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美国因素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2015-02-12张荣美
2009年以来美国因素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张荣美*◎
【内容提要】2010年缅甸大选开启政治民主化改革以来,一向被视为“特殊关系”的中缅关系频频受到缅甸内政和外交调整的有力冲击。同时,中缅关系随着美国对缅态度的转圜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缅之间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关系。不过,囿于地缘政治、经济等因素,美国对中缅关系的影响不宜过度夸大,美缅关系的改善、缅甸多元化的外交都难以撼动中国在缅甸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缅甸的邻国和重要合作对象,中国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缅甸发展对外关系的优先方向之一,中缅之间保持友好往来仍将是未来中缅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美国中国缅甸中缅关系
在东南亚各国中缅甸与中国关系较为友好,缅甸也是世界上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中缅之间签订的边界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签署的第一个边界边境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妥善解决同其他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中缅之间的“胞波”情谊一直都是双边国际关系中的美谈和典范。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严厉的对缅制裁措施,中国与缅甸却一直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因而被外界冠以“特殊关系”。 2010年缅甸大选后,执政的登盛政府对内积极实施政治民主化改革,努力发展国民经济以及大力推动同民族地方武装势力进行政治和解。对外则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积极谋求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尽管政治转型后的中缅关系总体上较为正常,但中缅关系的“降温”势头也是显而易见。在“政治民主化”“外交多元化”的呼声中,缅甸国内质疑中缅“特殊关系”的负面报道明显增多。中国在缅投资受阻,投资安全遭到质疑,中国在缅国家利益受到拷问,中缅政治互信的基础遭到削弱。影响中缅关系的因素中固然主要是缅甸的“内因”,但“外因”往往通过内因对事物的变化起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影响中缅关系的“外因”自然不容忽视。在所有影响中缅关系的外因中,美国因素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是首当其冲。在“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的旗帜下,美国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通过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因素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影响实际早在2009年从美国调整对缅政策,试图改善美缅关系以来就已初现端倪。
一、2010年缅甸大选前后中缅关系
(一)2010年大选以前的中缅关系
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始终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中缅关系在缅甸对外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缅甸自独立到政治转型前夕,虽然与中国的关系有过短暂的不快与龃龉,但总体上并没有影响到双方间的正常交往和睦邻友好关系。中缅两国关系还被誉为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合作的佳话。缅甸新军人集团于1988年9月18日接管国家政权后,美国率先对缅甸进行了经济制裁,其他西方国家的制裁也接踵而至。但作为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因此对属于缅甸内部事务的军方掌权这一事件,中国采取了严格的不介入态度。当然,缅甸军政府也十分重视中缅关系的和平友好。即使是在新军人集团执掌国家政权的22年之中(1988年9月-2010年11月),中缅间的密切友好往来也是毋庸置疑的。两国高层的往来频度与密度,合作领域的深度与广度, 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这就导致部分国家的媒体,甚至不少政要认为缅甸是中国的附庸国和卫星国。但他们并没有看到,这种特殊的中缅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当然,在中缅两国发展友好互惠关系的同时,两国间的分歧与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缅甸并非心甘情愿完全倒向中国,尤其是缅甸并不满足于同中国一家交往,在与中国发展正常关系的同时,缅甸军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同西方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改善关系的愿望,缅甸军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始终围绕其国家利益进行微调。*李晨阳:《2010年大选之后的中缅关系:挑战欲前景》,载《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2期,第31页。
(二)2010年大选以后的中缅关系
2010年缅甸大选后,新政府与中国的关系总体上维持着一种正常平稳的发展势头。新任总统吴登盛多次对中国进行访问。中缅两国于2011年5月共同发表的《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标志着双方的关系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缅双方之间的高层互动往来日益密切,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日渐丰富。诸如湄公河联合执法、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等措施就是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显著结果。不过,大选后的缅甸军集团逐渐由台前转入幕后,改革派成为缅甸政治生活中的主流,中缅关系不免受到缅甸政治民主化的冲击。在国内层面,由于缅甸的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深化,民众参与政治的意识逐渐提高,使得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到中缅之间的关系。就缅甸国内而言,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深入,缅甸国民的对华负面评价有所增加,民间对华不满情绪也有所上升。对此,缅甸国内的一些精英阶层也毫不避讳:“由于经济利益、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社会方式、宗教等方面差异,中国人与缅甸人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和摩擦也逐渐上升,最近已经上升到冲突……中缅关系更脆弱。”*李晨阳:《2010年后的中缅关系:挑战与前景》,载《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2期,第33页。密松水电站突然被缅甸单方面搁置,莱比塘铜矿项目频遭抗议无不暴露了中缅关系中脆弱的一面,而中缅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也饱受批评。在国际层面,渴求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缅甸也开始积极调整自身的对外政策,多元化的平衡外交日趋凸显。尤其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之后,缅甸在国际社会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国已不再是缅甸唯一重要的“盟友”。从2009年开始,美国开始调整对缅政策,美缅关系迅速升温。美国调整对缅政策与缅甸的“平衡外交”不期而遇,并产生了共振,但美国调整对缅政策和改善美缅关系隐含了削弱、遏制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战略动机,美国因素对中缅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2009年以来美国对缅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对缅政策调整的原因
首先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得不推行实用主义政策,对缅政策软化。长期以来,美国坚持强硬立场,拒绝与缅甸军政府往来。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资源禀赋相对较高,尤其是油气和水电资源对于外国投资者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缅甸进行大规模投资的主要国家是泰国、中国、印度等,甚至远隔万里的俄罗斯在缅甸也有一席之地,然而美国对缅的制裁措施限制了美国自己的企业在缅甸的投资,使其在缅甸的经济利益遭到严重损失。因此,在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上台执政之前,美国以压促变的制裁措施收效甚微且不利于维护美国利益已经是各方共识。奥巴马上台后,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美国国内问题重重,国内政策不彰,对外亟需调整原有政策,避免内外交困。因此,美国放弃单纯的制裁政策,转而采取接触加制裁的政策。
其次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调整亚太政策,加强在东南亚及亚太战略存在。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加速了欧美国家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仍在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人瞩目。奥巴马的重返东南亚政策,加强了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联系,特别是与加强了与中国有摩擦或有矛盾国家的关系,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的目的是期望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形成对中国的战略性竞争优势格局。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缅甸在陆地上连接南亚和东南亚,也是中国西南方向进出印度洋的捷径。中缅两国有着约22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项目资金多项目广,而且中国将缅甸视为走出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美国要拉拢亚洲国家制衡中国,缅甸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以外交关系而言,倘使由军方执政逾50载的缅甸成功实现民主转型,走上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之路,将为美国推行美式民主提供良好的契机,在意识形态领域削弱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正是由于上述战略需求,奥巴马政府一上台,便下定决心要切实有效调整对缅政策。
再次是缅甸的民主化政治改革为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提供了契机。2012年,缅甸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如颁布实施外资投资法,取消对媒体的审查,释放部分政治犯等。总之,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推动政治民主化改革,甚至包括昂山素季等在内的民主反对派也承认现政府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措施是真心实意的。不论是以吴登盛为首的执政集团,还是以昂山素季为首的民主反对党,都急于利用美国调整对缅政策的时机,实现各自的政治利益。对登盛执政集团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努力巩固发展成果,争取改善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关系,以营造一个于己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于缅甸国内民主反对党而言,则可以扩大国内外影响,提升政治地位。对缅甸国家发展而言,主动积极地回应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争取更多的外部投资,进而促进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政治上,缅甸所进行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倘若能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缅甸将能凭借民主国家的新形象以更加有效地融入国际社会,摆脱长期以来的孤立无援地位。在经济上,缅甸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劳动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廉价,但是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却亟待提高,倘能吸引到欧美国家更加多样化的外部投资以及技术力量,缅甸的经济发展将会获得新的动力。在外交上,积极改善美缅关系,还可使得缅甸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大国之间实现一种更加有效的大国平衡外交,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美国调整对缅政策的内容
首先是实现高层对话和访问。2009年美国主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访缅,并在多个场合表示美国总统希望改善美国与缅甸的关系。这是14年来美国高官首次访缅。此次库尔特访缅释放了美方对改善美缅关系的积极信号,美缅关系从此迅速升温。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并同其领导人进行会面,这是1955年以来首位访缅的美国国务卿。2012年总统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缅甸,成为美国首个访缅的在任总统。同年,美国任命了1988年以来的首位美驻缅大使。
其次推动政治民主改革。坎贝尔在缅期间明确表示,美国实施对缅新政策的目标有三:一是支持促进人权的努力,二是缅甸当局释放昂山素季等反对派,三是进一步推动民主化改革等。之后,美国总统以及国务卿在访缅期间会见吴登盛总统的同时,均会见了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美国吁求缅甸现政府与反对派和少数派团体进行政治对话,也吁求登盛政府能够批准昂山素季与其所在的民盟有关人士会面等。美方在推进缅甸民主改革道路上,支持民盟的意图显而易见。
最后是实施有条件的援助。美方希望缅甸继续推进政治和经济改革,对缅甸加大直接援助,以影响缅甸政情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希拉里在访缅期间承诺提供120万美元支持其改革,包括支持和援助小型金融企业、医疗和地雷受害者,体现了美国在缅甸推动经济改革、通过公共外交争取人心的战略意图。尤其是奥巴马访缅后,美方提出开始考虑对缅甸恢复援助项目,但该援助的前提仍然是缅甸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全国和解及释放政治犯等。
(三)美国对缅政策调整的效果分析
美国对缅政策经过一系列调整,特别是从加强高层交往、积极推动政治民主改革、有条件地实施减少制裁和增加援助项目三大主要方向全面推进美缅关系重构,基本展示了美国对缅甸新政策的战略框架,美缅关系迅速走近,美缅关系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美国不少企业在美缅政治关系有效改善的形势下开始重返缅甸市场,美缅之间的贸易也随之逐步扩大。2012年6月份,美缅之间的贸易额达到近3亿美元,这是十多年来双方间的贸易额首次实现增长;同年7月份,亦即美国新任驻缅大使米切尔赴任当天,美国政府宣布进一步放松对缅制裁,批准美国企业在缅甸进行投资,并且与缅甸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进行合作。9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时隔60年后再次进入缅甸市场,计划在未来3年内向缅甸投入可观资金。美资逐渐进入缅甸,对美缅双边关系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在改革浪潮和在反对党的推动下,美式民主对缅甸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三、美国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客观而言,美缅关系的改善,对于深化中缅关系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的。虽然中缅之间有着长久的胞波情谊,出于历史原因,缅甸对中国并不是十分信任,仍旧存在疑虑。美缅关系的改善,有助于缅甸政府突破国际孤立和外部制裁,获得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及同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良机,进而促进内部形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一个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缅甸于中国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缅甸也会因此减少对中国的疑惧和不信任,增强中缅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和合作。虽然美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深化中缅关系,但以遏制中国为其主要目的的美国战略企图对中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
(一)美国可能在政治上推动缅甸政治民主化离间中缅关系
首先是缅甸政治局势的未来走向可能影响中缅关系。对于缅甸官方而言,囿于国内多元的政治生态,对于中缅双方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关涉到战略和安全方面的合作,缅甸官方将会更加谨小慎微,其中美国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缅进行合作的成本和难度,一旦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意见分歧,缅甸是否还会坚定地站在中国一方,需要谨慎考虑,甚至会在中美之间寻求外交平衡。
其次亲美的“民盟”执政将对中缅关系造成影响。缅甸民盟推动实行西式民主,得到了欧美的大力支持,美国式的民主意识与价值观念将会继续对缅甸民众产生影响,得缅甸国民对中国的认同下降,进而削弱中缅间合作交流的文化心理基础。长期以来,遭受缅甸军政府压制的亲西方势力将会随着美缅关系的改善在政治舞台上重新活跃起来,这就可能意味着缅甸政府中的对华友好人士、民间知华派和友华派对缅甸的影响力降低。因此,从此种角度看,美缅关系的显著改善对中缅关系有一定负面影响。
最后缅甸推行的大国平衡策略将会影响中缅关系。缅甸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平衡发展与中美两国的关系,客观上造成了中方在缅甸外交全局中地位的相对下降。
(二)美国可能在经济上挤压中国在缅甸的生存空间,破坏中缅利益纽带
首先是美国逐步解除对缅经济制裁,扩大援助范围,对中资企业形成新的竞争压力。美国一贯奉行“金元外交”,重视对外援助在接触政策中的作用,除了扩大对缅甸的援助范围,还解除了对缅甸多边援助的限制。如2011年10月,美国提出五年援助计划,通过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对缅甸基层群众提供母婴、食品等领域的援助。*杜兰:《美国调整对缅甸政策及其制约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第41-43页。美资企业多为资本雄厚,在国际投资领域经验丰富,而中资企业走出去时间不长,经验不足,除国企外其他中资企业实力也相对弱小。中国在缅甸能源领域拥有巨大投资,而这也是美资感兴趣的领域。因此,中国在缅甸的能源资源利益由于美国解除本国企业在缅甸的投资禁令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
其次,美国对缅反华势力的支持使得中国在缅甸的一些大项目被迫暂停,引发中缅双方矛盾。美国支持甚至资助缅甸的NGOs借口“人权、环保、民意”等向登盛总统施加压力,要求缅甸停止修建中缅油气管道。2011年,缅甸政府宣布,暂停由中国企业牵头建设的密松水电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大量损失。
再次,美国刻意丑化中国企业在缅甸的形象。部分美国媒体指责中国是缅甸军政府的最大支持者,阻碍了缅甸民主化进程。同时,在缅甸老百姓不了解有关背景的情况下,污蔑中国企业掠夺缅甸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抹黑了中国在缅甸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在靠近中缅边境地区,美国的不少NGOs为缅甸当地居民提供一些民生项目以影响民心,并想借此误导缅甸民众对中国项目投资的认知。此外,缅甸不少民众成立的各类NGOs与美国资助的一些NGOs进行联盟,成为美国扩大在缅影响力的有力工具。
(三)安全上削弱缅甸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影响中缅边境稳定
由于缅甸民族地方武装问题突出,在推进缅甸民主化进程中如出现不可控因素,将波及中缅边境地区,影响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在两国边境地区,分布着许多个跨境民族,族际关系颇为复杂,此外,中缅边境缅北一侧,还有不少少数民族武装组织长期与缅甸政府进行对抗或者内战。故而缅北局势对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定以及中缅能源通道的安全性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旦美国介入,必将会大力扶持缅甸的亲美势力,这不但会影响到中缅两国既存的良好关系,还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安全,进而增加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压力以及能源通道的经济和外交成本。
(四)美缅关系改善,引发西方国家效仿,冲击中缅关系
继美缅开启正式交往之后,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2012年1月,英国、丹麦和法国,包括欧盟在内均宣称将会增加对缅援助。同年2月,欧盟发展专员访缅,并宣布高达1.5亿欧元的涵盖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援缅计划。4月,欧盟外长会议决定,暂时停止对缅甸近500名个人和逾800家企业的严厉制裁措施。11月,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率团访缅,宣布欧盟支持缅甸的民主化改革发展进程。随后,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缅甸,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外长访问缅甸,挪威与丹麦的首相访问缅甸,并建立联合驻缅甸大使馆。瑞士开设驻缅甸大使馆,澳大利亚也减轻了对缅甸的制裁,*李晨阳、祝湘辉:《缅甸:2012-2013年回顾与展望》,载《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3期,第28-30页。日本也不断加大对缅甸民生项目援助。此外,美国还与东盟合作,扩大缅甸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支持缅甸成为民主转型的典范,实现透明和开放的经济秩序并积极投入东盟和亚太事务中。美国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向中国施压,以放弃对缅制裁为由两头要价。缅甸也逐步开始摆脱被西方国家孤立与联合制裁的状态。对中缅关系的影响而言,一方面是将促使缅甸逐步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降低了中国对缅甸的战略价值,另一方面是缅甸为了迎合美国的需要而可能调整对华政策。
四、 美对中缅关系影响的局限性
尽管美国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中缅关系基础良好。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中缅两国于1950年6月8日建交以来,缅甸同中国总体上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在关涉到中缅双方重大利益的有关问题上,双方总是坚定有力地支持对方。近些年来,中缅之间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增强。2011年5月,时任总统吴登盛访华,宣布建立两国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二,中缅两国外交理念相近。缅甸奉行“不结盟、积极、独立”的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和大国集团,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中立,不允许外国在缅甸驻军,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对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倡国,2014年6月,中国、缅甸与印度三国在北京共同庆祝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体现了中缅共同追求和平的共同理念。
第三,中缅拥有共同的战略需求。中缅两国山水相连,在很多问题上需要相互支持。在缅北民族地方武装问题上,缅甸需要中国的支持与配合。中国通过西南方向走向印度洋,也需要缅甸方面的支持。尽管缅甸政治改革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作为缅甸紧邻,相较于美国,仍然在缅甸具备优势。此外,中国在缅甸也存在着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不会轻易地忽视甚至放弃缅甸这个现实的市场。因此,两国在战略上对彼此的需求将会长期存在。
第四,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吸引力。2013年底,中国召开首次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周边外交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新的周边理念的提出与实践,目的就是为了增进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夯实中国与缅甸邻居之间的感情。这对于纠正关于中缅关系处于十字路口、国际社会降低中缅关系预期、中国从缅甸掠夺能源的误解和错觉有重要意义。
第五,美缅关系内部存在制约因素。美缅关系走近,互有所需,但从近期看,美缅两国关系仍然面临不少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是美缅两国的战略目标不一致。缅甸对美国的接触政策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争取国际上更多的认可和支持,美对缅政策则是出于长远需要,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崛起。二是美缅互信仍然存在不足。鉴于美缅对立多年,绝非一时一事就可以摒弃前嫌。互信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三是美国内政治因素。美国未来大选和“极化”政治可能冲击奥巴马政府的对缅政策。*周鑫宇:《美国对缅政策调整述评》,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2期,第61-62页。美国将于2016年举行总统大选,继任总统能否继续执行奥巴马政府对缅甸政策存在一定变数。
结语
总之,美国因素将对未来的中缅关系形成一定的冲击,但冲击力度不宜过于夸大,缅甸多元化外交难以改变中国在缅甸外交中的重要地位。在官方层面,缅方在与中方合作时将会始终考量美国的态度和反应,这在客观上使得中缅的合作成本和难度有所增加。而在中美利益冲突时,缅甸很可能不再是中国坚定的支持者。在民间层面,由于受到美式民主和价值观的影响,缅甸民众对中国的认同将会受到削弱,进而削弱中缅友好合作的文化基础。不过,对于实施多元化外交战略的缅甸而言,利用大国进行外交平衡或者等距离的外交措施并不是绝对的,中国以自身特殊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句话说,缅甸实行的是一种“以中国为基础的多元化外交”。毕竟,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中立主义的外交惯性决定了缅甸不会毫无保留地倒向一个国家。缅甸的多元化战略也只有确保中缅关系正常化才能实现其利益多元化的战略设想,中国始终在缅甸的多元化战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改善美缅关系的举动并不会颠覆中缅之间的现有关系。而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层面来看,缅甸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态度和政策。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的中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是缅甸不可忽视的重要邻国。缅甸目前的经济对中国已有一定的依存度,缅北民地武问题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配合。因此,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中,缅甸没有“投靠”一国反对中国的必要。虽说目前美国奥巴马政府调整了对缅政策,进一步改善美缅关系,但无论缅甸政治局势还是国际关系发生何种变化,对于缅甸的决策者来说,中国仍旧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将是缅甸发展对外关系的优先方向之一,中缅之间保持正常往来是未来中缅关系的主旋律。尽管如此,中国应从美国参与缅甸事务中吸取教训,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缅政策,如对普通公众关注的问题和事项投入不足,对中缅重大合作项目宣传不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友好邻国,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缅甸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国应当采取措施来增强在缅甸问题上的话语权,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中国也要适时创新和变革外交策略,主动调整和拓展投资合作领域,以更好地适应缅甸的民主转型。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3-1227(2015)06-0061-10
*张荣美:云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