,“双师型”结构教师以及应用技术类专业设置不足。然而,实现地方高校转型改革,需要对高校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进行整理和重置,原有专业的教师群体何去何从,应用技术发展急需的“双师型”教师缺口如何填补,应用技术型专业所需生源、硬件与经费如何配套,这些矛盾和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善的解决办法,严重阻碍了职教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二、解决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方法措施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转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加强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大择业观念引导,加强“科学、技术并重”的理念宣传,通过开展“职教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邀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专题指导、委派校内教师骨干、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调研等方式,促进师生转变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

2.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制度

教育部门应按照职教转型要求,实行高等院校分类设置,从分级设置(专科、学院、大学)向分类设置转变,将应用技术大学与普通大学置于同等地位;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如: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专业(专业群)认证及评估标准、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评价标准等,通过分类评估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3.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职教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转型发展的高校应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现行教师聘任、培养与评价办法,为具有应用性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创造平等的晋升机会;拓宽教师引进渠道,聘任或引进企业先进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担任“双师型”教师;通过顶岗实践、合作研发、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本校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学习锻炼,引导、激励现有教师向“双师型”系列发展。

4.优化专业课程配置

转型高校应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职教专业课程改革,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增加专业应用课,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创新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企业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应用技术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优化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和评价,并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借鉴德国、瑞士等职业教育强国的先进经验。

5.深化校企合作,开放办学

以政府为导向,切实建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为职教转型提供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打通职业教育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立交桥”;转型发展的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合作机制,与本地特色行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教学实践、技术创新等环节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校企双向任职制度”。

三、结论

当前,我国国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高校既得利益损失、改革任务过重与高校可动用资源过小的矛盾成为阻碍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现实困局。政府、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当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制度、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配置、深化校企合作,力促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全面解决我国职教转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朱强.论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J].河南教育,2014,(6).

[2]田立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微观思考——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谈起[J].新西部,2014,(3).

[3]张璐菲.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思路——结合全球职教转型发展背景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3,(22).

编辑贾树海

作者简介:徐天(1988-),男,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4-1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5)01-061-02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职业教育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