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
——论冯宪光的“人民文学论”研究①

2015-02-12胡言会王小娟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冯先生文艺理论中国化

胡言会王小娟

(1.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
——论冯宪光的“人民文学论”研究①

胡言会1王小娟2

(1.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冯宪光;人民文学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本位;审美维度

作为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冯宪光为建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民文学论”研究,展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勇于吸纳多元文化理论的有益养分,进而将党性、人民性和文学审美统一起来的理论思想。他创新“人民文学论”的经验对今后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多元思潮的交汇和激荡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打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单一模式,将视野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突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牢笼”,重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新范式,经过千锤百炼,浴火重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冯宪光作为当代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成为这一历程的重要参与者、助推者、建设者,并为此作出重要贡献。冯宪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涵盖人类学文艺理论、意识形态文艺理论、艺术生产理论、政治学文艺理论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横跨中外,思考主题统摄古今,其落脚点都在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冯宪光的“人民文学论”研究就是这样的创新成果,它在建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是冯宪光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维度 冯宪光先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充满着人民本位的情怀。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的开拓性著述——冯先生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四种模式》②冯宪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四种模式[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38-46.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③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尽管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问题,但饱含了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沉关切。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是他思考中国问题的一个窗口,例如他对卢卡奇的文学人民性思想的研究,揭示卢卡奇文学人民性思想及其一生致力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追求,意在关注中国当下的文艺状况,从而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冯先生关注中国文艺状况的现实主义情怀,关心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可见一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的了解、借鉴,有利于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因而,冯先生在着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论文。进而言之,当他将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视角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时,也是他更加关心和解决国内“人民文学”发展问题之时,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和建构是冯先生一生的学术情怀。1991年他发表了《人民的需要是艺术价值的基础》一文,高度肯定毛泽东“始终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艺术价值的本质,把人民群众的判断作为艺术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①唐正序,冯宪光.人民的需要是艺术价值的基础[J].当代文坛,1991(3):4.进而提出“人民的需要是艺术价值的基础”这一重要结论,体现了高度自觉的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观,这也是他从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世界性视野出发,在经过细致的学理辨析和尊重社会发展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在1992年发表的《坚持与新的时代的群众结合》一文中,冯先生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年代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就已经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口号,就已经具有文艺应当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比较明确的认识。这说明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道种植入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心田的。”②冯宪光.坚持与新的时代的群众结合[J].四川大学学报,1992(4):48.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冯先生高度肯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因此,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状况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殊情况,更加坚定了冯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也使他更加重视“人民文学”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为此,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文艺现象,冯先生发表了许多高水准、高立意、结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相关论文,主要有:《人民的需要是艺术价值的基础》、《坚持与新的时代的群众结合》、《确立和强化人民主体身份》、《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毛泽东与人民美学》、《人民文学论》、《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论卢卡奇的文学人民性思想》、《论人民文学的主体基础》、《文学以人民为本:70年后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列举的部分成果来看,冯先生对“人民文学”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民文学”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冯宪光的“人民文学论”研究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 冯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强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直面现实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体悟,进而带着问题意识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强调理论创新就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勇于创新。冯先生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人民文学论”研究,是他实事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成果,是其身体力行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

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中的人民主体地位。一方面,冯先生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民身份。他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身份意识,而且将其纳入文学本质论之中进行认识,这不仅突破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知识学推导的单一性限度,而且更加符合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消费的实际过程,是尊重文学存在的理论阐述。他说:“文艺主体论的人民主体身份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具有根本性和重要性,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又是现代文艺理论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创作论、欣赏论和批评论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③冯宪光.确立和强化人民主体身份[N].文艺报,2002-05-25.从政治实际状况和文学存在特质两个层面进行论述,令人信服地揭示文艺批评中的人民身份意识,这与其他学者仅从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否认人民文学有着本质区别。有学者提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有自身的历史边界和文化边界,它的发表和传播最初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是党的政治文化和文艺政策的体现,旨在重新制定党的文艺政策,统一思想认识,促进延安“整风”顺利完成。因此,《讲话》的核心不是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文艺工作者与党的政治保持一致,在宣传党的意识形态思想、创作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改造人民群众的同时,改造自身的思想①袁盛勇.《讲话》的边界和核心[J].文艺争鸣,2012(5):19.。这从政治意识形态的单一角度否定了《讲话》对文艺的指导作用,而以所谓的“边界”理论削弱乃至取消文艺的人民主体地位。这些论调之所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注意到人民文学存在的特质和文学发展事实,从而将文学的人民性与文学的存在属性主观对立起来。

另一方面,从现代性角度考察文艺的人民性及其人民主体的基础地位。冯先生的两篇论文《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毛泽东与人民美学》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考察人民美学,从而夯实文学人民性的事实存在。在厘清文艺主体论的人民主体身份之后,冯先生进一步思考文艺主体的人民主体基础地位问题。冯先生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党对文艺方针的调整,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劳动大众在人民群众中的主体基础地位的思想,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而根本不是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方针。冯先生针对当下中国的经济商业浪潮,肯定文学资本化的积极作用,但也警惕其中所蕴含的风险,那就是取消了人民群众在文学中的主体基础地位。从这个层面出发,他以开阔的胸襟、平民主义精神欢迎打工文学、底层文学的到来。他说:“历史在不断波翻浪涌、兴衰演替,人民在社会中的实际生存处境也可能交替反复,但人民在生活中始终有争取人的地位、自由和尊严的愿望,人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社会和生活的主人的历史创造精神是永远都不会泯灭的,这些精神人格、情感意愿、理想追求总是要在文学艺术中表现出来的。”②冯宪光.论人民文学的主体基础[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2):21-24.冯先生始终将人民作为文艺批评的主体基础,体现了关注现实、心系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而使文艺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对象化和情感载体。

需要指出的是,从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的人民身份到考察人民主体的基础地位,这种系统性研究“人民文学”的主体问题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尚属首次,从而拓展了“人民文学”的新内涵。冯先生之所以能够创新“人民文学论”的理论内涵,重要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尊重文学主体性,从“人民文学”的存在事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批评和建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冯先生创新文艺理论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前提。

其次是“蒸馏”和吸纳多元理论资源,创新“人民文学论”。冯先生的“人民文学论”研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能够“蒸馏”中外古今的理论资源;既勇于吸纳人类一切有益的理论养分,又不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种实事求是、灵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态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非常难得。

一方面,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吸纳。例如,在“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研究中,冯先生高度肯定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启蒙现代性思想的吸纳。他从历史文本和多元理论资源的融合出发,将李大钊的新文学思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冯先生深刻指出:“李大钊在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他的新文学观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③冯宪光.李大钊“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历史起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2):1.他以开阔的学术视野打破传统旧论,既肯定李大钊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观念,又重视李大钊的文学人道主义关怀,这一结论揭示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遮蔽的人学主题。

这种灵活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让多元理论资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这一条主线之下得以多维存在和融合,不同理论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清晰化,不同文学事件得以呈现新的联系。冯先生指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五四新文学运动与192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两个主要理论与实践的资源中的有益的东西,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好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①冯宪光.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12.多元理论资源的吸纳有利于我们重新思考很多历史论题,有利于解决“人民文学”的发展问题。冯先生强调理论资源之间的相互激荡、碰撞和“蒸馏”,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启蒙现代性的吸纳,并未忽视其中的本质差异。他在谈到卢卡奇的人民性思想时说:“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启蒙理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合理要素,把个人以及人类的自由、解放设定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而抛弃了启蒙理性抽象地谈论人的自由,忽视劳动人民的自由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高扬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为标志的人民性,是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也是真正的超越。”②冯宪光.论卢卡奇的文学人民性思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4):27.。可以说,冯先生是在多元理论资源的联系和差异中强调“人民文学”对启蒙现代性有益养分的吸纳,体现了理性而科学的研究精神,以及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从而不断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引向深入。

另一方面,冯先生吸纳多元理论资源,不是取消“人民文学”的主体地位,而是增强其人民性。这和其他很多以西方理论解构“人民文学”的做法存在本质区别,这体现了冯先生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智慧。在2005年前后的“人民文学”争论中,很多学者浅层次借鉴西方的理论资源尤其是自由主义思想来解释和建构“人民文学”,但实际上是削弱“人民文学”的影响,甚至否认其合法存在。冯先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理解文学人民性,这就保证了“人民文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及其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功能。又如,有学者从西方的民粹主义理论出发将民粹主义与以人民为本位相混淆,这在事实上否认毛泽东《讲话》的人民性,“马克思和列宁在使用人民概念时,就是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指的是以工农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民粹主义的人民观等同起来是根本错误的。”③冯宪光.文学以人民为本:70年后重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文坛,2012(3):29.冯先生经过细致的学理研究之后对此类不良思潮予以批判、否定,结论掷地有声。

再次是肯定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创造性彰显“人民文学”的审美维度。彰显“人民文学”的审美维度是冯先生“人民文学论”研究的创新。审美不仅是文学的本质规定,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思想从未忽视这一点,但都未引起其他研究者的注意和深入阐述。冯先生根据文学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属性,发表诸如《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毛泽东与人民美学》等专论文章阐述“人民文学”的美学维度。他从现代化、审美现代性的视域中考量《讲话》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认为毛泽东提出的人民美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性思想,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思想。只有在其指引下,才有可能建设联系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艺④冯宪光.毛泽东与人民美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5.。因此,冯先生与其他单纯考虑“人民文学”的政治话语维度不同,重视文学审美。他说:“考虑到文学的审美维度研究,不能简单地视“人民文学”为一种“政治学的理论话语”⑤冯宪光.人民文学论[J].当代文坛,2005(6):6.。他在对文学的多维考量中将“人民文学”的审美维度揭示出来了,这样的观点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独到。

特别在近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中,冯先生一如既往脚踏实地、耐心细致进行学理分析,赞同和支持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界定,写下了《“审美意识形态论”与人在文学活动中的存在》、《“以人为本”与审美意识形态》等学术论文,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起来,认为审美是人在文学世界中自由活动的品格的价值要素和价值追求⑥冯宪光.“审美意识形态论”与人在文学活动中的存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68.。同样,他也从人的活动和文学存在的特质出发,提出了“人民文学”的审美维度问题,从而正确处理了“人民文学”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学审美的关系。他认为,“人民文学论”如果不加强对“人民文学”实践的审美研究,就可能成为简单的政治教条;在研究文学本质、文学问题时,只讲审美,是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而只讲意识形态,则是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辨证的、具有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讲审美意识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文学论”,始终是在研究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中前进的①冯宪光.人民文学论[J].当代文坛,2005(6):7.。由此可见,冯先生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角度统一了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而从审美意识形态维度观照“人民文学”,肯定其意识形态功能,同时又彰显它的审美特质。这不仅创新了“人民文学论”的内涵,而且为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极佳的研究理路。

冯宪光的“人民文学论”研究对建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启示 冯先生的“人民文学论”研究显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勇于吸纳多元文化养分、坚持“人民文学”的人民主体地位又避免政治意识形态的机械解读、坚持“人民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又彰显文学审美维度。这种三位一体的综合审视“人民文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今后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打开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一,不断夯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主体基础。习近平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时代优秀作品》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②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时代优秀作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 2014-10/15/content_2765747.htm.习近平的讲话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一脉相承,都将人民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位置,只有坚持人民本位的基础地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发展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这个基点和关键方向不能动摇。冯先生“人民文学论”研究坚持了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数年如一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有关“人民文学”的相关论述,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主体地位,从而将党性、人民性统一起来,尤其将政治维度和文学的审美维度统一起来,这对今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体系,不能够被分割和割裂开来,只有采用综合的系统的研究方法,将历史的审美的维度有机联系起来,将文学心理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和文学语言层面整合起来,将文学创作、传播、接受和消费结合起来,才能够有利于解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思潮迷惑双眼,偏离正确的方向,这需要对中外马克思主义进行知识学研究,即在不同思潮之间进行细致的学理辨析、甄别,探求其间的联系和差异,避免机械理解、肢解马克思主义。这需要我们尊重文本,以科学的精神进行知识学研究。事实上,在早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创者李大钊那里,这种学理研究传统已经形成。李大钊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在知识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与孔多赛、圣西门、普鲁东的唯物史观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③胡言会.论李大钊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点和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4):107.。当下学界已经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然而尊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知识学研究传统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有学者所言,冯先生非常注重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进行细致、扎实的文本研究,这是他全部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④侯斌英.冯宪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批判性借鉴[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12.。冯先生为当下文艺理论研究起到了扶正祛邪、建立优良学风的榜样作用。

第三,心怀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想信念。冯先生在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之初就树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借鉴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多元理论资源,这恰恰反映了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他在接受《文艺报》的访谈中说:“我在阅读国外资料时,看到不少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毛泽东、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十分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该有自己理论的自觉和自信。”①熊元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艺理论家冯宪光访谈[N].文艺报,2013-05-31.在他的内心,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自信不仅成为其研究的强大动力,而且成为他心系人民,始终将人民的文化需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落脚点,从而批判各种形形色色的偏离人民本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有力武器。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必须真正实现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人道主义,不仅使大多数工农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②冯宪光.论卢卡奇的文学人民性思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4):28.。“人民文学”同样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这是他多年来研究“人民文学论”的重要原因。当有人试图凭借西方的审美主义思潮质疑和否定“人民文学”时,冯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18世纪鲍姆加通给美学的命名,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事件,而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事件……康德的‘纯粹美’的论断,在打破封建贵族意识形态的功利枷锁的同时,又制造了掩盖市场经济血腥原始积累的超功利的审美幻象,超功利的风花雪月、喜庆吉祥掩饰着的是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夺和贫富分化的冷酷无情。”③冯宪光.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13.由此看出,冯先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信的基础在于,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从而树立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想目标。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可以解释冯先生为何一边大胆借鉴人类有益的文化养分,一边却坚决批判各种僵化理解和照搬西方文化理论的错误做法。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Modern China’s Marxist Theory of Art and Litera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Discussion on Feng Guangxian’s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People’s Literature

HU Yanhui1WANG Xiaoju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2.College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9)

Feng Guangxian;the theory of people’s literature;Marxist literary theory;people-based;aesthetic dimension

As a well-known writer of literary theory,Feng Guangxian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a’s Marxist theory of art and litera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s studies in“the theory of people’s literature”fully reveal his firmness in the Marxist basic doctrine,his courage to take nourishment from multi-cultural theories,and his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bringing into one the nature of the party,the nature of the people,and the nature of literary aesthetics.His experience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will be enlightening to our future effor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arxist theory of art and litera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胡言会,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传播学研究。

l0

A

1009-9506(2015)02-0006-06

2015年1月11日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比较研究”(13CZW082)、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李大钊建构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经验研究”(SC14C009)阶段性成果。

王小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传媒研究。

猜你喜欢

冯先生文艺理论中国化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视角下《幻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探析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宽堂先生(特写)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晴空一声霹雳