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探究*

2015-02-12杨顺清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云南民族国家

杨顺清

(云南师范大学组织部,云南昆明,650500)

云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探究*

杨顺清

(云南师范大学组织部,云南昆明,650500)

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是云南稳定发展繁荣的现实需要,也是云南政治文明建设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在总结分析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成绩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对策

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国西南门户安全的重大问题。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当前,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总体良好,是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繁荣的重要文化根基和政治心理基础。然而,由于地缘、历史、民族、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尤其是在提升国家认同、构建多元一体的和谐政治文化层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必须重视和解决。

一、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和经验

“无论就中国还是西方而言,和谐早已是人们观察世界、立身处世的概念。儒家讲和为贵,主张‘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都把和谐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1](P45)。在本体论上,和谐是辩证矛盾充满活力的发展及其对立面相对独立性自我扬弃而达到自我运动的整体(对立面统一)自身的确立。和谐的哲学基础是一元论矛盾论,诉诸于矛盾双方在运动中和解。和解,实指保持矛盾双方的斗争(斗争性)在不导致矛盾发展到对抗乃至分裂的情况下而具有的矛盾同一性。政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式的存在,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一定的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2]。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习。和谐政治文化并非和谐与政治文化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作为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内部诉诸于不同政治文化主体间的矛盾斗争。不同政治文化主体间既有居于主要矛盾的政治主文化和作为次要矛盾的政治亚文化间的斗争运动;也有政治文化内部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不同政治文化主体间的内在张力在和谐政治价值视域中需要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换言之,是要在矛盾运动中达到和解,实现矛盾双方的“各尽所能,求同存异;各得其所,和而不同;统筹兼顾,和谐共生”。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历史上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主要水陆通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有力推动了云南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当前,云南各民族总体上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认知和认同,逐步养成了端正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情感,基本具备了务实理性的政治参与能力,正在形成多样高效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和睦友好,在国家政治文化主导之下,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形态丰富,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和典型。集中表现为:

国家政治文化建设有序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项事业长足发展,各民族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认同感不断提升,政治社会化成效显著。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也不断孕育了广大民众的法治意识,不同程度解构了传统社会仅适用于民族内部习惯法的传统律法文化的消极因素,给予民族间经济、社会等各类纠纷冲突以有效的法律法规解决依据,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对法律的习得、遵守和信奉,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治关系,为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撑。同时,云南把民族知识、民族理论教育纳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媒体和民族传统节日、传统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使国家政治文化在云岭大地得以有效贯彻和传播。

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云南一贯高度重视边疆稳定安全和民族团结进步,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推动下,云南结合自身实际,有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全省团结稳定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8个人口较少民族得到快速发展;着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提高各族人民经济生活、教育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初步把云南建设成为展示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窗口。尽管云南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差异、矛盾乃至冲突,但是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一直都处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民族政治关系总体平等和谐。当前乃至很长时期内,云南各民族共同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各民族从根本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只要在增进少数民族在内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关心和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统筹兼顾各民族的利益,而且使它们相互促进、互动发展,云南民族政治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是可以预期的。

二、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形成的各种原因,云南各民族间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而且,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依然面临不少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问题

云南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政治文明建设成就巨大。然而,“旧的精神力量、旧的意识形态的力量不可能通过单纯的精神批判或意识形态的批判加以克服,只有从根本上摧毁旧的精神力量、旧的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消灭它们”[3]。从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发展等层面而言,云南是“边疆、民族、山区”大省,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国家主导政治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普及、贯彻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和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民族亚文化和政治亚文化的统领和涵摄,使其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理性的信仰。但是,由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传统思想文化复杂多元、宗教影响和境外文化渗透严重,尤其在边境、民间,党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主旋律的弘扬、正能量的传播往往受到严重干扰衰减。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胜利,并没有终止其他社会思潮在中国大地上和在中国人民心中存在并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发挥作用,因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过,有时甚至因此而产生激烈的社会冲突。”[4]在符合治国理念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总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有效贯彻和传播,融入边疆大地,植根各民族心中是云南和谐政治文化建设长期的重要任务。

(三)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

云南政治文化不仅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还体现出明显的发展的非均衡性。由于区域间、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民族政治信息传递和共享等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的不平衡必然打破民族间既有的利益格局,发展较快的民族会提出更多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发展较慢的民族则会有相对“不平等”和“被剥夺”感,由此造成民族政治关系紧张,甚至引发摩擦、冲突。各民族相对落后且不平衡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影响着各自的政治参与状况。罗斯金曾言:“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5]。”不同民族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和矛盾,政治文化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交织,很容易引发政治文化失协。

(四)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影响

“历史经验表明,虽然云南僻处中国西南一隅,其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受内地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央王朝所左右。中央王朝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好坏及边疆的安宁与否发挥着决定性作用。”[6]作为中央政府所辖的边疆多民族地区,云南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国家治理实践,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地缘、民族、文化等特殊因素,云南在政治理论和治理实践中均体现出独特的政治文化民族性和民族文化政治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云南的政治文化保持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云南传统政治文化中蕴涵“习惯于借助传统的习俗和方式来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而不习惯通过现有的政治法律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特权意识,尊长贵官,重言轻法,政治盲从突出,容易偏执;宗法观念严重,人身依附突出,缺少政治信任和政治宽容,容易结成各种非正式的政治团体;缺乏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对政治有疏远和逃避倾向,容易产生过激的政治行为等。”[7]政治效能感缺失必然导致民众的政治冷漠和政治过激在政治系统中的负能量释放。“在阿尔蒙德看来,这些人属于政治依顺者,他们虽然参与了政治生活,也能认识到政治体系对他们施加的影响,但是不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去影响政治体系或政治权威,而是与现实政治随波逐流,即是说,他们持被动的态度参与政治,是政治过程中的旁观者。”[8]毋庸讳言,如果以达尔和阿尔蒙德的理论来分析云南传统政治文化,目前不少民众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客观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不足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中消极方面的体现。

三、云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云南只有把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普遍要求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才能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探寻有效途径,建设适应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符合“边疆、民族、山区”省情的和谐政治文化,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着力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认同、确立理性政治参与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构建和谐共生、多元一体的和谐政治文化。

(一)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从来都是一元的,不能多元化。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权机构等,都是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10]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发展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党和政府政治灌输的主要渠道,是政治统治的必要举措和政治管理的有效手段。从全球化和国家战略安全的视角来看,云南属边疆多民族地区,相对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在国家结构体系中从地缘结构上来说虽地处边疆,但同样是国家政治权力所掌控的行政区域。加之,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民族传统文化和政治亚文化的多样性、宗教影响和境外敌对势力渗透严重等,更迫切需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敌对势力意识形态间的角力体现的不仅仅是理论斗争,更涉及云南地缘特质本身的经济建设基础。经济落后地区不仅在政治文化层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更需要从根本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让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新丝路的成果普惠各民族,才能削弱、超越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消除跨境民族地区民众经济社会生活的对比落差,提振民众的自豪感和向心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社会成员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民众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的实施使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导致政治思潮的复杂变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加剧对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党和政府争夺人心,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严重影响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巩固和提升国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亟待解决的根本性任务。”[1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是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巩固和提升的及时回答和回应,它有利于凝聚云南各民族共同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理想与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有利于让各民族超越血缘、语言、习俗和地域等方面的历史差异,消弭彼此之间的分歧、隔阂和矛盾,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抵御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

(三)提高国家认同,确立理性政治参与意识

云南不仅是国家版图上的边缘区域,也是国家政治权力和政治文化影响相对薄弱的地区,边疆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尤其是跨境民族的政治意识中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往往弱于对本民族和本宗族的认同与理解,这就意味着边疆少数民族政治心理层面对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此消彼长角力态势。而“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巩固、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建立和保持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12]民族和国家利益间的矛盾状态是国家认同困境的重要隐患。国家认同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政治、法律、政策在云南的贯彻执行,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还可以促进民众对本民族和国家事务的更多关注,确立理性政治参与意识。“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国内各民族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性的国家民族。”[12]如前所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国家认同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反之,国家认同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云南的践行,在公民教育和公民身份的内化层面提升民众的政治认知,在政治行为能力层面理性有序的政治参与无疑将改变地域狭隘型政治文化,使民众逐渐改变传统的疏离型政治文化,向理性政治人格和自觉政治行为方向发展。

(四)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调节和规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曾指出,“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要广得多。”[13]随着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政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新丝路战略的实施,云南作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将迎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必然成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撑和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了全面部署。云南民族事务治理的体系转型和能力重构,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五)构建和谐共生、多元一体的和谐政治文化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传统政治文化主张统一、和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14]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各个民族的利益是在一种和谐的族际关系中实现、维护和发展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现实族际关系以及国家制度等,都不支持多元文化主义和差异政治。”[11]因此,有利于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和国家民族建设的国家政治文化成为优化民族政治关系的正能量体现。国家政治文化是由多种不同内容的政治文化主体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在这个文化系统中,各种政治文化主体的地位并不绝对平等,在国家政治生态体系中,国家结构层面和权力运行机制上必须有一种居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其他政治文化则居于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处于统领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的产物,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软实力体现。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利益格局大变动面前,国家政治文化有效促进边疆多民族地区族际政治整合,维护民族政治关系和谐,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政治文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云南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并不是意识形态一家的独奏,而是多元民族文化和政治亚文化共同演奏同一个主题的交响曲。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国家政治文化的统领地位,结合云南实际,弘扬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和谐共生、多元一体的和谐政治文化,从而“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15]

[1]蔡恒松.论民族和谐的内在要求[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8,(04).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荣长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需要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学习论坛.

[5]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方盛举.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1).

[8]吕庆春.资源贫乏与政治贫困状态下的政治参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06).

[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10]秋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求是杂志,2013,(19).

[11]周平.民族政治学二十三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2]周平.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J].政治学研究,2009,(04).

[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商务印书馆,1961.

[14]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张雁深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5]习近平2014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R].

(责任编辑刘强)

D67

A

1671-0681(2015)04-0093-05

杨顺清(1968-),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组织部长,法学博士,教授。

2015-04-0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自治地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3BZ2025)、国家民委基金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为例”(编号2014GM122)。

猜你喜欢

云南民族国家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